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效率理论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09 11:04:00
导语:马歇尔效率理论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是现代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效率问题,即在投入一定的条件下,使产出最大化的问题,是微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对影响生产效率的三大因素———生产者身体的活力、生产者的能力和组织进行的深入分析,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歇尔;效率理论;启示
马歇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其《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领域中划时代的著作。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产生的前提是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其研究目的是提高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效率问题,即在投入一定的条件下使产出最大化的问题,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马歇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影响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生产者身体的活力
马歇尔认为,物质财富的生产取决于工业效率,而身体的活力即强健的体格、坚强的意志、旺盛的精力是工业效率的基础,是一切进步的源泉。他说:“我们必须考虑身体的、精神的和道德的健康与强壮所依靠的种种条件。这些条件是工业效率的基础,而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看工业效率而定;……在许多职业中,工业效率,除了身体的活力———这就是筋肉的强壮、健全的体格和奋发有为的习惯———之外,不需要什么其他东西。……这种人的坚强、这种决心、精力和自制力,简言之,这种‘活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它在伟大的事业中,伟大的思想中,以及对于真正的宗教情感的能力中表现出来。”[1](P212-213)他认为,决定体力和活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生活必需品
马歇尔认为,生活必需品的第一样就是食物,食物的烹调是否适当关系很大。烹调不当,会使食物的营养受到损失,或者营养难以吸收,甚至食物中毒。营养过剩、不足或不平衡都会危及人的活力。在马歇尔生活时代的英国,食物缺乏导致身体普遍衰弱,体弱多病是工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适度的休息和娱乐也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休息与食物、衣着等其他物质的必需品一样,都是人们保持旺盛的活力所必需的。马歇尔指出,维持效率的生活必需品因工作的性质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曾几何时,手机还是身份的象征,现在的城里人可以说人手一部手机。在当今信息时代,一台高档笔记本电脑对普通员工而言还是奢侈品,但对高级管理和研究人员来说则是必需品,没有它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所以马歇尔说:“高工资不仅能提高工资领受者的效率,而且能提高他们子孙的效率,……即报酬优厚的劳动一般地是有效率的劳动,因此,不是昂贵的劳动。”[2](P184)
(二)希望、自由、变化
马歇尔认为,希望、自由和变化三个因素与人的活力密切相关。有希望才有进取的动力,有自由才有创造力。他把自由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受外界约束的自由”,一种是“由自制力而来的较高的自由”,后一种自由对于高级的工作更为重要。希望与自由使人乐于工作,有助于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变化才有生机,呆板的、单调的生活会损害人的进取精神,以至于破坏身体的活力。亚当·斯密在论及变化与活力的关系时说:“大多数人的智力,必然由他们的日常活动发展起来。终生从事简单操作的人……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智力……他的迟钝和无知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的呆板的、单调的生活自然损害了他的进取精神……他甚至破坏了他的身体的活力”。[3](P401)
(三)生活环境
马歇尔对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论述较多,他重点从城市与农村生活环境差别的角度,分析了污染严重、拥挤不堪的城市环境对活力的消极影响。他说:“新鲜空气和阳光的缺乏,各种年龄的人和儿童游戏所需要的室外休息处的缺乏,耗尽那些不断流入大城市的最优秀的英国人的精力。”[2](P316)因此,马歇尔主张,在大城市中设立公园和运动场,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通过发展交通运输等措施,加快企业和工人向郊外迁移,使人们能够亲近大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从而提高人们的活力。
二、生产者的能力
马歇尔认为,知识也是资本,知识是最有力的生产动力。投资于教育是否明智,不能单以其直接结果来衡量。“一个伟大的工业天才的经济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因为,像白塞麦的主要发明那样的一种新思想之能增加英国的生产力,等于十万人的劳动那样多。”[1](P233)
但知识不等于能力,所以马歇尔强调了能力。他批评以往的经济学家太不考虑这一事实:人类的才能与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本,同样都是重要的生产手段。他特别强调了企业管理才能,他说:“私人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权衡任何方针的得失和鉴别它们真正相对重要性的那种能力。由于实践和天才而学会使各种因素各得其所的人,业已获得致富之道;我们生产力的效率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许多能干的人,他们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获得这种企业才能。”[2](P168)
影响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教育。他把教育分为普通学校教育和工业教育两大类。普通学校教育重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人们在以后的专业性工作中发挥潜能、自我发展打好基础。他强调:“教育必须更加普及。学校教师必须懂得他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因为几先令买来的报刊上的知识一个人的头脑就容纳不了。他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个性、能力和才干。为高级工业而设的工业教育,应像普通教育那样,不断以发展才能为目的。它应当与完善的普通教育建立在同一的基础上,但应进一步详细制订出特殊的学科,以利于特殊的行业。”[1](P227)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三、分工协作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他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4](P5、8)但是,马歇尔指出,分工不是越细越好“在低级工作上,极端专门化能增大效率,而在高级工作上,则不尽然。在最高级的工作部门中应当实行专业化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困难而未解决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以下一点似乎是一个正确的法则:研究的范围在青年时代应当广泛,而随着年事日增,就应当逐渐缩小。”[1](P267-268)虽然工作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其意思是正确的。马歇尔举了两个医师的例子,说明研究范围较广的医师比专门研究一种疾病的医师高明:一个医师总是专门研究某一种疾病,而另一个医师依靠广泛的经验来研究这种疾病与一般健康的关系,然后集中于这种疾病的研究。尽管前者很专,但他对于这种疾病的见解不如后者高明。许多疾病具有相似的症状,仅研究一种疾病显然难以做到精确诊断。
