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消费差异分析论文
时间:2022-04-01 10:24:00
导语:城乡消费差异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7)02-0011-07
一、引言
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结构的断层和分化,其实质是现代与传统并存于一个社会之中所产生的现代型结构与传统型结构的分裂[1]。荷兰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伯克(1860)最先提出“二元结构”,用来描述当时印度尼西亚的二元结构社会——殖民主义输入的现代“飞地经济”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传统社会并存的现象。迈因特提出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松散联系大致有四个方面,相应的也就产生了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政府行政和财政机构四个方面的二元性[2]。
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城乡二元结构,并开始重视市场的作用,提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遇到的第一个障碍[3-4]。不仅如此,农村发展的各种要素,包括资金、劳动力、土地等以市场为中介不断流向城市,市场力量和行政力量更加深了二元结构[5]。中国的学者也在二元经济基础之上提出三元经济[6]、四元经济[7]。市场的作用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的认识,然而,这仅仅限于要素市场,依然忽视了企业的行为及城乡之间的消费差异研究。而我国的制度性二元结构日益转化为市场型二元结构[8]。城乡分割日益成为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尤其是城乡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不能双向流动,而是仅仅单向流动。缩小城乡之间的消费差异,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成为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综上,许多学者都对中国的城乡分割及城乡二元结构做了大量的论述,但研究领域集中在收入差距、消费差距、要素禀赋差距、社会福利差距等表面现象,很少有人深入研究二元结构下城乡消费差异形成的原因,并进行数理分析,缺少专门针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供应歧视行为的系统研究。实际上,厂商为了适应农民的购买能力,往往把产品人为地分为城市产品和农村产品,农村产品虽然价格低廉,但成本更低,性价比不对称,农民反而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就是供应歧视或者叫价格歧视。本文将城乡消费差异纳入二元经济结构中加以考察,并运用垄断厂商逐利行为导致的供给歧视理论对城乡消费差异进行数理经济分析,发现城乡消费差异不仅是因为二元结构的体制原因,还有垄断厂商供应歧视的经济动因,从而为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政策视野和对策建议。
二、二元结构下城乡居民消费差异
二元结构通过多种对立的方面表现出来,形成强烈反差,其集中体现是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二元结构。在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尤其是建国后户籍制度的推行,把以农民为主体的一个庞大的人群用户籍固定下来,并使他们事实上受到歧视。农村户籍人口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甚至在消费权利等方面,不享有城市居民所拥有的权利。概言之,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产品流通制度等,使农民身上的锁链日益牢固。这种短视行为的代价是长远发展的停滞以及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冲突。二元结构形成的城乡差异是城乡消费差距的根源,并且导致城乡消费差异不断加大。
(一)城乡消费环境方面的差别
基础设施差异是导致城乡差别也是城乡分割的重要因素,农村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在投资规模和水平方面存在巨大差别(表1),这种差别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差异导致农村地区道路路况根本无法与城市相比较,电力基础设施陈旧或不足,农村用电不稳定且费用和价格较高,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没有自来水设备或供水保证度低,卫生状况较差。这些条件直接限制了农民消费,在新型工业产品需求方面尤其如此。
(二)城乡总体消费水平的差异
杨小凯(2003)、YangandRice(1994)等的研究也表明,城乡差距起因于城市和乡村产业的劳动分工差别,而这种劳动分工的差别则受制于不同的交易效率。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与城市距离远,所以农村的交易效率低。而城市居民相互间居住距离近,因而交易效率高,这种不同的交易效率差别将导致城乡差距自然出现,但随着交易效率不断提高,这种差别就会自然消失[9-10]。但目前数据显示,中国的情形有些异常(表2)。无论是从人均消费来看,还是从人均收入来看,城乡差距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缩小,相反却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波动,甚至上涨趋势。从消费水平看,自1978年以来,各年的农民消费增加额均低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民消费支出之比在1985年为2.58:1,到1996年扩大为3.36:1,2004年扩大为4.30:1。城乡居民消费的绝对额差距由1985年的435.3元扩大到1996年的3138.9元,再扩大到2004年的6119.1元。从消费结构看,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的差距在1979年时为11.1个百分点,1985年时为12.1个百分点,1996年时为12.6个百分点,到2004年扩大到18.2个百分点。
(三)城乡消费结构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农村的市场消费水平仍然很低。城市中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耐用消费品已经普及,农村很多大件耐用消费品尚未普及,耐用消费品在农村买得起、用不起。一方面,大量的工业品相对城市居民已经过时和过剩,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却难以购买到合意的商品或根本买不起(表3、表4、表5)。
表1城乡部分基础设施比较(2004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2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及恩格尔系数比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3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消费比较(2004年)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4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4年)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5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4年)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四)城乡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差异
前面的数据虽然说明了城乡消费的一些差距,并反映了城乡的消费结构,但实际上不仅应关注量上的差别,也应关注质上的差别,如果考虑商品的性价比,农村消费品的价格甚至远远高于同类的城市消费品,据商务部2005年报道,从2003年4月到2005年2月份,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连续23个月高于城市。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远未成熟,城乡市场分割严重。由于大量商业企业尚未延伸向农村,在农村销售的商品种类和数量都非常有限。农村消费市场供给渠道单一,竞争不够充分,因此在没有严格的管制和有效的打假措施下,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比正品更能获得超额利润,农村成了倾销假冒伪劣商品的“温床”。据中消协的调查显示,31.3%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2002年以来曾被假冒伪劣商品侵权的消费者占54.9%。烟、酒、饮料、儿童小食品这4种食品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遭遇假货的比率都超过了10%。
三、城乡二元结构下厂商价格歧视理论分析模型的构建
由于长期以来二元体制的存在造成了城乡分割,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二元消费结构主要是针对现代化的城市和落后的传统农村的居民在消费水平、消费品质量、消费观念、消费规模、消费结构、消费环境等方面的差别而言的,二元市场结构也包括城乡在要素市场上的巨大反差,下面将构建城乡二元结构下厂商的价格歧视理论分析框架,用来分析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消费差异。
- 上一篇:农村居民资本投资消费论文
- 下一篇:务贸易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