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助力重庆经济发展探析

时间:2022-06-02 11:03:31

导语:金融科技助力重庆经济发展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金融科技助力重庆经济发展探析

摘要:近年来,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的重要作用不断凸显,也逐渐成为众多学者进行研究的一大焦点。基于重庆市金融科技发展的现有成效,围绕其必要性及可行性两大角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庆市提升金融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提升重庆市金融科技,实现重庆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金融科技;重庆;路径探析

随着新兴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科技对金融行业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金融科技近年来彰显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强调努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的经济圈建设。在响应对重庆提出的“两点”“两地”“两高”等重要指示的基础上,重庆市人民政府在2020年4月印发了《关于推动金融科技应用于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同时,重庆正在积极促进成渝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为达成上述目标,本文立足于重庆市金融科技发展的现有成效,并进一步探索重庆市发展金融科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快重庆市金融科技的发展。

1重庆市金融科技发展的现有成效

作为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纽带,重庆正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和推动金融科技的良好发展,加快重庆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也使得重庆在中西部金融科技的发展领域中位居前列。(1)科技型企业队伍日益扩壮大。在重庆,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系统已成立并开始使用。与2018年相关数据相比,重庆市2019年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长53.4%,达16918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5%,达3141家,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位列中国西部地区第一名。同时,金融科技领域的众多优秀企业,比如,誉存科技、马上消费金融等,也在蓬勃发展。(2)科技金融体系初步完备。为了促进科技型企业的稳健发展,重庆高新区在2012年开始陆续推出多种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并向600多家企业提供了服务。重庆高新区科技金融体系已初步完备。此外,2020年重庆市科技创新工作会也表示,本年的重心将放在努力健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体系,提高对应的服务水平上。(3)重视科研人才的培育。为挑选、培育英才,重庆市政府特地制定了政策文件进行选拔,同时,“三百”科技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于2016年开始实施。杰出人才数量不断攀升,至2019年年初,全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已达79人。同年,重庆高新区已拥有14个博士后工作站,仍在不断的吸纳和培养博士、博士后,力求为重庆金融科技的蓬勃科技发展不断输入高端人才资源。

2重庆市发展金融科技的必要性

(1)传统金融发展存在局限性。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末,重庆市商业银行贷存比已经达到0.82,远超过北京(0.48),上海(0.60)等直辖市,也超过深圳(0.66),杭州(0.8),间接融资发展空间不大,仅低于天津(1.02)。因此,重庆市依托传统金融服务促进本市经济转型升级受到一定的限制。(2)数据共享水平低。在重庆,目前的数据共享和开放程度较低,信息“孤岛”现象尚未得到完全改善。根据《2019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可以发现江苏(45.92)、上海(43.06)、福建(34.57)等东南沿海地区省市成为大数据发展的领头羊,发展水平普遍较高,而重庆大数据发展相比较靠后,数据资源开放水平得分仅为24.08。(3)市场主体性较弱。从企业数量和实力两个角度来看,重庆金融机构和龙头互联网公司明显不够。在重庆,只有三家较大的法人银行,与全国性银行的实力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2019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可以发现,重庆市入选的科技公司较2018年增长了一家。(4)研发创新水平滞后。在重庆,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市场、商品数量较少,前沿的科研平台更少,导致研发创新水平远远落后。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大数据发展总指数评分最高,达74.11,广东(69.42)、浙江(53.64)次之,重庆以46.89的大数据发展总指数得分位列第七。(5)业态发展不健全。在重庆,金融科技业态以P2P网贷和网络小贷为主,金融大数据相关领域的企业特别少。2015年,华龙信用成立,打开了民间机构自主拥有开展征信业务的开端。此外,2019年重庆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仅6张,远远落后于北京(49)、上海(46)、深圳(19)等多个省市。(6)高端人才匮乏。目前,重庆在吸引和培养人才方面的相关体系还有待加强。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人才净流入的十大城市中,重庆尚未入选,入选的是深圳、杭州等省市。并且,重庆市近5年入选58名杰青、优青等六类高层次人才,与北京(1858人)、上海(909人)等省市还存在较大差距。(7)监管机制不够完备。随着金融产业和科技产业的逐渐融合,各个金融业务部门必定会出现交叉合作的情况,但对于金融领域的监管,“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现有模式与实际金融业并不完全契合。因此,如何保持创新和监管的平衡,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是促进金融科技有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重庆市发展金融科技的可行性

