复合型经贸类人才一体化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29 09:14:40

导语:复合型经贸类人才一体化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复合型经贸类人才一体化培养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建立,我国的经贸发展面临着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新形势,跨境电商成为我国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内贸货物跨境运输又成为“北货南运”的新模式,内贸、外贸以及网络贸易的交叉融合对于高层次、复合型的一体化经贸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经贸类专业进行整合,如何改革创新传统的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经济形势、新技术、新业态以及新贸易模式的需求,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经贸类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是深化经贸专业教学改革的本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12]4号),也进一步强调,要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将贸易经济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归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这体现了经贸类专业施行内外贸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思路。因此,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4)》,它明确指出,培养通晓内外贸知识又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体化、复合型人才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要求。2.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嵌套融合急需一体化的经贸类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这种分工模式在推动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也使得中国产业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形成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的“中心-外围”格局。与此同时,在中国地区间存在着另一种依附格局,即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专业化于低附加值的代工环节,而中西部地区成为低端要素的供应地,最终形成了“发达国家←→中国东部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食物链”。因此,我国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缩小地区差距,就要通过发展和延长国内价值链,使其与全球价值链相互嵌套融合,进而实现国家间以及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在这样的价值链重构与融合过程中,将需要大量既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又了解国内商贸经营与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经贸类人才。3.新型商业模式的迅速发展对复合型经贸类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我国产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信息化技术风暴的冲击,贸易行业的结构在不断调整和优化,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新型商业模式正逐步成为我国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截至2015年底,中国各类跨境平台企业已超过5000家,通过平台开展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逾20万家,跨境电商增速高达30%。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5.4万亿元,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占中国外贸比例将提高至20%,年增长速度超30%。此外,为了解决“北货南运”问题,海关总署开展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试点,支持东北省份的内贸货物借道国际水域进行运输。这些新型商贸模式的出现意味着,市场对于经贸类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懂得内贸、外贸一体化,还需要网络贸易与传统贸易相结合的一体化人才。

二、目前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紊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从内贸、外贸、网络贸易的角度来说,经贸类专业包括贸易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以及电子商务专业。由于贸易经济专业在1997年教育部进行的专业结构调整时被取消,至2012年才正式回归目录内专业。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院校不多,2017年一共36所,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共400所院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共588所。其中,3个专业都开设的有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21所院校。从经贸类专业的归属院系来看,有的在商学院,有的在经济学院,有的在管理学院,有的电子商务专业在信息技术学院。由于对经贸类专业的设置和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专业间存在“单打独斗”“条块分割”的现象,因而大部分院校对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模糊,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是通才型还是专才型,缺乏明确的定义。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各高校经贸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千差万别,有的过于“宽”,课程开设庞杂,针对性不强,专业方向不明显。并且存在知识陈旧,专业课程之间存在大类的重复性内容,纯理论课程多、实用性课程少等问题,人才培养与岗位实际的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有的过于“专”,外贸不懂内贸,内贸不懂外贸,内外贸对网络贸易都一窍不通。比如,有些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偏重内贸,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碰到外贸的机会,却因为不懂国际贸易运作方式,缺乏跨国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因而错失良机。还有些院校将传统经贸类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完全割离,经贸类专业的课程丝毫不涉及电子商务的内容,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以计算机为主而很少涉及贸易的原理和实务。这造成经贸专业的学生缺乏互联网及物联网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对于网络经济时代下出现的新业态和新贸易模式背后的机理不了解,无法对接市场对于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3.实践环节薄弱,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目前,经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实训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但是由于缺乏实践型教师,往往实训课程被压缩,实训内容单一。一些院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比如,实训课程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主要是在实验室完成,而经贸类专业实验室普遍缺少仿真条件与环境,即使个别课程的实训环节仿真度较高,但在专业层面来看,缺乏整体规划,内外贸与网络贸易之间的实践课程各自为阵,不能有机结合。在校外实训环节,不少校外实践基地只是签了份协议、挂了个牌,但缺乏后续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方法,校外实践名不副实,造成学生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有些学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来解决经贸类专业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发挥作用。企业主要采取到学校做报告、讲座的方式,而学校则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校企之间往往很难有更深层次的合作。

三、复合型经贸类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实践: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

1.经贸类专业有机结合,专业特色鲜明南。京审计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同时开设了贸易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电子商务这3个经贸类专业,实现内贸、外贸和网络贸易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经贸类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并且各有侧重。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立国际贸易2+2方向,在本科阶段的前两年强化英语能力,后两年强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与其他高等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相比形成独特的错位竞争优势。贸易经济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经济与管理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电子商务专业是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在2012年被列入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注重内外贸的理论基础又,突出信息化供应链相关领域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的培养,致力于信息化供应链在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2.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开发创新课程。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紧密对接,始终围绕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交融,教学、训练、科研三者有机结合,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素质拓展、就业创业、毕业等环节。按照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的层次构建课程体系。对于一些课程间有重复的内容,在教学大纲中注明课程之间的教学差异和侧重点。如信用证内容,在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和国际结算中都有所涉及,但是在国际贸易实务中侧重信用证的流程,在外贸单证中侧重信用证的制作,在国际结算中侧重信用证的审核。此外,学院还遵循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总体要求,有步骤地推进经贸类专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以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3.实践教学资源丰富,校企深度合作。南京审计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按照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着力构建由跨专业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实验、学生学术社团、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等模块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经贸类专业的实验课程相互融合,达到资源共享。全院共有4个中央与地方的共建项目——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经济预测与决策实验室和数量经济科研创新平台,1个江苏省实践教育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此外,学院逐步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机制,采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促进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增强办学活力,共同完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范钧,唐丽.基于协同创新的高层次商贸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对外经贸,2013(11).

[2]傅炜.刍议应用型本科高校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

[3]郭友群.加快培养现代商贸人才[J],商业研究,2005(17).

[4]李跟强,潘文卿.国内价值链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增加值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6(07).

[5]任荣,弓志刚.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改革[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

[6]司增绰,黄景章,洪涛.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时代,2013(01).

[7]张少军,刘志彪.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从全球价值链走向国内价值链[J].经济管理,2013(35).

[8]郑淮,程志宇.基于就业导向的经贸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6).

[9]周文贵,孙晓琴,杨础.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

[10]朱丽萍,杨倩,杨兴夏.全国贸易经济专业特色比较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7(20).

作者:戴枫 姜德波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