马歇尔的理论虽然产生于19世纪末,但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饮食要科学,劳逸要结合,节俭要有度
我国有句谚语说“病从口入”。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维多利亚宣言”提出健康四大基石,第一个就是要合理膳食。日本人均年劳动时间比德国多547个小时,比法国多542个小时,但日本却是世界上第一高寿国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非常重视饮食科学。1947年日本颁布了《营养师法》,1952年颁布了《营养改善法》,规定凡能容纳100人用餐的食堂,至少要配备一名营养师,日本的营养师与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300。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营养不足的现象大大减少,但营养过剩问题日趋严重,肥胖人口迅速增加。我国有两亿人超重,7000万胖子。肥胖会导致少儿智力偏低,是诱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最危险因素,肥胖已经成为世界性四大医学问题之一。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运动。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适当的休息和运动是必要的,过度劳作、烦恼忧虑、精神紧张有损于人的健康和活力,使人的工作效率降低。
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的美德,但是节俭要有度,节俭不等于吝啬。有一个公司的员工说计算机运行速度太慢,要求提高配置。总经理批复:半小时以内能够开机就不必升级。这位老总只知道升级配置需要花钱,而不知道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老总将会象286一样,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要开创一种开放型的文化环境
作为领导,要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任人唯贤,让员工感到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有升迁和提薪的希望;要学会放权,用人不疑,要放手让下属大胆干,不要象婆婆管小媳妇似的,事事过问,事必躬亲;要从善如流,学会善待不同的声音,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革故鼎新。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工作、地点和个人接触事物的变化,能够带来新的思想,鼓励一种“神圣的不满”,使人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束缚于既定框框之内,没有自由,就很难有创新。熊比特认为,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创新才是发展的本质。
(三)要加强环境保护
马歇尔早就强调了环境污染对人的健康与活力的消极影响,但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现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难题。马歇尔提出通过发展交通运输等措施,加快企业和工人向郊外迁移,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活力。企业外迁要占用大量耕地,我国虽然地大,但人更多,人均土地很少,改善生活环境不能靠企业外迁,而是要靠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污染,加强污染治理。马歇尔的在大城市中设立公园和运动场的建议值得考虑,更重要的是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绿化率,专用运动场公共化,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维护人们的健康与活力。
(四)要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
知识使人们能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知识作为一种非实体性生产要素,其重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增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重要已成为人之共识。人们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充电,各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人预言,资本时代行将过去,知本时代指日可待。无论资本时代还是知本时代,都是能者统治的时代。能力源于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表现为能力。知识的获取是一个过程,灵活运用知识以提高工作能力是学习的目的。我国的教育在传授知识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应试教育导致的高分低能现象依然严重。当务之急是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从注重传授知识向全面培养能力转变。
(五)专业不可太专
分工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潜藏着危机。工人一旦失业,就难以找到曾经从事的工种,不得已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工作效率也不会高,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如此。另有一些人具有特殊的天赋,只适合于特定的行业,若使他做其他工作,则难以发挥其特长,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这就需要政府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步伐,来减少结构性失业和结构性人才浪费。
有些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分专业,学生能够打下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对以后的工作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且学生有时间对各个专业进行了解,进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专业,避免了因为不了解,选错专业而留下终生遗憾。而有些大学在学生入学以前就已经分了专业,学生知识面很窄,就业面也就窄,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对专业相近的工作也难以胜任。在学科交叉发展的今天,专业太专,知识面狭窄,科学研究很难出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 上一篇: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研究论文
- 下一篇: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