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低碳经济的途径诠释

时间:2022-12-05 05:54:48

导语:当代低碳经济的途径诠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代低碳经济的途径诠释

本文作者:梁春光工作单位:中共伊春市委党校

产业结构不合理伊春市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2009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为36.8%,在工业经济内部,冶金、建材、热电联产等高能耗企业占工业经济的26.9%,这是伊春市单位GDP能耗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冶金、建材、热电联产等高能耗企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同时加快这部分企业的技术改造,使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降,是实现我市减排目标的关键。

技术薄弱、核心技术缺乏伊春市的低碳经济、特别是新能源产业属新兴产业,产品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处于刚起步阶段,虽然在有些领域取得一些成果,形成一些规模,但是总体来说技术水平低,创新性技术成果少,制造工艺落后。而且,低碳经济、新能源生产企业实力不强,人才短缺,规模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因此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整体竞争力与技术先进地区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导致企业投资欲望降低。核心技术缺乏、研发能力薄弱是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的瓶颈。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提高森林固碳能力从全国生态建设需要看,国家已经把大小兴安岭确定为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黑龙江省将伊春确定为生态功能区,伊春的森林资源在全国的生态建设中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广袤而丰富的森林资源是伊春发展低碳生态经济的最大优势。因此,首先,我们要抓住建设生态安全保障区和生态功能区的机遇,大力推进“三大生态功能区”和“六大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加速推进由单一物种保护向系统保护、由点状保护向全面保护、由一方参与保护向多方参与保护的转变。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积极培育和保护好森林资源,让森林得以休养生息,努力发挥伊春林区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扩大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一条路子。创造出一种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的林业管理与经营新体制,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林业生态快速增长、职工致富、产业发展、社会稳定,进一步增强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再次,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发展清洁能源,构筑新兴能源产业体系依托伊春市丰富的资源优势,把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成为支柱型产业之一。首先,伊春市风资源丰富,是主风区。要将伊春(小兴安岭主脉)整体作为一个大风场来建设,同步融入大电网,通过大规模的风电开发和建设,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现把伊春市建设成为“中国林业风电之乡”的宏伟目标。其次,充分利用水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水电开发力度,办特色小水电。再次,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我市拥有广阔的林业和农业地域,每年产生大量的林业剩余物和秸杆资源,而且林业剩余物和秸杆一般由林业职工和农民用作薪材或者直接烧掉,其能源利用率低。要加快改变直接燃烧秸杆、柴薪的用能方式,开发推广林业剩余物和秸杆的炭化、气化技术,因地制宜建设林业剩余物、秸杆炭、气、电一体化工厂,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投资建设,促进废置物资的就地资源化。最后,形成初具规模的太阳能产业。伊春市因为地理上的特点,光照充足,每年接近3000多个小时,有着天然的太阳光资源。应该科学规划我市的太阳能产业发展,促进太阳能向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并最终实现整个产业的现代化。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低碳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加快企业产业低碳化进程,有利于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效率,并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受益。首先,促进低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制度设置、指标评价、金融扶持的政策层面,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政府推动、法规促动、市场驱动、企业带动”的运行机制,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其次,加快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积极谋划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当前保增长促发展与长远调结构上水平结合起来,本着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调整结构、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精神,按照抓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产业规模化的思路进行结构调整,做好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提速增效、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要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再次,发展低碳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拓展为一、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服务业的广度和深度。突出发展低碳森林生态旅游业,整体提升旅游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金融与保险业。逐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金融环境,增强为中小企业及重点项目建设的金融扶持力度。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实现信息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推进数字城市建设。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社会建设首先,完善低碳高效交通体系。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创建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以信息化带动道路运输产业升级和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其次,发展低碳绿色建筑体系。以政府投资新建项目为重点,办公楼、宾馆、商场等新建公共建筑建设全面执行国家节能标准。再次,构建低碳生态农业体系。利用气候变暖、积温增加带来的新增生产潜力,选育作物新品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布局,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最后,倡导低碳环保消费方式。完善激励低碳消费的法规政策,抑制高碳消费。发挥各级政府节能表率作用,大力推动政府节能采购,鼓励单位购买小排气量的汽车,倡导企业增强节能减碳的社会责任意识,实现环境友好的生产经营,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大力宣传绿色消费,培育绿色资产,深入开展商业、零售业节能行动。支持企业研发生产低碳节能、经济适用的消费产品,为推动全民低碳消费提供物质基础。推进实施低碳产品认证和低碳节能标识管理制度,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低碳节能型产品。

推动低碳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创新首先,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在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上探索出一条捷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重点研究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二氧化碳捕获和埋存技术、智能电力系统开发和电力储存以及提高能效的相关技术等。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地区对我市的技术转让。其次,加强低碳技术及产品的推广与应用。依托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实验室,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再次,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低碳技术网络平台。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合作,及时跟踪国际低碳经济及相关影响事件的最新动态,加强与相关专业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提高低碳经济研究水平;加大低碳经济相关研究的投入,加快有关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水平;统筹开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节能新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以及促进碳吸收技术等领域的适应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人才基地,培育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