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摩擦对大豆进口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12-19 09:41:28

导语:经贸摩擦对大豆进口的影响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贸摩擦对大豆进口的影响研究

摘要:中美经贸摩擦给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安全带来了挑战,对我国大豆进口及大豆消费者的实际影响越来越引人注目。本文在构建起从居民蛋白质摄入需求到进口大豆的传导机制基础之上,运用静态预测方法测算出,假设不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2018年进口大豆估计值为10529.57万吨,人均每日动物蛋白质摄入24.21克。但受经贸摩擦影响,2018年实际进口大豆比估计值减少1616.7万吨,人均每日动物蛋白质实际摄入量比假设状态减少0.23克。为进一步保障大豆进口安全和居民蛋白质摄入量稳定增长,应当改善大豆进口能力、提高大豆的自给能力、降低饲料中豆粕的使用占比和引导消费者改变以猪肉为主的饮食结构。

关键词:中美经贸摩擦大豆进口居民蛋白摄入

一、引言

从2008年到2017年,中国年均进口大豆约有40%来自美国,中美之间经贸关系的稳定与否,事关国内大豆的供需平衡。2017年以来,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不断,首当其冲的即是大豆进口量的总体下降。当前,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油料压榨和豆制品加工,其副产物为豆粕,是养殖饲料的重要来源,进而极大地满足了肉蛋奶类动物蛋白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因此,中美经贸摩擦对大豆进口产生的直接影响,会通过大豆与饲料之间的传导机制,进而间接影响居民的蛋白质摄入数量和结构。因此,厘清进口大豆与居民蛋白质摄入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准确识别中美经贸摩擦对这一逻辑关系上各环节的影响程度,对深度认识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进而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动物蛋白质与进口大豆的关系

(一)动物蛋白质与饲料。随着经济的发展,从肉蛋奶类食品中获取的动物蛋白质,在居民蛋白质摄取总量的来源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作为本文逻辑分析的起点,首先以城乡常住人口的比重为权重,对动物蛋白质摄入、消费与生产情况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200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动物蛋白质的摄入总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由17.59克/日/人增长至23.54克/日/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4%。从结构上来看,肉类始终是居民动物蛋白质摄入的最主要来源,水产品类、蛋类与奶类分别次之。尽管动物蛋白质的产量和消费量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缺口,其原因可能在于统计口径的差异、数据误差与失真、生产量的非居民消费用途、外出就餐等因素的影响(卢锋,1998)。2008年,城乡居民的动物蛋白质消费占到当年生产总量的40%,2017年为45%,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可以基本推断出这一比例在今后同样会呈现出显著的趋势性变化。动物蛋白质产量之所以能快速增长,是在畜牧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与工业饲料广泛普及的背景下,饲料产量的迅速增长。2008-2017年,我国饲料产量实现了由1.11亿吨到2.84亿吨的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约为15.55%,远高于动物蛋白质产量2.37%的年均增长率。2008年,1单位饲料实际上约可以转化为0.19个单位的动物蛋白质产量。而到了2017年,可转化的动物蛋白质产量仅为0.09个单位。这表明,饲料与动物蛋白质产量之间的转化系数是在不断降低的,并且从时间序列上来看,这一转化系数仍将在今后呈现出相对显著的趋势性变化。(二)饲料与豆粕。在我国的饲料生产中,豆粕是满足其蛋白质标准的重要投入品。在饲料生产与豆粕消费过程中,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却呈现出相对显著的趋势性变化。从总的趋势性上来看,1单位豆粕添加进越来越多的饲料里,但在2014年,饲料生产与豆粕消费的相关系数达到5.04的峰值之后,便开始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表明,2014年以后生产1单位饲料所使用的豆粕的数量是在增加的,这样的一种短期下降趋势会导致更高的豆粕消耗。数据来源:根据布瑞克农业数据库的公开资料整理图12000-2017年我国豆粕、大豆产消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豆粕的消费与生产来看,2008年以来,我国豆粕的产量与其用于饲料生产的消费量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如图1所示,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也较为稳定,始终围绕着98%的水平上下波动,没有呈现出显著的趋势性变化。(三)豆粕与进口大豆豆粕是压榨用大豆的副产品。2008年,我国用于豆油压榨的大豆数量为4750万吨,到2017年增长至8550万吨。但如图2所示,每单位压榨用大豆所能生产的豆粕数量,即出粕率基本稳定在79%,未呈现出显著的趋势性变化。因此,可以认为这一比例在今后也将基本维持在79%的水平。基于成本等多方面的考虑,我国生产豆粕的大豆绝大部分使用了进口大豆,因此从2000年到2017年大豆进口量增长了8553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16%。大豆的进口量与压榨量之比在2000年仅为0.48,2017年则为1.12。这表明,在当前阶段,几乎所有的用于压榨的大豆皆来源于进口。如图2所示,二者比例关系的变化趋势也反映,在假设状态下,这一比例关系将呈现出显著的提高趋势。由此,通过分别论述动物蛋白质与饲料、饲料与豆粕、豆粕与进口大豆之间的转化机制,已经建立起了“动物蛋白质-饲料-豆粕-进口大豆”的蛋白质传导机制如图2所示。

