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国内外会展经济理论与展望
时间:2022-05-16 04:27:00
导语:小议国内外会展经济理论与展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会展活动已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与此同时,会展经济研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正引起广泛的注意。国内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偏向于理论层次分析,国外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偏向于实务。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研究通常从各自学科理论出发,一般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国外研究通常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以考察得到的数据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在研究视角上,国外研究更多关注酒店经营、酒店旅游、企业管理,重点在于研究如何挖掘会展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而国内研究主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会展;竞争力;产业链;会展旅游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但是,与世界会展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等相比,我国会展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国会展业,就必须借鉴国外会展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模式、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会展发展道路。那么,这就要求我国会展学术研究领域必须构建一套科学的理论研究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当前首要的就是对现阶段的会展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一、国内会展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我国会展理论取得了较大进步。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会展的论文进行检索整理,截至2008年10月的统计结果显示:有关会展的期刊论文有2208篇,其中涉及会展经济的论文有138篇;有关会展的硕博论文达428篇,而涉及会展经济的有86篇。目前,还鲜有博士论文专门围绕会展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一)当前硕博论文的研究现状
对会展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2000年开始逐步深入,而到了2007年特别是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会展理论研究论文篇数逐步增加,研究视角也日益深化及新颖化、细化(详见下表)。通过归纳,可以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综合性研究,一共涉及8篇论文。方敏(2006)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来探讨中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后发潜在比较优势;林俊蜂(2006)对中国网络会展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三篇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趋势研究,如薛华(2007)通过考察中国会展产业集群情况来分析中国会展业的竞争力情况等。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业区域性问题研究,其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此问题:一是以我国经济区域作为研究背景,一共涉及论文4篇,如付桦(2006)结合海外会展业发展实践,研究长江三角洲未来的空间格局走势;李新月(2005)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研究北京地区周围会展产业效率低下问题等。二是关于我国各省份会展业发展问题研究,一共涉及论文3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林蔓(2006)从城市会展发展能力因素入手,探讨浙江省会展能力及提高能力方面的对策。
第三个方面是把会展与相关行业联系起来进行实证研究。如黄玉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体化会展物流模式与报价体系。此外,还有6篇论文则是探讨了会展旅游问题,主要是结合城市特征来进行具体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是郑秀娟(2007)关于会展旅游战略联盟的研究,该研究首次将价值链理论引用到会展产业中,提出构建会展旅游战略联盟模型,并指出联盟核心是会展组织企业。
第四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业竞争力的评价及相应指标体系问题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的:一是关于会展旅游竞争力研究,一共涉及到3篇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国娟(2007)采用基于粗糙集的评价方法,建立重庆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关于城市会展竞争力研究,一共涉及到9篇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是王程凯(2006)通过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而对上海会展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第五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产业链问题研究,一共涉及到论文3篇。分别是殷瑞普(2006)以产业链为分析工具,分析了会展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表现、机制以及约束因素;徐佳(2005)从会展产业链规律人手,分析基于世博会的上海会展产业链整合模式;应彩虹(2004)应用SCP分析框架建立会展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模式,对我国会展产业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期刊论文研究概况
笔者通过对有关会展经济的138篇期刊论文进行归纳整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如库瑞关于我国会展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2008);赵成效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2003)。二是关于会展产业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研究。如罗薇的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2008);郭先登关于城市发展现代会展产业研究(2005)。三是关于会展地区或城市的具体规划研究。如叶莉的湖南会展业与产业基础的互动关系研究(2007);徐文的上海世博会与会展产业集群化研究(2007)。四是关于中外会展产业对比分析,如王春雷关于中美会展产业发展系统比较研究(2006);徐丹的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及借鉴(2008)。五是关于会展教育发展研究。如何颖的建立面向中国——东盟会展产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006);沈丽关于会展教育市场化研究(2006)。
(三)国内著作研究概况
