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能力的企业成长机理探究
时间:2022-06-25 10:44:23
导语:技术能力的企业成长机理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案例背景简介
永光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大中型股份制性质的企业,由多家民营企业组成,包括郁南县电池厂、永光电池机器有限公司、永光电池材料实业有限公司等,主要从事电池、电池零配件、电池生产线及配套机械设备的生产.1964年,郁南县电池厂作为县里第一家电池生产的企业,至80年代中期依然处于手工和半机械化生产的状态,业绩惨淡.然而依靠着低成本的加工优势,吸引了广州电池厂与之代工合作,代工业务逐年扩张,如今成为发包商最大的碳性电池代工厂家,代工品牌主要是“555”和“虎头”牌碳性干电池.除了完成委托企业70%代工量业务外,郁南电池厂从2008年起每年承接委托企业10条左右电池生产线的转移,成为当之无愧的电池代工企业.1988年永光电池机器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从事电池生产线的机械设备生产.为了吸收先进的机械生产技术,1992年与专业生产机械设备的万兴企业开展了十年的合作,期间以郁南电池厂为试验基地,致力于对电池生产线及其配套机械设备的改进和研发.经过20多年的成长,目前已成为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单位,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98年,永光又成立了专业从事电池零配件生产的永光实业材料公司.至此,永光集团成长为一家多元化经营的郁南县龙头企业,生产的电池品种由最初的R20S糊式电池发展为R6、R03、R14、R20等多型号的C型及P型纸板电池.近年研发的200R20糊式电池、200R20C/P纸板电池的高速生产线及120R6彩色PVC套装机等新产品,其技术已居全国前列,且已成为国内生产R6、R03、R20电池的主导生产线,在国内所占的市场份额超过八成.其组织结构图见图1.
2案例研究
根据相关文献回顾并结合案例实际,本研究认为永光持续成长的背后支撑力量是其不断提升的技术能力.所谓企业技术能力,是指企业将从外界获取先进技术和信息与内部知识结合,创造出新的技术和信息,实现技术创新与扩散,同时又使技术得到储备与积累的能力[9],即技术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搜索能力的综合,包括物质的、人力的、技术的或组织的资源资产,以及能够使组织执行企业活动的实践知识[10].
2.1吸收先进生产工艺技术拓展产品系列
对代工企业而言,当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并且选择了代工的生产方式时,可通过“干中学”提高企业价值[11],然而企业的学习能力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知识积累基础上.永光在代工前自身技术知识存量极少,自身成长的最大制约便是生产工艺技术的落后.以电芯包扎工艺来说,当时永光生产的只有R20S型糊式锌锰电池这一种产品,采用的是被许多电池厂家淘汰的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极费材料和人力的包纸扎线工艺,为了改善落后的局面,永光将目光瞄准了当时工艺领先的广州电池厂,决定采取“借壳生蛋”的发展战略,为企业技术更新寻找外源.由于当时的广州电池厂正处于战略转型时期,将发展重点放在市场营销和品牌培育环节,逐步将利润较低的生产制造环节外包,由此促成了技术差异显著的两家电池厂的代工合作.从发包商的角度来说,向代工厂家单向转移相对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可以让其尽快达到发包商对产品的技术、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因而发包商在代工合作初期有意愿转移技术.广州电池厂多次派技术人员驻厂指导,重点传授先进的电池生产不包扎工艺技术.该工艺省去了包纸、扎线两道工序,相应的对正极碳棒与电芯之间的良好接触要求也更为严格.此技术的掌握需要学习者在实践中不断的领会,即在“干中学”过程吸收这些默会知识.此外,不包扎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永光对产品的品种进行延伸,令生产模式由原来的糊式电池向糊式纸板相结合转变.在发包商的协助下,永光成功开发出R6C型(高容量5号)纸板电池,改善了R20S型糊式电池产品单一的缺陷.随着技术的进步,永光对电池产品及生产工艺进行各种改进与创新,丰富了产品系列,目前生产的电池主要有R03、R6、R14、R20等C型P型纸板电池以及R20S糊式电池,增强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永光吸收委托企业先进生产工艺技术拓展产品系列的成功例子,充分说明利用外部资源可以实现企业自身的成长.我国大多数企业属于加工制造型,技术能力低下、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等问题长期存在,其内部知识存量完全不足以支撑自身成长.面对如此困境,选择代工合作模式无疑是这类企业生存及成长的有效方式.企业不仅可以避免与品牌厂家在研发、营销等环节的正面竞争冲突,还可以通过“干中学”等方式从品牌厂家处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等,吸收和利用企业外部资源.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突破自身成长瓶颈,提升技术能力并形成企业竞争力,为企业持续成长奠定基础.
