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合作路径优化与实践

时间:2022-01-04 08:50:43

导语:经贸合作路径优化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贸合作路径优化与实践

摘要:中东欧是我国优化对外经贸合作布局的关键地带,在促进我国内外循环高效联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支点作用。虽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经贸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地缘博弈的加剧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等因素仍给双方合作的深化带来了挑战。我们应针对现实“堵点”,着力打通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产业链梗阻、统筹各方关系、创新合作形式、夯实人文根基,从而为提升“双循环”内外对接效率提供新动能。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经贸合作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总体放缓,伴随着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升级,经济全球化已步入深度调整与转型的新阶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为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以促进内需发展、提高开放质量为目标的经济转型升级拓宽了回旋空间、指明了实践方向。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门户,中东欧是我国优化对外经贸合作布局的重要板块与关键方向。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建立以来,双方政治互信水平得到了有效强化,在积极的政策引领下,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不仅为双方扩大经贸规模、提升务实合作质量注入了强劲动力,而且也为中国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加快准入对接提供了缓冲平台,为了中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区位支撑。虽然较高的经贸契合度与共谋发展的合作意愿使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取得了大量实质性成果,但面对多变的国际环境与乏力的经济增长形势,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也日渐凸显。构建新发展格局给中国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赋予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新的潜力。准确把握中东欧优越地理位置,系统梳理阻碍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深化的问题根源,将为新发展格局下打通双方对接“堵点”提供依据,从而以更加优化的合作路径为加快“双循环”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有力支撑。

二、中东欧对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中东欧是当前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背靠欧盟大市场,东联西通优势明显,为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的“向西延伸”开辟了通道,能够推动国际循环规模与质量的双提升。因此,中东欧对于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联动的关键支点。

(一)地理位置优越,通道作用明显

虽然中东欧国家国土总面积仅有14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过1.3亿人,但作为欧亚非衔接的过渡地带,中东欧历史上就是全球经贸的重要枢纽。当前中东欧的区位重要性依旧突出,在影响着世界经贸格局的同时,也为我国西进欧洲市场开辟了通道。一方面,中东欧东邻俄罗斯、乌克兰,西接西欧,连通着黑海、亚得里亚海、地中海等,是贯通海陆、连接中欧两大市场的重要物流通道,多元且便捷的运输方式选择为中国在更大范围内提升经贸合作效率提供了基础保障。另一方面,中东欧国家大部分是欧盟成员,市场的一体化发展赋予了中东欧同西欧开展经贸往来有利的先决条件。借助中东欧市场的中转优势,中国可以更低的成本开拓欧盟市场,从而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开辟窗口、拓宽渠道。

(二)产业互补性强,经贸契合度高

随着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双方市场开放进程的持续加速,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对各自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市场政策等方面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不仅为双方提升经贸对接效率、扩大经贸合作规模指明了着力方向,而且推动了双方产业的互补性发展,促进了双方经贸合作潜力的进一步释放。在贸易方面,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产业贸易互补指数来看,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4的一位数商品划分,2012—2018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出口的10类商品贸易互补指数均值中,7类商品实现了增长,在进口商品中也有6类商品的指数均值得到了提升。对于综合贸易互补指数来说,2018年,中国从中东欧各国进口指数均值大于1,总体呈现出较强的产品互补性,而出口指数均值也达到了0.992,同样表现出较高的契合度。2020年,中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34.5亿美元,同比增长8.4%。在投资方面,截至2021年5月,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双向投资规模已接近200亿美元,涉及汽车零部件、化工、家电、物流、矿产、商务合作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可见,近年来的相互协作与优势互补使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产业结构更为融合,这将激发更大的产业关联效应,为提高“双循环”良性互动水平注入经贸合作新势能。

