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12-20 03:38:50

导语:浅析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持续进步,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当下正处于“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互联网也是新时代下我国经济水平提高与人民生活改善的重点“工具”,因此本文将站在互联网金融的视角,简要分析其对经济发展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之所以互联网金融能够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不断提高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其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使得整个社会的金融交易变得更加便捷。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已经离不开互联网金融,而互联网金融也推动着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1简析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

第一,信息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在以往的金融经营形式下,绝大多数金融公司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建立投资评估部门,公司需要开展相关业务交易时,该部门就会借助组织项目小组针对需要投资的企业,对其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多个方面的考察,而且与大量数据、政策导向等相结合才能科学评估交易双方。而该评估工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综合成本;另一方面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运作成本投入较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其主要借助互联网自身具有的数据库、操作起来相对方,可以实现交易双方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借助大数据信息客观评估投资对象,进而减少了在交易中因为没有“对称信息”而产生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除此之外,要是投资交易的某一方存在不合理,那么该机构就可以公开这一方的行为进而对其信用等级造成影响,也会提高违约方需要付出的违约代价,进而降低在互联网金融内部发生的违约问题。第二,交易更为便捷。当下人们的生活质量获得很大的提升,城乡居民的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居民在理财方面的需求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因为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消费金融行业的有效发展。关于互联网金融交易,其主要依靠着互联网大数据,借助移动终端等设备进行线上操作,这样投资、融资交易的模式更为便捷,所具备的可移动性可以满足使用者进行线上操作的随时性。依据相关社会调查表明,在我国上网模式中手机上网占据整体规模的82.5%,现下已经成为人们最为重要的上网工具,这也为互联网金融交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2互联网金融发展面对的挑战分析

第一,信息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会对互联网金融规模的扩充造成一定影响。在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线上进行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这一方式也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从最初的尝试性渐渐演化为习惯,可是因为这一模式能够在线上完整进行,使得该模式下的用户的信息遇到严重的安全性威胁。就互联网金融来讲,借助其所具有的互联网性质,依托于大数据,可以充分掌握交易双方的实际消费需求、交易习惯以及资信情况等许多重要的信息资源,虽然给自身发展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性,可与此同时也给其发展带去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为大数据自身是由海量数据而支撑的,因此这些数据面临被泄露等很多风险,在安全信息中包含着客户隐私、财产等而且与信用度保持着紧密联系,要是其个人信息的安全性被威胁,那么互联网金融则会在较短时间丧失对客户的信任从而失去原有的客户资源,继而对自身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造成影响。所以,有效维护客户信息是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此应在确保客户信息不会发生外漏的必要前提下,才可以进一步完善该行业体系,更好地促进产业的升级与规范。第二,互联网金融未能实现大范围覆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投资、融资交易已经迈进高速发展的道路,也经济市场中努力前行着,可是论其实际发展依旧处在初步阶段,当下没有出现一个综合性的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互联网金融所有的发展资源进行整合,虽然规模在日益壮大可和以往的金融行业进行比较,不管是在融资交易数量还是客户数量等诸多方面的地位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很低的市场覆盖率。例如:第三方支付模式,现阶段,传统的电子银行支付模式依旧存在,及时第三方支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范围普及,可基本上仅仅集中在中、青年群体,而在其他群体中不能得到大范围回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传统消费理念的影响,还有一方面就是全新的支付模式是否具备高度的安全性[2]。我们再以互联网众筹为例进行分析,即使众筹规模在持续扩张,模式也实现了转型与升级,可也有一定数量的众筹企业因为没有丰富的创业经验,纵然得到启动资金可是却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划与执行力,再加上没有行业经验,使得众筹模式经常是“虎头蛇尾”。论其原因是由于现下的网络众筹模式存在问题,要想构成完善的众筹服务交易模式需要具备以下几点:(1)市场定位要精确;(2)项目评估要有效;(3)实施计划要可行。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后期的发展与服务,并不是单一的募集和方向项目所需的启动资金,所以应要可视分析这一模式自身存在问题的成因,更具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3简析互联网金融为经济发展带去的积极影响

第一,提高配置资金的实际效率。纵观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出于切实维护人们的基本权利、进一步减少企业与大众所面对的金融投资风险的目的,国家逐渐提高金融利率的控制。可这样一来也相继出现了货币流通不畅、资金滞留等问题,很有可能发生经济“膨胀”或是“紧缩”的问题[3]。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积极影响,可以对上述问题进行一定缓解,不仅可以让配置资金的实际效率提升,而且能将资金作用尽可能地发挥继而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开展金融业务的过程中中也发挥着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作用,扩充了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减少筹划资金的用时,可以集中与有效使用相对零散的资金,进而给相关的经济活动打下强有力的资金基础。第二,促进市场利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例如“余额宝”等,这在很大程度降低广大群众参加金融投资活动的标准,使得中低收入群体能够支配的资金获得真实利率为其带去的经济收益,提升掌握小额闲置资金的人员参与金融投资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也因为与之相似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陆续出现,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相关的理财产品,慢慢开始放下活期利率带去的高昂利差,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加速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脚步。而且互联网金融借助其低成本与便捷的网络渠道,提升流转资金的速度与银行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是从长久来看,在科学技术、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其会更会在更为广泛与深入的层面上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还有可能会使得一些传统行业发生巨大的变化影。而且移动支付等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在未来不仅是重要的应用,其更有可能成为其他应用所需的必要基础。第三,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往的资金借贷方式存在很大弊端,例如成本高、时间久、流程繁琐等。而在资金借贷过程中,难以建立资金和借贷者之间的有效关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通过资金机构,充分发挥其作为第三方所具备的协助职能,促进借贷关系尽快形成。可是通过互联网金融模式,一方面可以轻松解决以往借贷模式存在的局限,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得相关的流程环节更为便捷,还能降低资本的投入。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缺口问题上十分有效,而且还能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

4降低互联网金融不利影响,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健全法律法规,提高监管水平。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必须要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监督与管理的重视,针对该领域中的主要问题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严格管理并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有关平台与机构,以此确保其安全水平。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针对互联网金融立法的优秀经验,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帮助互联网金融走向发展正轨。第二,严格管控“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4]。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有关影子银行的法律,应在法律层面上严格规定其所开展的业务范围以及商业模式,搭建科学坚实的监管影子构架与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监管协同机制。与此同时,也需加强建设信息披露机制,促进征信体系能够快速建设与完善,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前提下,让影子银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第三,实现互联网与商业银行有效融合。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需要加大互联网技术的建设力度,充分借助云计算、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具有实际价值的信息以此实现线上服务的进一步完善,让用户办理的线上业务更加的安全。还应该增加电子化的发展路径,积极鼓励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数据信息的共享,大力宣传有关的金融业务提高银行推出产品所具有的市场竞争能力。

5结语

总的来讲,互联网金融衍生于时展中,能够提升社会整体范围的资金配置水平也可以增强资金市场的竞争能力。可也存在一定问题有待于解决,而且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环境,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将政府针对其机构所提出的指导意见深度落实与贯彻,从而有效提高监管互联网金融的质量与效率,使得各项产业可以更好融合互联网金融,而且也能让互联网金融进一步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恒熙.互联网金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9).

[2]张孜豪.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J].纳税,2018,12(25).

[3]钟宪宇.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18(28).

[4]周斌,朱桂宾,毛德勇,等.互联网金融真的能够影响经济增长吗?[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8(9).

[5]李澜熙.互联网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应用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8(13).

[6]陈庆洋.中国互联网金融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0).

作者:李拔豪 单位:九江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