自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市场,有关会展产业的研究著作也日益增多,涉及各个领域,其中有关会展经济管理类著作达上百部,代表性著作作者是过聚荣、刘大可、施昌奎、应丽君、程红、龚平、陈来生,等等。过聚荣的《会展导论》在综合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演变特征,较详细地对会展概念、会展产业链、会展管理原理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当今世界几个会展业相对发达国家的经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程红的《会展经济:现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会展经济的基本经济功能、运行原理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了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对会展经济的优势、关联性与制约因素、市场需求与竞争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这也加强了作者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和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此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会展经济蓝皮书,即年度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当年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特征、相关问题以及变化趋势,探索中国会展经济内在发展的基本规律,并通过与国际会展企业的比较,提出相应的专家建议。
二、国外会展经济理论
笔者通过WorldScientific全文数据库检索有关“Exhibition/MICE”等信息的检索,截至2008年8月,共收集相关论文156篇,其中涉及会展产业理论研究的论文有128篇,较多集中于实务分析。如MCCab(2007)的论文《StrategiesfbrcareerplanninganddevelopmentintheConventionandExhibitionindustryinAustralia》通过对126个供职于会展业的职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会展业的职员大多受过良好教育,而且女性居多,往往都有一个相对成熟的职业规划。LuisRubaleaba-BermejoandJuanR.Cuadrado-Roura(1995)的论文《urbanHierarchiesandTerritorialCompetitioninEurope:ExploringtheRoleofFairsandExhibitions》则针对展览业在城市区域竞争力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论述。Kay.LiKuen.Anderw(2007)的论文《INTERNATIONALEXHIBITIONORGANIZERSINCHINAANDTHEiRPER-FORMANCE》,通过运用描述研究设计与探索性因素,从展览组织者的角度分析如何构建会展业战略规划,并以中国会展市场作为案例展开论述,研究如何进入中国展览市场的问题。此外值得指出来的是,HughPizeyandChrisHuxham(1991)在《1990andBeyondDevelopingaprocessforgroupdecisionsupportinlargescaleeventplanning》中提到用决策技术方法来研究大型展会如何抓住各个时间段的机会,进而提高展览会对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的影响力。
国外关于会展方面的研究专著大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作者有富兰克、克里斯汀?克林斯曼、卡林?韦伯、米尔顿T?阿斯道夫,等等。他们的著作大多集中于研究会展商务运作、后续工作、前期策划、会展营销等方面。如米尔顿T?阿斯道夫和詹姆斯R?阿比合著的《会展管理与服务》把饭店行业与会展业结合起来,特别是向那些目前从事饭店行业的人士提供鲜活的例证,并探讨会议布展的各个层面的因素构成。卡林?韦伯所著的《会展旅游管理与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和对比北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3个举办展会和会议的主要地区,来展望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此外,为了宣传世博会,研究世博会,举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信息中心组织出版了《世博信息丛书》,分批推出了相关译著,比较有代表性的译著包括由克劳德?塞尔旺和竹田一平合著的《国际级博览会影响研究》,马塞尔?加洛潘所著《20世纪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前者以实际数据为基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博览会举办者和参加者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基本信息,这对于人们更好地评估国际博览会性质和价值提供了一项重要工具。后者则详细地描绘了博览会辉煌的历史,并介绍了博览会组织问题,主办国与参展国的关系,揭示了他们各自的动机与目标,重要经济和财政筹码,也勾勒出了未来博览会的理想发展方向。
三、会展经济理论研究的未来
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国内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偏向于理论层次分析,国外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偏向于实务。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研究通常从各自学科理论出发,一般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国外研究比较经常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以考察得到的数据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在研究视角上,国外研究更多关注酒店经营、酒店旅游、企业管理,重点在于研究如何挖掘会展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而国内研究主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从当前会展经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会展经济研究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趋势:其一、会展竞争力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几十年,全球竞争态势明显加剧,很少有产业停留在不受竞争侵入的平稳状态。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各项协议的履行,参与国际竞争程度将不断加深,各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会展业作为新兴产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特别是随着会展市场开放步伐的加快,高水平的国际会展大量涌入国内,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国内会展业的竞争力成为当下众多学者关注的课题。当然,对于竞争力的研究也至逐步深入。在传统的会展竞争力研究中,要么是会展跟城市竞争力研究结合在一起探讨,要么是把会展与旅游行业竞争力联系起来,这些都不是以会展作为中心。而当下学者更多是关注会展竞争力本身的研究,比如,建立会展竞争力指标体系或通过计量模型来分析会展竞争力状态。其二、城市与会展关系研究越来越深入。会展业素有“城市面包器”之称,意在其给城市其他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往对于城市会展研究更多停留在会展与城市的关系或会展给城市带来哪些效益上。随着会展业在我国日益成熟,研究视角开始转移到对会展业给城市创造效应的具体分析上。因此,当前会展业与城市中其他行业的关联度研究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因为通过研究此关联度可有效地找出该城市会展欠缺之处。其三,会展秩序与规范越来越受到关注。克劳德?塞尔旺在这方面的研究为后续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从主办国与参展国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收集与分析了1958至1993年间举办的历届世博会有关数据,并判断各届世博会的影响及作用。最后,会展研究未来走向。在西方国家,一些大型的专业性会展往往是产品或技术市场盈利前景的晴雨表,金融机构也会依据会展第一线的精确反应来决定相关的融资力度。可以说,会展活动已成为西方国家的普遍理念。但在我国,会展仍是一个新兴行业,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理念、人才,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所面临着的压力也比较大。因此,会展经济研究的未来进展将不会仅仅局限于上述文献介绍的几个方面,其研究视角将越来越开放。
- 上一篇:深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化
- 下一篇:奢侈品效用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