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2-07-19 09:26:26
导语:职业院校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河北省人力资本现状
河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质量整体不高,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分布在技术含量要求较低的农业、建筑业和传统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偏多,大量富余的劳动力人口需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是由于多数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自身的技能与用工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难以实现向其他行业顺利转移。当前吸纳农村从业人数较多的行业主要是: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第二产业在未来对劳动力仍具有较大的吸纳能力,但是该产业面临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急需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在一定时期仍将存在。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占主体且发展不充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从业人员多从事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以金融、保险、教育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人数比重较低。河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向外转移的过程中,受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限制,劳动者不能完全适应二三产业的发展需求,而第二、第三产业在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中,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些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了继续教育的需求。继续教育需求的满足,不能够完全靠政府。社会培训机构更多地偏重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方面的培训,较少关注技能的操作与职业生涯规划。而企业由于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也难以全部承担对劳动力的培训工作。现有从业人员有提升自身技能水平、适应新岗位的继续教育需求,需要相关机构来整合资源,提供继续教育平台,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下对人力资本的要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的定位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省应当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现代城镇化建设,引导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河北省将对中高端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技术性人才,高端服务业的技术应用人才,以及能够在工作中利用自身经验和知识进行创新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产生较高需求。但是从河北省的人力资源现状来看,现有的劳动力水平距离技能型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大量的存量劳动力质量不高,且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为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是当前河北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河北省应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改变当前劳动力技能水平较低的现状,提升劳动力的技术水平,调整就业结构,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加强对现有的劳动力技能性培训。职业教育本身应当为社会从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主要是来自于高中、中职院校,社会考生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变革越来越快,劳动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满足工作的需要。教育终身化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而伴随着教育的终身化,自然也就产生了继续教育和培训的要求。但是当前本专科以及研究生的招生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年龄限制,而且多数为全日制脱产性的学习,这样就将大量需要继续教育的从业人员排除在外。在职劳动者的自我提升一般是通过自学考试或成人业余学习,或者是考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但是本科层次和更高级层次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侧重于理论和研究水平的培养。这样的人才提升途径难以实现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因此河北省职业教育应当在满足现有职场新人培养的需求之外,更多地开展社会培训,关注劳动者的继续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职业院校在社会服务中,把握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三、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职业院校支持区域发展的路径
河北省职业院校应当利用自身在中小城市的区位优势,在服务区域经济的过程中,配合产业结构的升级,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技术咨询与合作,满足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通过社会服务,促进产学结合,实现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依托新兴产业和重点行业的发展需求,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体系和能力标准,实现职业教育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提升,从而满足从业人员职业提升的需求。
(一)开展社会培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河北省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全日制专科层次人才培养之外,还应当开设适应终身教育的灵活多样的短期培训项目,面向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各行业从业人员,满足在职劳动者自我提升的需求,为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助力。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可以沿着下述思路逐步进行。1.配合新型城镇化,强化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据《河北经济年鉴(2016年)》数据显示,河北省2015年末城镇人口3811.21万人,占全部人口51.33%,乡村人口3613.71万人,占全部人口的48.67%。全部人口中,大专以上人口仅占10.2%,高中人口占15.91%,人口素质偏低。以第一产业为例,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2.95%,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1.54%,劳动生产率较低,由此可见,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对于提升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有重要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定位都与第一产业相关。河北省第一产业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及观光旅游农业,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降低污染,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这就需要加强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完善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河北省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需要配套发展教育、医疗、养老,发展为居民生活服务的服务业,这些行业对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在技能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以张承地区为例,做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涵养区,利用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如养老、健康行业,农业观光旅游等,需要农村劳动力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要求。因而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技能培训,使其在城镇化过程中有一技之长,顺利进行角色转换,融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中去。河北省职业教育针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可以分为提升国民素质和技能水平等不同层次。在市民化过程中,河北省职业院校可以提供食品安全教育、普法教育、社区教育等人文素质教育,实现高校图书馆、文教场馆的资源共享,助力于开启民智,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重点放在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开展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安全、冷链运输、现代化销售手段的培训和服务。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应当配合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要求,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入中小企业,促进县域中小企业品牌化经营,同时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入职培训和技能指导,促进一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技术创新,提升县域经济的科技含量,形成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2.