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商贸中心的建设与定位
时间:2022-12-20 03:14:34
导语:当代商贸中心的建设与定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陈丽芬工作单位:北京商务部研究院
(一)概念涵义学术界没有对商贸中心做出统一的概念定义,但是它的发展由来已久。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制造业成为城市主导经济,同时也引发贸易、商业、金融、办公、娱乐等具有新兴复合功能的城市中心区产生,这是最早的商贸中心。加世纪20年代,美国城市地理学家伯吉斯(E.w.Burgess)以芝加哥为蓝本概括提出城市宏观空间结构为同心圆圈层模式,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分为5个圈层,中心为城市地理及功能核心区域,称为中心商务区。20世纪70年代之前,把商业(零售)、商务办公以及其他城市中心区职能一起统一在商贸中心概念之中,商贸中心概念含义很宽泛、大致等同于城市中心区。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可谓是世界典型的商贸中心,梳理总结其发展历程及经验的共性特点,可以得出商贸中心的一般概念。商贸中心是综合性和现代化的,是在采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以专业化协作组织方式和不断更新的经营形态,大规模、低成本、高效密集地实现商贸流通功能,对大范围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集中区域或中心城市,它是商贸产业、商贸企业和商贸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是在横向实现多元化买卖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大规模服务性综合体。商贸中心的主要内容是组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商品、资金、信息的大量流通,并凭借雄厚的物资基础、较强的经济实力及各类信息优势,形成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强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商贸中心的本质是商贸资源集聚和整合、商贸功能辐射与创新的中枢,其战略职能是供应链整合与供应链运营。从层级结构及影响范围而言,可分为区域性商贸中心、国家商贸中心和国际性商贸中心。区域性商贸中心是立足本地,面向某一个区域的商品物资集散交易中心。国际商贸中心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城市商贸服务业基础之上,能够广泛围汇聚多元化、多层次商务活动和商品、服务交易,商贸主题突出的国际性城市。国家商贸中心则是立足本地、辐射全国、影响世界,商贸流通业发达,汇集全国乃至全世界高端要素和著名品牌,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中心城市或地区。(二)构建要素国家商贸中心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商贸产业高度发达的产物,它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发达的城市经济反过来又提升了商贸中心的能级。城市和地区要成为国家商贸中心,应该充分体现“五性”特征,具备“五度”标准,即先导性、引领性、人文性、辐射性、创新性以及支撑强度、全国高度、历史厚度、区域跨度、专业深度,使商贸中心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作为城市名片引领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文化积淀,强大的商业功能辐射力和创新能力(见图1)。1.产业能级具有支撑强度商贸流通产业是国家商贸中心的核心产业,具有先导作用,占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一是商贸流通业经济发展贡献度高。表现为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大,就业和税收贡献度高。二是商贸流通业引导城市产业体系高端化发展。发达的商贸流通业具有集聚效应,吸引相关产业高度集聚、聚合发展;发达的商贸流通业还具有挤出效应,随着城市经济中心的不断发展,一些低端的行业因无法支付商业集聚区的高额费用而自动移出。2.商贸形象体现全国高度商贸中心的形象应凸显城市功能,代表全国最高的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对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一是商贸流通发展模式改革的前沿阵地。引领周边地区、全国乃至全球产业体系的形成以及格局的调整和优化,引领全国商贸流通模式升级。二是时尚潮流的传播中心。众多著名品牌汇集,占据全国时尚产业的最高端,成为全国时尚潮流的方向标。3.城市文化具有历史厚度任何商贸中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的历史积淀,特别是文化传承往往会成为一个城市和地区是否在区域乃至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的关键因素。商贸中心城市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可挖掘、固化、创新与展示、内核独特的文化。商贸中心城市与历史风貌相协调,与历史元素相融合,商业与文化发展相互渗透,以文促商兴旅,以商旅促文化,商旅文互动发展。4.商业能量具有区域跨度商贸中心应享有地理交通枢纽地位,具有强大的商业能量,使得周边中小城市未能与之抗衡,决定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资源、资本集聚和转移。一是强大的辐射力。完善的商贸流通网络将本地区产品辐射到全国。二是强大的商业吸引力。市场半径长,对本区域、本国乃至世界的消费者和著名品牌有强大吸引力,是消费者的旅游目的地和“购物天堂”,是国际著名品牌,尤其是奢侈品的必争之地,品牌商基地。5.商贸才智体现专业深度商业生态环境竞争激烈,消费需求多元,科技文化日新月异,商贸中心地位的高低与创新功能的强弱直接相关,商贸创新才智是支撑商贸中心立足的关键因素。商贸创新才智主要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商贸人才资源的存量,二是引入商贸人才的政策与力度。商贸中心城市依靠知识驱动不断创新,从而推动商业业态、业种、经营手段不断升级,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武汉具备建设国家商贸中心城市的核心要素,建设国家商贸中心将反过来促进武汉经济的发展。国家商贸中心城市将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城市功能的准确定位,核心特质的集中体现,枢纽地位的优势转化以及科教资源的创新发展。(一)商贸产业引擎强大武汉具有良好的支撑商贸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占据全国前列的商贸流通规生态丰富的商贸企业组织,体系完整的商贸功能载体。建设武汉国家商贸中从商贸“强核”出发,动对外辐射力,由内向外,促进产业联动,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增强武汉商贸活层层递进。模自武汉商贸流通规模在全国城市中处于靠前位置。ZOn年,武汉实现社会消费品总额2959亿元,比2001年的711亿元增加了3.16倍(见图2),在省会城市中位列第2位。全市重点流通企业连锁经营网点达到4655个,实现销售额1278.94亿元,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3.2%。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0443.87亿元,同比增长25.1%,居中西部城市首位。商贸流通业总量大、增长快,成为了拉动武汉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20n年武汉商贸流通业实现增加值885.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3.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7.5%,居第三产业内各行业之首。