2.2横向技术联盟带来上游供应链整合优势
技术能力理论源于“干中学”、“用中学”思想,其提升的途径是技术学习[12],虽然永光代工初期初步的技术知识积累改善了原有产品并丰富了产品系列,推进了企业的发展与成长,然而作为代工厂家,其生产量始终受到发包商的制约,而获得发包商订单的关键在于生产速度、产品质量以及不断降低的生产成本,达到以上要求必须对上游资源进行整合与控制.永光在上游资源整合阶段,其技术能力的提升体现在与万兴合作期间.万兴是当地一家专业生产电池生产线机械设备的企业,集聚了机械设备生产专业技术人员,在机械生产技术上占有优势.然而万兴自身没有研发试验基地,基于此,永光提供郁南电池厂作为双方合作研发机械设备的试验基地,于1992年成功与万兴开展了十年的横向技术联盟.此次合作为永光吸收生产线工艺技术提供了机会,在“用中学”中转移默会的技术知识.此外,永光运用从万兴学习到的机械设备生产技能解决了电池零配件的质量问题,同时也在解决零配件生产问题中成功研发配套生产的专用机械设备,达到在满足零配件生产要求的同时改进生产线的效果.横向技术联盟成功带动上游资源整合,给永光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其吸收的技术也由原来的电池生产工艺技术增加到电池及生产线两方面的生产工艺技术,增加了企业的知识存量并提升了技术吸收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了企业的技术能力,将企业的发展推向OEM/ODM并存的阶段.代工企业能否成功转型升级实现自身持续成长,依赖于企业能否准确把握其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并适时的进行战略调整,而上游整合正是企业有效控制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策略.代工企业在加工生产环节能获取的利润几乎为零,整合上游供应商可以扩大利润空间,稳固OEM业务量,为企业向ODM转型提供技术和资金的双重积累,使企业成功嵌入价值链上游增值环节,拓展了代工企业的成长空间.代工企业要实现成长,首先要“做大”OEM,在产业链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实现规模经济,为将来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环节打下坚实基础,然后才是“做强”,推进企业成长升级.
2.3产学研合作创新向“技术领先”转型
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过程被Dore表述为“搜索技术-学习技术-创造技术”的链式过程,对代工企业而言,向价值链ODM研发环节攀升离不开代工初期的基础技术学习能力以及对自身产品改进能力,也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2004年之前,永光受所处环境限制,其技术创新活动都选取一些企业亟需解决而且容易解决的项目,属于基础性创新;为了突破一味的“搜索技术-学习技术”的模仿性创新瓶颈,永光需要挖掘并培养出前瞻性的自主创新能力.随着2004年“广东省电池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成立和2007年“郁南县永光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获得审批,永光参与到与高校联盟的产学研合作中,为永光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其技术骨干人员参加了当地技术局组织的在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和广东省机械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技术人员水平.产学研阶段的学习为永光之后的一系列创新奠定了基础.在基础性模仿创新的引导下,永光借由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开始向前瞻性创新挑战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2005年,在省研发中心的支持下,永光首次独立承担了广东省火炬计划项目:“R6/03电池套彩套膜联动机”和“全自动R20S型不包不扎高速电池生产线”.前者研究开发的R6/03电池套彩套膜联动机是R6/03电池包装工序专用设备,该机属国内首创,主要技术参数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2007年广东技术专利优秀奖;后者研究生产的全自动R20S型不包不扎高速电池生产线采用间歇三工位和转子式多工位工作形式,生产能力达250只/min,实现了糊式电池生产的现代化、国产化,提高了生产效益.这些成果使永光由“技术追赶”向“技术领先”转型.代工企业持续成长的最佳路径是从简单的代工制造到研发设计,最终到自主品牌.依靠自主创新,企业可以实现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目标.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企业前瞻性自主创新提供支撑,使代工企业不再受限于只做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生产业务,而是通过向多元化发展实现持续成长的战略目标,用创新推动企业不断成长.代工企业通过形成初步的研发设计能力,逐渐过渡到ODM,向价值链的上游产品研发和设计环节攀升,实现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3结论
企业的成长需要技术能力的内在推动,技术能力需要不断积累,这个积累是一种动态的成长过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代工企业要实现生存和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通过对基于技术能力提升的永光成长历程的案例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代工企业在代工初期应以实现技术知识初步积累为目标,遵循技术追赶型企业提升技术能力实现企业成长的一般路径,即复制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从发包商处获取技术,依靠“干中学”等方式,在实践中掌握技能,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2)对上游资源的整合控制成为企业发展的转折点,开始由单纯的OEM向OEM/ODM并存转型.代工企业若要持续成长,需要在激烈的成本竞争中挖掘新利润源,即向价值链上游环节攀升.此时企业拥有主动搜索新技术的能力,并将新技术合理应用到对上游资源的整合控制上,以便有效的控制产品价格、质量及交货期,保证代工业务的规模,为后面的自主创新奠定资金基础.3)产学研合作可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契机,前瞻性自主创新将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至更高的平台.在技术积累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支持下,企业的发展由“技术追赶”向“技术领先”转型,不再是为解决问题而创新,更多的是在创新中发现更多问题,用创新推动企业持续成长.
本文作者:张红周卓琳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 上一篇:水利工程中干法制砂技术研究
- 下一篇:经济技术结合提升项目效益的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