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
时间:2022-12-09 09:07:38
导语:经贸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目前各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普遍采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签约校外企业实习基地两种模式,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
1、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定位不清
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在建设主体、功能定位、经费来源、运行模式等方面差异较大。(1)校内实训基地难以承担高职院校主要实践教学任务。昂贵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需要的资金、设备更多。总体上,由于办学经费不足,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规模小,建设水平落后。目前技术更新越来越快,学校难以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最新设备,即便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通常也不具备这一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校外企业实习基地。(2)校内实训基地具有初步的技能训练功能,而校外实习基地承担更进一步的训练任务。一方面,企业不愿意承担初步的技能训练。如果前来实习的学生缺乏实际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对基本业务流程不熟悉,企业往往不愿意接纳他们。所以职业院校要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受经费、场地及人员的限制,职业院校难以承担更高水平的技能训练。(3)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将理论与实践整合的理论依据不同。无论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习,主要作用都是研究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但两者的作用原理不同。校内实训是学校本位的学习,认为工作现场学习往往仅仅关注“如何做”,而对为什么这样做的理论知识不能进行深入、系统的传授,或者两类知识的整合主要靠学生自己“内化”。目前我国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模式,不能够在企业内部单独划分出一个业务部门,专门用于学生实习,因此,学生的实习目标要服从企业的生产目标,而校内实训基地则相反,从而了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校外实习基地属于工作本位学习,是在实际工作情景中将工作任务作为指示器指向相关理论知识,本身具有整合理论与实践的属性。其最大价值在于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便于其吸收相关的理论知识。(4)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训练功能不同。经贸类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绝大多数企业的日常业务以简单、一般性的为主,无法对实习学生进行复杂、疑难业务训练。教师通过下企业搜集真实案例,经过系统化、规范化处理,转变成适合学习者学习、训练的项目,在实训室进行针对性强、可反复的训练。大多数高职学生未来在操作型岗位就业,工作中除需要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需要的是在校内难以习得并带有区域性、企业、个体特点的工作经验和操作诀窍,这需要在企业实习基地学习。
2、对校外实习基地缺乏有效管理
学校与二级分院非常重视与企业洽谈并签订合作协议,但后续缺乏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方法,这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当有实践教学需要时,由于学校和基地的双向互动不够,双赢效应不明显,实践基地往往不愿配合甚至排斥学生实习,学校往往还必须利用教师个人关系与实践基地进行练习、沟通。
3、实习效果不明显
实习还是采用本科教学中的理论学完后进行实践模式,实践时间大多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没有采取理论之前实习、边学习理论边实践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比重低,真正的实践课程占比没有超过40%;课程内容里实践教学环节少,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看视频资料当成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设置过于简单,一般是采用听取企业业务介绍、走访企业各部门、参观企业生产线、与企业相关人员座谈等浅层面上,而不是深人到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操作。作为常规的教学实践及认识实习基地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太少,教师自身对实际业务不熟悉,另一方面是学校与企业没有建立“双赢”利益机制,企业将接纳学生实习当作“负担”。
4、校外实践基地缺乏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
大部分校外实践基地都不是科研与社会服务基地,没有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科研和社会服务作用,将教学和科研相分离,关起门来做研究。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
1、分层建设
将校外基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为示范型基地。该类企业具有如下特征:(1)企业规模大,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行业领先。(2)业务全面,管理和运行规范。(3)企业负责人社会责任感强,热爱教育事业。(4)接纳实习学生人数多。(5)校企之间在技术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能够深入合作。此类企业可以建设成示范性的校企合作基地。第二为常规型基地。这一层次的企业对教育事业非常热心,但在企业规模,技术力量,行业影响,业务种类,管理和运行规范等方面较第一层次的企业相对较弱。容纳实习学生的数量有限,不能对实习学生进行全面的实践训练。对此,可将其建设成为常规性实践教学和认识实习基地。第三为一般型基地。此类企业对教育事业不热心,为国家、社会、地区培养人才意识不强,自身实力非常有限,但通过专业教师和学生本人的努力,或以双赢互惠为基础,可将其建设成一般性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学生实践需要。
2、分类建设
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受地理位置、经济区域、行业、专业、就业状况因素影响,不能按统一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外贸类各专业为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方式不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在外贸企业跟单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员等岗位,业务操作周期长。嘉兴地区外贸企业众多,岗位需求量大,可以成班或成年级接纳学生实习。应建成第一层次的实践基地。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可以安排在宁波、嘉兴、杭州(机场)、义乌(旱码头)的货代公司、物流公司、报关行、码头、集装箱堆场、机场实习。该行业人员流动性强,每个公司能容纳的学生人数少,因此要多建设第二、三层次的实践基地。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实践,应在上海、杭州、义乌等大都市或者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开发现代服务性行业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
3、建立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包含三个支撑性要素。一是市场要素。虽然一些学校已经建立了职教集团,但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下,不能通过行政命令方式,只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二是合作要素。校外实习基地不能只具有实习功能,造成学校与企业的地位不对等,企业将接纳学生实习当作“负担”。学校应与企业在教学、科研、实习、就业能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三是“共赢”要素。校企合作应以企业、学校、学生三方互利互惠为基础。教师依法有偿与企业联合进行项目研发、技术攻关、信息服务、人员培训。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人力资源供给渠道和优质人力资源库,获得了技术支持,提高了员工素质,增强了竞争力,提高了员工收入和成就感,切实体会到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优势。企业对实习学生应采用员工式管理,进行职业培训,按劳付酬,优胜劣汰,培养其归属感和职业精神。在聘请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人员做兼职教师时,过去硬性要求外聘教师的比例,“逼”兼职教师一定要进课堂或上讲台。由于他们基本上都没有教师资格证书,没有从事过专业的授课工作,一些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比较低,学生对他们授课的评教分数普遍比较低,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也挫伤了他们与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因此,应改变合作方式,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多进行现场演示、操作指导、带学生实习等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纳入学校总课时管理,按课时付酬。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作者:朱岩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贸易分院
- 上一篇:教师素质能力培训心得体会8篇
- 下一篇: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发展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