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05 09:18:10

导语: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研究

1城乡结合部的概念特征

1.1城乡结合部的概念特征

城乡结合部是指位于城市周边,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与城市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文化、技术、经济。是城市到乡村的过渡性区域,也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区域。城乡结合部会因为城市的扩展而拓展,城市的延伸和乡村的拓展是一个独特的区域,有着独特的经济模式,而且其模式组成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人员从事行业也相对复杂,其中既包含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和私营经济,相对收入水平较偏远地区来说比较高。城乡结合部农民思想相对于偏远地区农民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理念,这样也就具备了农业现代化改革的主观因素。

1.2农业现代化的概念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这个过程中,农业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化为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现代化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主要包括:1.2.1动态性。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内涵。1.2.2区域性。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国家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1.2.3世界性和时代性。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各国农业都面临着来自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挑战。1.2.4整体性。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相协调,与农村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

2传统农业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的经济模式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和社会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将小集体转化为大集体,劳动力被限制在每一个独立封闭的小团体中,大锅饭、铁饭碗使得农民丧失了积极性、进取性和创造性,严重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确立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其他多种经济形势和经营模式并存的格局。城市与乡村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城乡结合经济依据城市经济从农村经济中演变出来。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农业建工业,第二个阶段是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第三个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在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和工业化过程中是以农业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来建设和发展工业,这样就使得我国传统农业没有充足的精力和能力来进行自我改革和结构优化,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模式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品质不稳定等问题。由于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区位原因,导致城乡结合部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经济结构多元化。既包括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又包括个体经营者和打工者。这种特殊的经济模式导致城乡结合部缺乏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导致城乡结合部难以满足城市对于城乡结合部供给的需求,不利于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而制约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经济的发展。

3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3.1城乡结合部经济的发展优势

3.1.1资源优势。城乡结合部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都非常大,对于城市来说城乡结合部需要为之提供生产的配套协作,需要提供所拥有的原材料和生活必要用品,需要提供城市的拓展空间。而城乡结合部要满足城市的需求单靠个体经济和小农经济是做不到的。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已经成为了城市化的客观要求,由于城乡结合部人员收入相对较高,思想相对开放,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另外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这样以来城乡结合部就成为农村经济转型的先导,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先导,可以快速的进行农业资源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和整合,同时城乡结合部又是城市经济扩展的基础,稳固的发展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经济,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统筹发展,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1.2区位优势。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是城市的延伸和乡村的扩展,有着独特的经济模式和区位优势。一般情况下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年收入大于相对偏远村庄的人均收入,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组成,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的来源相对较比复杂,同时也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城乡结合部可以相对容易的享受城市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像城市输出自己的资源。由于处于城市的边缘大多年轻人会进入城市打工,年长人口则会在家耕种务农。这就造成了城乡结合部人口思维的多元化,使得更多的城市因素进入乡村,也就是说相对于偏远的乡村来说,城乡结合部是城市思想与农村思想碰撞交汇区域,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创新思维。居民思想上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容易进行创新、改革、发展和推广。所以在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如何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思想优势来发展自身的区域经济,如何迎合国家现代化农业建设,成为城乡结合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问题。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拥有特殊的区位条件,一方面靠近中心城市,受到现代城市文明和现代化产业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乡村密切的结合,与乡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城乡结合部既有靠拢城市向城镇化快速转变的有利条件,又具有城市与乡村经济转移的导向作用,和乡村经济发展趋势的示范作用。同时城乡结合部是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先导和核心地区,是中心城市向外拓展的基础和基地。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不断向外扩散,城乡结合部作为被城市辐射的的重点区域是最先感受到现代化、城市化的区域。3.1.3人员优势。人员是社会生产的主体,所有的社会生产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所以说要加强城乡结合部农民的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教育,普及现代化农业的思想和出发点。从根源上让农民理解我国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初衷。并且从实际的角度让农民增产增收,让农民切身的体会到干活少了、收入高了、生活好了,现代化农业建设不单单体现在物质方面,我国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大部分,但我国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低且思想保守,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想要融入城市中就必须要对农民进行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现代化农业建设不光要解决三农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国农民的精神面貌。在发展农业建设的同时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但是首要的任务是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只有收入高了,农民才能产生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这样一推一拉可以更快的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3.2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劣势

