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结构对接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6-07 11:02:04
导语:地方经济结构对接现状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吉林省普通高校转型中的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趋势
普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大、普通高校转型进程的加速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日益彰显出来。目前“吉林省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结构对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尤其是我省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我省高校转型中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研究的相对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地适用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以及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共存的局面。所以,吉林省应该借鉴美国等先进国家高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及与市场紧密对接的有效经验,进一步加大力度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研究。
2吉林省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对接现状分析
吉林省普通高校转型过程中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与本省的经济发展需求状况、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从而实现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和最优匹配。因此,吉林高校在转型中还必须进一步调整学科和专业体系,努力培养出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实干型人才。实际上,各高校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出现增设大量新的专业,甚至是不顾学校自身条件盲目设置新专业的现象。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社会、市场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经济发展、市场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各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紧密对应的关系,说明面向市场的高校调节机制开始运作。伯顿•克拉克认为,各国高等教育系统就是政府、市场和学术权威这三种努力的整合过程。高校的确应该根据社会所提供的市场信息反馈,做出反应变化,从而使高校的专业类型、学科内容和各科学生人数的分配,能够适应市场人力资源配置的需要。
3吉林省高校经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结构对接的策略
吉林省部分普通高校在转型中经济管理专业结构应该是吉林省普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相对合适的应用型人才。吉林普通高校应加强经济管理专业各类学科的整合,通过课程的综合化和优化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文科类、管理应用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高校对自然科学类学科应突出学科的前沿性、应用性和专业化水平,并注意提升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第一,使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了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力度。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最直接反映就是专业人才结构的调整,随之要求作为实施人力投资的社会工具的大学做出回应,尤其是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建设、人才结构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是一个客观的连锁过程。第二,将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省当前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结构及人才类型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专业结构失衡问题;新兴、交叉、综合性学科专业发展尚缺乏力度;经济管理人才类型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吉林高校整体学科专业结构尚缺乏科学、有力的规划和协调。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吉林省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更好满足我省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解决吉林省目前高校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从总体上看尚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问题。第三,强化和发挥普通高校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和挑战,解决吉林省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层次结构与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不相适应,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将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对紧缺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普通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吉林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受到经济结构、市场机制的影响和制约的同时,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成功与否也必然会对现有的经济结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制产生作用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通过高校、市场、政府、体制的系统作用和相互完善,实现我省普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结构对接的一种合理的动态平衡。
在加强吉林省高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把凸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专业特色、专业水平、专业内涵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来抓,把建设一批具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心有所爱、智有所养、能有所专、才有所长、创有所为’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应用型、创新型,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本学科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把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或国际较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作为全省专业结构调整和完善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北京: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靳希斌编著.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许秋奎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 上一篇: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分析
- 下一篇:“一带一路”引领妇女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