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比重达37.3%,作为全省和中部地区商贸中心的地位突出。图22001一2011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情况武汉商贸企业组织发展充分,国有、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等成分百花齐放,大型流通企业发展迅速。2010年,在限额以上批发业和零售业中,私营和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例最大,私营企业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例占到1/3左右,国有占6%。2010年,武汉武商联集团实现规模销售613亿元,同比增长17.66%。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2011中国连锁百强”榜单,中百、武商、中商三家商企均跻身前50位。九州通集团是湖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及“5A”物流企业,位列全国医药流通企业第三名、中国民营医药流通企业第一名,已连续6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285亿元。商业网点密集,各类商业经营网点遍布城镇乡村。目前武汉拥有商业网点13.6万个,人均拥有零售商业面积1.1平方米。全市重点流通企业拥有3000平方米以上各类大中型综合超市384个,便民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4128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农家店3300余家,实现了乡镇、行政村全覆盖。交易市场规模大,承载商贸流通能力强。武汉登记注册的商品交易市场598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42个,2011年实现交易额接近1000亿元。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有59家,成交过10亿元的有8家,成交过20亿元的有7家。社区商业和特色商业街区特色逐步显现。百步亭、南湖、唐蔡、操场、常青花园等5个社区被商务部授予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汉街、户部巷、武汉天地、吉庆街、花园道等特色商业街区崭露头角。(二)城市功能定位准确20n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人均GDP均突破了1万美元,接近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一2020年)))中提出,这4个城市建设为国际职能城市,并有所侧重。北京市是中国第二大城市、我国的首都和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上海是最大的城市、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广州是中国华南最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世界著名港口城市,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天津是中国的直辖市,中国北方的经济、物流和航运中心。2006年,国家将天津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处于新型城市化进程关键时期的武汉,如何在中国以及世界城市格局中准确定位,跻身于世界主流城市群,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武汉国家商贸中心,是武汉准确定位城市功能,应对挑战的正确选择。武汉是中国湖北省省会,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都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武汉的城市功能与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等大城市主体功能交叉互补,对商贸流通业的引领和示范效应由中部向全国发散。国务院《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武汉的定位也突出强调了要强化武汉的商贸物流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武汉的商贸流通功能达到了全国高度,建设武汉国家商贸中心对武汉而言具有关联百业、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意义,对全国而言更具完善国家商贸功能区、协整全国区域商贸布局的重大意义。(三)商贸历史传承久远武汉有着悠久的商贸历史和文化积淀,经历了对外通商、洋务运动和新中国工业基地建设三次发展高潮期,武汉这座城市因商而发展壮大,因商而辉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历史上的武汉商贸业都深具影响力。隋唐时,汉阳手工业兴起,商业贸易在宋元明清各朝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成为经久盛极的商业码头。汉口紧邻江汉二水,商贸运输迅速得到发展,至明末已经相当繁荣。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正源于这时期的汉正街货物集散中转市场。高峰时期,汉口茶叶出口总量占全球茶叶贸易量的60%。晚清时候张之洞以武汉为中心开展了洋务运动,在实业、军事、水利、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尝试,并列的三大制造业中心之一。开启了武汉工业化进程,使武汉成为和上海、交通天津以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为代表的“汉阳造”,奠定了武汉制造业在全国乃至亚洲的位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设立了英国通商口岸,法国、德国、丹麦、荷兰、西班牙、日本等国先后来到汉口通商。武汉成为全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商业中心,即“驾乎津门,直逼沪上”与上海匹敌。日本人水野幸吉和美国人魏尔•瓦尔特更是将汉口描绘成“东方的芝加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是全国第四大工业城市,受益于国际均衡发展战略,国际安全战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中国的经济中心重新从沿海转到内陆,武汉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获得先机,备受国家青睐。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后,打通了中国南北交通动脉,使武汉成为水路和陆路枢纽。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工业净产值及实现利税额均列全国第四位,科教资源聚集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大宗商品、物品的中转、集散作用更加突出,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商业、工业中心。‘从历史传承的视野看,无论是隋唐时期的商业码头、晚晴时期的洋务运动到新中国的商业中心,都证明武汉是知名、悠久的商贸中心。武汉的城市灵魂、性格、本质和特性定位:就是商贸。(四)枢纽地位举足轻重武汉承载着“两枢纽”的使命,商贸中心的建设依赖并凸显武汉地理枢纽地位的重要性。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全面启动,商贸中心的建设将把武汉的地理优势转化成重要的区域推动力。