3.2.1小农经济阻碍现代化发展。在生产模式方面,受到传统农业的影响,现在的农民一直是小农经济,虽然城乡结合部有多种经济结构,但是务农人员依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要想进行现代化的农业建设就必须进行土地的整合,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土地盘活,这也是根据城乡结合部的现实情况来讲。3.2.2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城乡结合部由于特殊的区位原因青壮劳动力更容易流入城市中,在城市中落稳脚跟后一部分会选择举家迁往城市生活,家中的土地无人耕种,这就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想要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就必须要盘活这些土地,进行土地流转,引入社会资源让社会资源进入农村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让在外地务农的农民得到了切身的收益3.2.3经济发展缺乏特色。城乡结合部的许多农民都是从事农产品开发,大部分都是跟随季节变化而选择种植何种农产品,缺乏市场导向,因而会造成产品的单一性,瓜果蔬菜花卉经常会出现同类同质,缺乏特色,并且由于这些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外地的情况和信息,而把销售目标都定为当地城市和农村的消费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4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对策

在现代化农业的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如何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来发展自己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偏远地区要高一些,但是远远达不到现代化农业的标准,也无法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个方面要进一步的从技术、人员、生产模式等方面进行现代化建设。技术方面要积极的探索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农业机械和涉农企业。对于创新型的农业推广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通过村集体筹资等方式来全面普及机械化,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程度高,相对的生产效率就高,很大程度的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感,也可以为城市生活必须品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

4.1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原则

鉴于对城乡结合部上述区位特征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我们认为制定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战略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眼前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二是区域协调性原则,即把城乡结合部作为所在区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保持与该区域内其他部分的协调发展,要在谋求自己发展的同时,支持和促进其他部分区域的共同发展;三是互补性与特殊性原则,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城乡结合部的优势,注重与其他区域在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方面的互补性和差异性,突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4.2城乡结合部积极发展对策

在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可以积极的配合农业现代化建设来建设自己的产业链,从而发展自身的区域经济。农业现代机械化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区域优势覆盖城市和乡村,可以建设农业机械从销售、保养、维修等一系列的配套产业模式。既解决了劳动力问题又使得农民获得了收益。纵观现在大多数城乡结合部的发展,笔者对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4.2.1正确分析城乡结合部的现状。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应该以该地区城乡结合部的现状分析为基础,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及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致走向,正确处理整体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4.2.2以可持续发展指导。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总体战略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生态效益。不能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效益,最好可以在不破坏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让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可以有一个持续发展前景。4.2.3调整产业布局。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要以资源潜力为依托,区位功能特征为基础,利用城市拓展和城乡结合部自然生态空间较大这一优越条件,对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使城乡结合部的产业布局和所在区域的产业布局既具有协调性又具有互补性。4.2.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利用城市居民住房逐渐向城乡结合部扩散,农民也纷纷涌入城乡结合部的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要善于利用城市的科技和教育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第一产业应从原来的一味为城市居民生活服务的传统农业转向发展以一代生物技术为基础,具有生产、示范、观光、旅游等多功能特征的都市农业。4.2.5构筑新型卫星城镇。只有通过城乡结合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城市和乡村建立起有效的通道和桥梁,构筑新型的卫星城镇,才能真正从意义上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沟通桥梁。4.2.6实现农民土地流转。对于在家务农的农民来讲,可以通过入股的方式来流转他们的土地,农民可以不务农就能得到生产收益,也可以选择参与到生产中来获得额外的劳动报酬。这样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又使得农民有事可做,可以为下一步的农民精神面貌改善打下坚定的基础。

5结束语

城乡结合部要充分的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来积极的迎合现代化农业建设,同时在增加农民受益的同时要进行精神面貌的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改善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乡村的城市化,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作者:汪娟 胡卫伟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云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6.

[2]闫柳.城乡结合部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4.

[3]梁雪姣.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

[4]聂仲秋.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