三、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

上述分析已经表明,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将会影响进口大豆与动物蛋白质摄入之间的各环节。其具体影响程度,应当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应当将2018年的实际情况与2017年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则应将2018年的实际情况与假设2018年未发生贸易摩擦的估计情况进行比较,这样一种比较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出经贸摩擦对于预期增量的变化,识别出经贸摩擦到底剥夺了多少增长空间。(一)2018年假设状态下的情况。假设2018年中美之间并没有发生经贸摩擦,那么无论是大豆的进口、豆粕与饲料的生产、动物蛋白质的生产与消费极有可能在路径依赖的影响下,沿着短期趋势进行变化。因此,需要对假设状态下2018年蛋白质传递逻辑中各环节的供应与消费情况进行估计。估计的方法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是以各环节供应量与消费量近5年的变化率为依据,直接对其2018年的假设情况进行估计。二是通过估计前文蛋白质传递逻辑中的各个转化系数,依次推导各环节的供应量与消费量(对于具有显著变化趋势的转化系数,以近5年来的平均变化率来估计2018年的假设情况;对于没有明显变化趋势的,以2000-2017年的算数平均数估计2018年的假设情况)。但采用这种方法应当先确定一个逻辑起点,以方法一对起点的假设情况进行估计。尽管两种方法所测算出的估计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处于同一水平,可以采用取平均值的方法对其进行平衡。通过上述方法估计后的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在假设未发生经贸摩擦的状态下,2018年的动物蛋白质产量和消费量、饲料产量、豆粕的产量和饲料用消费量等同比都有较大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大豆的进口量将有可能以超过10%的增速达到1.05亿吨。(二)中美经贸摩擦后。2018年的实际情况2018年的实际情况却反映出中美经贸摩擦对蛋白质传递逻辑中各个环节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增量与存量两个方面的变化。增量变化方面,在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下,首当其冲的是进口大豆。2018年,我国共进口大豆8912.87万吨,较假设情况下减少了1628.03万吨。最终反映在人均每日动物蛋白质摄入量上,较假设情况下减少了0.23克。由此可以看出,与假设情况进行比较,中美经贸摩擦剥夺了蛋白质传递逻辑上各环节应有的增长空间。而与2017年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则可以进一步凸显中美经贸摩擦的实际影响。与2017年相比,大豆、豆粕与饲料的供应量与消费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动物蛋白质生产量与消费量并未下降,但也仅有小幅度的增长,其原因可能在于其他蛋白饲料原料的替代、低蛋白饲料配方的使用与动物类食品生产结构的调整(胡冰川,2018)。

四、结论与建议

无论是2018年中国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的假设状态估计值,还是2018年的实际值,都低于王宝琦、谷志科(1998)测算的24.8克的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动物蛋白质摄入量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用2018年假设状态估计值与2018年实际值比较,中美经贸摩擦等影响2018年中国进口大豆增量变化是-1616.7万吨,可能会导致2018年中国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增量减少0.23克。用2018年实际值与2017年实际值比较发现,受贸易摩擦等影响,2018年实际大豆进口同比下降640.13万吨,但是2018年中国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却增长0.45克。2018年人均每日蛋白质实际摄入量同比只增长了0.45克,较理论上减少了0.23克。中美经贸摩擦没有减少2018年我国居民蛋白质实际摄入量,但放慢了动物蛋白质摄入的增长速度,为深度解决中国大豆低产量与居民蛋白质摄入高需求之间的矛盾,基于“大豆进口-豆粕-饲料-动物蛋白质(人均每日动物蛋白质摄入)”传导关系,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改善大豆进口能力。为顺利应对中美经贸对我国大豆进口与居民蛋白质摄入量的影响,首先应当在短期内改善大豆进口结构。第一,改变国内大豆市场高度依赖美国、巴西进口大豆的现状,丰富我国进口大豆的来源,增加其他国家尤其是阿根廷、俄罗斯等国的大豆进口。第二,要通过优惠政策鼓励非主要进口国家大豆的生产,推动大豆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扭转我国之前在大豆国际市场议价中的弱势地位,进而提升我国大豆进口的议价能力,控制大豆进口价格的波动幅度。(二)提高大豆的自给能力。中美经贸之所以对我国大豆进口与居民蛋白质摄入有影响,从本质上讲是大豆自给能力不能匹配国内大豆市场消费能力造成的。虽然2018年我国大豆总产量已经达到2006年以来最高水平,但即使如此,2018年国内饲用豆粕消费的绝大部分仍来自进口大豆榨油剩下的产品。因此,第一,要缓慢增加本国大豆与豆粕的库存,减少短期大豆供给的波动对本国大豆与豆粕消费市场的影响。第二,要改善本国大豆供应能力,要从供给侧结构入手落实“调玉米、增大豆”的政策。一是在国内大豆总产量已达瓶颈,必须增加大豆科研投入,提升大豆的单产水平;二是鼓励国内资本参与大豆生产,如向俄罗斯、巴西等国租借大规模的土地种植大豆;三是鼓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用财政资金补贴的方式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三)降低饲料中豆粕的使用占比。第一,政府部门和相关协会应完善饲料生产的相关规定和标准。虽然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在2018年就设定了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上限,并有望降低豆粕需求约1100万吨,但是这一标准的适用范围仅限于肉鸡和肉猪饲料,并未完全普及,因此要大力推进其它饲料标准的修正。第二,饲料生产企业应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减少对豆粕产生的过度依赖,增加饲料中大麦、小麦、苜蓿草、DDGS和其它粕类等的使用,促进饲料中蛋白原料的多元化使用。(四)引导消费者改变以猪肉为主的饮食结构。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1单位饲料生产的牛羊肉、蛋类和养殖类水产品产生的蛋白质要高于猪肉、禽肉和奶类产生的蛋白质。因而,第一,要出台促进非猪肉类动物食品消费的政策,引导消费者增加牛羊肉、蛋类和养殖类水产品的消费。第二,供给侧增加牛羊肉、蛋类和养殖类水产品的生产,降低牛羊肉、蛋类和养殖类水产品的生产成本,从价格方面增强这些产品对猪肉的替代作用。

作者:范丹 胡津京 魏佳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