一是全国性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都市,长江中游地区特大的城市,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衡”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武汉成为全国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网络枢纽后,又相继被确定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国家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京广、京九、汉丹、沪汉蓉、京港5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沪蓉等6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为全国四大枢纽机场,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和国际航站楼建成,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250万人次。武汉作为联结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促进中国东、中、西部互动的桥梁纽带功能将逐步显现。二是城市群空间连接枢纽。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构成的“卜8”区域经济联合体—武汉城市圈,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60%以上的GDP总量,是湖北具有集聚性、开放性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大都市延绵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提出要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再次强调要推进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都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密切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武汉城市圈在地理位置上可谓是中部的中心,它将成为一个地理中心城市圈,在中部乃至全国中起到承东启西、传南递北的枢纽和贯通作用。(五)商贸才智资源密集武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众多,是中部地区科教与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前列,为建设国家商贸中心夯实了人力资源基础。武汉共有高等院校84所,其中进入全国211工程的重点大学达7所,在校学生数110余万人。截至20n年末,拥有政府部门属科学技术研究机构100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国家级孵化器巧家,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26个,高新技术企业597家,民营科技企业7500家,两院院士59人。20n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5亿元,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051项,专利申请21879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107.51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48.90亿元。根据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排名情况,20n年武汉在全国最佳商业城市中列第19位,比2010年上升了6位,在中部城市中位列第2位,其中人才指数排在第19位。这说明人才与商业具有很大的关联度,商贸的发展与当地高校的人力资源支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武汉市实施引智政策支持,为国家商贸中心人才集聚提供了引力。政府为国外智力落户武汉提供经费支持,对国家外国专家局专项经费资助的引进国外智力项目,市财政按照1:1的比例配套支持。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实施“3551”人才计划,对列入国家“千人计划”、湖北省“百人计划”的高端人才,由市、区财政予以配套支持。实施“黄鹤英才计划”住房支持行动,重点解决包括武汉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其他鼓励发展领域人才的住房问题,采取实物补偿与货币补贴等形式,更好满足各类人才居住需要。
根据国家商贸中心的构建要素标准,立足武汉现有发展基础,挖掘潜在资源和优势,坚持商贸立市发展战略,将武汉建设成为以“大商贸”经济综合服务体系为支撑,引领全国商业潮流和商贸模式创新,高端要素和综合国际品牌云集,依靠知识驱动,以信息为主导,富有楚文化内涵等诸多特征于一体,服务中部、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现代化国家商贸中心。(一)国家商贸流通创新示范区突出武汉商贸业精华和特色,坚持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对全国商贸流通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一是加快推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贸易商、批发商和商向汉口北集聚,构建产、供、销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的商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立批发市场创新试点,打造全国一流的商贸集群创新发展示范区。二是培育一批集聚效应显著、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辐射范围广、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示范特色商业街区、商贸功能区、中央商务区。(二)国家商贸文化活力之都深入挖掘荆楚文化积淀,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化资源与现代商业相融合,实现传统与时尚、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有机结合。重点打造汉正街品牌,推进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恢复和开发一些标志性的商业文化遗址,打造商旅文综合工程与汉商文明工程,提升荆楚文化时尚品质和商业价值,彰显地域文化软实力。(三)全国骨干流通交汇中心依托港口、航空、高速铁路和公路、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武汉“两枢纽”的地理优势,传递东西、贯通南北,凸显武汉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互动的桥梁纽带功能,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骨干流通交汇中心,全国核心物流节点,国家调剂南北的平衡中心,全国应急物资调拨、配送中心。打造全国商贸强市的省会城市、中部城市群的纽带城市、长江中游商贸发展增长极,汇集内外资源,促进优质商贸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重新组合。(四)全球时尚潮流传播中心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吸引国内外商品与服务的知名品牌汇集武汉,构筑与国家商贸中心城市总体布局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商业设施网络体系,建设设施平台最先进、服务网点最密集的现代化内陆大商都和商贸功能区,打造成全球知名品牌汇集凹地、中部地区最大的奢侈品消费中心和全球时尚潮流传播中心。(五)国家商贸人才输送基地借助武汉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大中型商贸企业集中的优势,实施商贸人才培训计划,完善商贸人才培训基地、大学生实训基地、社会化培训基地三大功能。鼓励商贸企业和高校联合建设全国商贸人才培训实训示范基地,为全国培养和输送商贸人才。
- 上一篇:商贸业发展趋势及政策
- 下一篇:高新产业的商贸发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