(三)中东欧国家发展意愿强烈,合作诉求突出

与西欧发达国家相比,中东欧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虽然近年来其地区政局的趋稳以及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东欧经济增长活力增强,但客观存在的发展差距并没有改变其在欧盟内的“边缘”地位。强烈的地缘政治焦虑与经济发展诉求促使中东欧国家急需寻求更多合作机会,为其扩大在欧盟内的战略影响力和提高自身战略自主性“加码”。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不仅使中国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发展能力,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对外合作经验,这些正是中东欧国家现阶段所急需的关键要素。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不仅为我国优质产能的输出提供了需求市场,还能有效地弥补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的要素缺口,为“双循环”营造了互利共赢的良好氛围。

(四)政策成果丰富,机制平台多元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传统友谊深厚,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建立更加深了双方协同发展的意愿,为提升经贸合作效益夯实了政策基础。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已形成了多层级的政策对接框架。例如,在区域层面,双方定期发布纲要或规划,通过一致化目标路径,引领区域合作实践方向的统一;在国家层面,中东欧国家与我国全面完成了“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以双边关系发展助力多边合作共赢;在地方层面,中国多个省份立足本地特色同中东欧国家开展友好往来,通过释放央地协同效应,进一步促进了双方的深度融合。此外,依托多元且高效的联动网络平台,双方经贸合作韧性加固,为“双循环”提供了一条可靠的通道保障。

三、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加强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

虽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稳定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仍给双方合作的深化带来了挑战。

(一)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中国与中东欧产业链不确定性上升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深刻影响着国际社会经济的运行秩序,不仅使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而且给全球产业链带来了负面冲击。在全球产业依赖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欧洲依旧严峻的疫情形势,使中国企业在中东欧的产业链重构风险骤增。中东欧多数国家已加入欧盟,政治、舆论的干扰加剧了其对于自身供应链安全性的担忧,而地区疫情的反复客观地提高了中东欧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壁垒。从短期来看,中国与中东欧经贸联系并未出现显著减弱,但从长期来说,产业链结构的变革很可能引发中国与中东欧经贸供需的外移,从而使“双循环”动力受限。

(二)地缘博弈加剧,合作空间受到挤压

中东欧国家长期处于大国博弈的夹缝之中,地缘范围的敏感性和多方利益交汇的复杂性,使该地区国家政策极易受到区域外大国的影响与控制,中东欧地区有限的战略自主给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带来了挑战。在美国方面,无论是特朗普时期提出的“清洁网络”“蓝点网络”计划,还是拜登政府提出的“重建更美好世界”计划,均有通过拉拢、胁迫中东欧国家“选边站队”,对中国形成排挤之意;在欧盟方面,传统西欧大国一直将中东欧视为其“后院”,不仅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存在警惕,而且通过规则、舆论等途径,阻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进程。大国的博弈加剧给中东欧国家带来了显著的政治压力,部分国家为了寻求地缘利益的平衡,开始对中国项目“设卡”,在挤压了双方合作空间的同时,也使国际循环的系统性风险影响上升。

(三)社会差异明显,“软联通”基础不牢

中国与中东欧地理相距甚远且历史发展差异明显,双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从而造就了迥异的市场软环境,给双方经贸活动的畅通对接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方面,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背景差异甚大,语言、宗教、风俗等鲜明差异不仅造成了双方市场主体的交流与沟通障碍,而且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极易引发经营中的矛盾与冲突,直接影响双方开展经贸合作的效率与效益。另一方面,规则兼容度是阻碍中国与中东欧经贸互通的又一重要因素。例如,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海关检验检疫标准上具有明显差异,虽然双方在准入管理机制的对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协调,但仍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贸易需求,阻碍了双方贸易潜力的充分释放。“软联通”是互联互通不可分割的关键要素,对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影响同样不可小觑。夯实“软联通”基础,以中国与中东欧各国务实需求为导向,增强社会共识与规则融通应成为促进双方经贸合作的重要着力点。

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引领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与连接欧亚市场的关键纽带,中东欧对于促进协调“双循环”高效联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助力下,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成果丰硕,得到了相关国家的普遍认可,但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仍影响着中东欧在新发展格局下经贸联动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需针对现实“堵点”,着力优化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实践路径,为进一步巩固“双循环”海外支点,全面提升“双循环”内外对接效率提供支撑。