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对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河北省有近50%的地区生产总值来自于第二产业,部分从业人员在职业教育方面较为欠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区,应积极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引进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医药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大力发展物联网、智慧城市、云计算等项目,与京津两市实现错位发展。河北省将逐渐改变以钢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生产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精细化工、生物技术、新能源等相关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技术的革新,另一方面对能够实现创新、适应创新的高技能人才会有更多的需求。随着产业升级,企业在职员工的技能水平要相应地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也要应对新的挑战。河北省迫切需要中高端制造业生产、管理技术性人才、高端服务业的技术应用人才,以及能够在工作中利用自身经验和知识进行创新性实践的人才。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当依托协同发展的重点行业,利用自身的资源,面向新兴产业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对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新兴产业中新的研发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实现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也促使职业院校更好地掌握市场需求,明确专业的培养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3.社会培训的实现形式职业院校对农业从业人员及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应采取互惠互利的原则,互相促进。从培训资金来源看,可以考虑从国家支农资金中划出部分文化建设资金,用以完成对农民工的职业提升,而企业在职员工培训则以按职工工资的2.5%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部分,作为培训资金,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企业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可以考虑除上述资金用于职工培训之外,对由企业一线工人实现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增收入部分制定一定的税收返还政策,对继续教育过程中由个人承担的部分资金实施一定的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以促进企业和个人重视职业培训,实现员工的自我提升。从培训的实现方式来看,考虑采取培训项目公开招投标的形式。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或者培训部门根据行业要求对培训方案进行设计,以项目竞标的方式供行业企业进行选择,经行业企业部门认可之后,依据中标的培训方案展开培训合作。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以河北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为试点,在为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之后,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在实施效果保障方面,政府和行业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培训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反馈,对培训成果显著的方案进行积极推广。职业院校在开展对外培训的过程中,要与行业企业共同提炼出不同岗位群所需的关键能力,对岗位群中初级、中级、高级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规范化的区分,便于从业人员在继续教育和提升时,找准定位,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政府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行业企业部门以及职业院校在实践中共同完成岗位群的分级工作,力争在京津冀区域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基于岗位群的、明确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的实践水平,也有助于职业院校更好地把握人才需求情况,重点发展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专业,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职业院校对社会服务的过程,也是在进行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调研企业需求,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升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院校自身建设。
(二)实现职业教育分级,打通职业教育升级通道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需求更多的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但是当前我国系统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为专科层次院校。受教育层次、实践经验、人生阅历的限制,仅靠职业院校专科层次的培养,即使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过硬,校企合作实施效果良好,人才水平的层次也决定了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视野和层次上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不是仅靠专科院校三年时间能够培养出来的,而应当是通过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不断自我提升才能够实现,即职业院校学习—工作中技能实践—更高层次的培训提升—更高层次的再实践,周期循环。职业教育应当是终身性的。如果职业教育定位在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性培训和教育的机构,那么它的层次就不应当仅仅是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应当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各层次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在这个教育体系中,劳动者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而当前职业教育体系所缺乏的正是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继续教育部分。将现有职业教育进行拓展,提高教育层次,才能培养出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前,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职业教育尚属于专科层次,虽然已经有部分本科院校转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但是专科与本科层次的上升渠道尚未打通。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各层次之间界限分明,且在办学定位上不同教育层次存在显著差异。职业教育定位偏重于技能培养,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偏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本科及更高层级的教育存在重理论、重科研、较少关注实践的问题。即使部分劳动者实现了不同教育层次的跨越,也并不意味着就成为了高技能复合型的人才。基于上述分析,河北省职业教育应当考虑构建基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展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应当依托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点行业,借助北京丰富的科研资源,天津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教育部门协调,建立统一的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整合河北省职业教育院校、政府人力资源培训部门、社会培训部门等多方面资源,借助京津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参照澳大利亚培训包体系,建立由行业制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实践的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在京津冀区域内建立基于岗位群的统一的职业资格体系,划分职业资格体系中不同层次的能力标准,设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资格水平升级路径,实现职业教育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提升,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职业提升的需求。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资格体系应当涵盖职前教育、继续教育、高级复合型人才教育等不同等级。在实践中细化不同职业资格等级的能力标准,明确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的上升渠道,建立侧重实践能力考核的评价体系。初级层次上提高国民素质,注重普法教育,开启民智,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动手能力较强的,适应基本工作需要的技能性人才;中级层次强化对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增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培养技能精湛,业务踏实,能够不断创新的大国工匠;在高级层次上,强化多种能力的交叉,培养既懂技术又通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作者:郝琳琳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洪江区循环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
- 下一篇:区域经济发展中技术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