(1)移动创新奠定基础。近年来,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积极协调重庆市金融办、发改委,组织辖区相关试点单位,持续推进以条码支付、标记化等技术驱动的移动金融创新,取得了移动金融基础服务平台成功建设、移动金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等初步进展,为后续金融科技试点奠定了基础。(2)政策引领。继《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后,重庆市政府在2020年4月出台了《关于推动金融科技应用于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快速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努力将重庆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数字经济中心”。金融科技相关政策的颁布一方面有助于引进金融科技企业,另一方面为金融科技的经济运作提供了机会。(3)产业基础较好。在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基础都比较深厚。与2017年相比,2018年重庆智能产业销售收入增长了19.2%。2019年上半年,增长了16.9%,达3230亿元,战略新兴产业增加了12.8%。不仅如此,重庆积极与各大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可以看出,借助金融科技改造金融和服务实体经济空间巨大。(4)国家战略定位突出。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重庆战略定位特色鲜明,其发展更是受到了多方的扶持。基于此,重庆的互联网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互联网巨头自2017年开始竞相布局。总的来看,大数据智能化的兴起和互联网巨头的加持为重庆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5)智博会落户重庆。作为国家级展会,智博会致力于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发展。重庆举办智博会,将有助于中国西部地区不断创新,在大力发展智能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引导“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稳健发展。

4重庆市提升金融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1)源头推动,吸引金融科技机构落户。重庆政府可以从源头推动金融科技创新,通过参考各类机构的金融科技相关报告,借助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方式吸引优秀的金融企业落户,并推动金融科技国际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的建设。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支持合资公司设立等形式加强合作创新。(2)重点扶持,形成金融科技企业标准化。首先,应该重点打造在研发、场景应用等方面具有优势的金融科技企业,形成带头示范作用。其次,需要形成国内外金融科技建设的标准化,力求解决存在的信息孤岛林立等问题。最后,可以对金融科技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必要的技术支持,吸引金融科技企业落户重庆。(3)共享绿色数据,助推重庆金融发展。首先,应该加快与金融科技相关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数据基础支撑。同时,可以设立“绿色金融大数据中心”,从而将自动采集的重庆市企业环保排放数据纳入衡量企业贷前审批的参考评价标准。此外,推动地方政府部门、金融系统以及第三方机构清洗、处理、整合与共享掌握的原始数据资源,共享绿色数据,促进重庆绿色金融、绿色经济的发展。(4)加大培育力度,储备金融科技人才。一方面,可以通过践行各项政策引进和培养金融科技国际化高端人才,加快行业人才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高校特许金融分析师、国际结算师、特许公认会计师、数学金融、金融软件、金融管理等专业的办学水平,并鼓励高校与金融机构合作建设实训实习基地,不断加强培养通晓金融与科技的复合型人才。(5)智慧生活,金融科技惠及产业。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公司应致力于发现场景、挖掘场景和拓展场景,比如:打造民生场景,推动菜场、便利店、医疗等民生场景的移动支付应用;打造旅游消费场景,促进旅游支付移动化等。使金融科技真正做到惠及产业,使人民能够真切享受到金融科技创新及支付结算发展带来的红利。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白海峰.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技术应用场景探索[J].清华金融评论,2016,(11):99-103.

[2]鞠跃亮.金融科技内涵简析和未来展望[J].中国新通信,2019,(10):242.

[3]皮天雷,赵铁.互联网金融:范畴、革新与展望[J].财经科学,2014,(6):22-30.

[4]单建军.金融科技发展及潜在的金融稳定影响分析[J].金融科技时代,2019,(10):63-67.

[5]卜亚,李晖.演化博弈视角下金融科技创新监管问题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11):116-122.

[6]唐雯,陈爱祖,饶倩.以科技金融创新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科技管理研究,2011,(7):1-5.

[7]束兰根.科技金融融合模式与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研究[J].金融纵横,2011,(5):9-13.

[8]丁涛,胡汉辉.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国际比较及路径设计[J].软科学,2009,(3):50-54.

作者:陈洁 余丹 黄翊 单位:1.重庆工商大学 2.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