(一)打通产业链梗阻,促进要素自由流通

新冠肺炎疫情削弱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要素流动的通达性,使产业链对接成本大幅上升,也极大影响了要素供给的时效性,给双方产业链的稳定协同发展带来了负面冲击。为了强化中国与中东欧的产业链韧性,减少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干扰,一方面,需着力恢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运力供给能力,在充分发挥好中欧班列通道作用的基础上,加快海运、空运渠道的疏通与开拓。通过提升已有运输线路运行效率、优化“运货对接”机制、完善区域节点基建布局等方式,打通运输网络梗阻,以更加畅通的要素流动渠道激发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需继续加强双方抗疫合作,在做好对中东欧关键应急物资供应的同时,积极开展多层级、多形式的防疫交流工作,不断释放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战疫情的积极信号,为进一步提升双方产业链强度赢得更大的社会支持与认同。

(二)统筹各方关系,树立区域合作新形象

随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域外大国对中国的打压力度也在逐步加强,这影响了部分中东欧国家的对华态度。为了有效改善当前不利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坚决维护好自身主权立场,必要时回击、批驳不实言论,以消除部分中东欧国家的疑虑;另一方面,面对大国间的博弈,中国需针对性做好双边经贸合作工作,深入挖掘各方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全面探索合作契合点,开展标志性的合作项目,以提升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预期,为进一步发挥中东欧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支点作用筑牢互信之基。

(三)创新合作形式,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长期以来,国际大循环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外部需求的下滑,仅依靠出口与投资驱动国内经济增长显然已遇到瓶颈,只有主动拓宽对外渠道,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才能创造出有效的国际市场需求,为畅通国际循环注入内生发展动力。为进一步激发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潜力,首先,中国可发挥数字经济大国优势,借助数字技术拓展与中东欧的经贸合作空间,以数字化思维创新合作模式,在数字化变革中创造双方经贸对接新需求;其次,中东欧是中、美、欧产业链的覆盖重叠区,随着美欧经贸合作壁垒的不断升高,中东欧将成为中国企业“跨越”壁垒限制的理想区域。中国企业需充分借助中东欧市场,不断强化在中东欧与美欧企业的产业联系,以多元化产业链对接布局、对冲“脱钩”风险;最后,中国需继续优化自身营商环境,并利用好市场、制度与创新成本等优势,不断吸引中东欧资本投资,在促进双方贸易平衡发展的同时,倒逼国内企业加快创新升级,以外源动力为驱动,促进“双循环”内源动力不断释放。

(四)夯实人文根基,加码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软联通”

为有效夯实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基础,全面激发经贸合作意愿与热情,首先,中国企业应坚持将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作为开展与中东欧国家业务往来的重要任务之一,重视对员工的外事培训,使之对合作国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化以及法律规则有所了解,避免因沟通不畅或思维冲突影响合作进展与效率。其次,中国应在充分考虑各国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依托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这一多边机制,以平等协商为原则,不断推进区域规则和标准的融通,从而构建起更加自由畅通的跨区域市场环境。最后,我国需着力加强软实力建设,在积极推进各领域、各层级的人文交流的同时,加大中东欧研究智库建设力度,以服务决策为宗旨,不断夯实战略思想支撑,为提升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水平提供更具前瞻性与科学性的方向指引,为进一步发挥中东欧在“双循环”中的功能注入智力动能。

参考文献:

[1]韩萌.我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2]韩萌.新形势下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合作的政策选择[J].欧亚经济,2020(6):101-113,132.

[3]韩萌.“17+1合作”助力跨区域多边合作模式再升级[N].中国社会科学报专刊,2021-02-19(3).

[4]龙静.“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欧地区的机遇和挑战[J].国际观察,2016(3):118-130.

[5]马盈盈,崔晓敏.全球产业链的发展与重构:大趋势与新变化[J].全球化,2021(2):102-113,135.

[6]王紫薇.外贸企业转战内需市场国内新品牌三年内或将“潮涌”[EB/OL].(2020-12-15).

[7]叶敏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应对之策[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1):10-16.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8.

作者:韩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