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时间:2022-11-16 09:53:42

导语:港口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港口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摘要: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繁荣发展,也使沿海地区的港口城市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出现了“港口经济”这一新兴经济模式。港口城市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港口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地区经济的日益增长。东北地区港口经济发展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丹东港作为东北东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利用港口经济辐射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东北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港口;港口经济;丹东

随着海上运输的发展和全球经贸活动的繁荣,港口已经不再是渔民的聚集地或货物的装卸地,而是对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枢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港口为其城市提供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便捷通道,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港口经济”这一新兴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并推动港口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当前学术界对港口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港口经济是在以港口为中心的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口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外向型经济。港口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往往决定港口城市经济的性质和走向。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直接促进港口城市经济发展,港口能够发挥物流经济的支持作用。港口产业作为港口经济的主要载体,影响着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

一、丹东市港口经济发展概况

(一)港口快速发展丹东港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我国最北端的国际贸易商港,是连接东北亚地区最便捷的物流大通道,也是我国东北东部地区最近的出海口。目前,丹东港有大东港区、浪头港区和海洋红港区三个港区,现有生产性泊位50余个,总岸线长8206米,拥有30万吨级专业化散货泊位、5万吨级专业化粮食泊位、专业化集装箱泊位和一流的煤炭、钢材仓储设施及火车装卸系统。港口拥有120万吨全球最大的粮食仓储能力,货物仓储面积达50平方公里,拥有各类装卸机械1363台,港作船舶17艘,陆上最大起重能力300吨,海上最大起重能力600吨。2015年,丹东港完成港口吞吐量1.5亿吨,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丹东港是继大连港和营口港之后的辽宁省第三个亿吨大港。2015年丹东港凭借183万TEU的优秀成绩荣登中国大陆20大集装箱港口第19名。

(二)构建立体交通网络近几年,丹东港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已形成了完备的陆、海、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港区铁路连接东北东部铁路、沈丹、京哈等干线,高速公路不断延伸,交通运输体系愈加完善,搭建起纵贯东北东部的大通道。丹东港辐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广阔腹地,粮食、煤炭、矿石、钢材、木材等大宗货物可以最短运距通关出海。丹东-沈阳和丹东-大连高铁的开通提高了丹东到达沈阳、大连、北京、天津等重要城市的速度,可以实现无缝对接。丹东港通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形成的陆海联运物流航线,成为东北东部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三)临港产业初具规模从2003年国家启动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丹东凭借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港航经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89.85亿元跃升至2015年的984.9亿元;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1.67亿元增至2015年的134.9亿元。丹东依托港口优势加快发展临港产业,临港产业和城市相互促进。“十二五”期间,丹东沿海区域累计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475个,投资总额2685.3亿元。目前,丹东沿海区域形成了仪器仪表(手表)、珠宝、不锈钢、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具有特色的产业功能园区,以及现代有机农业产业集群、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现代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四大临港产业集群。特别是仪器仪表产业是丹东的传统产业,产业基础雄厚,技术水平先进,人才资源丰富,生产体系完备。一批仪器仪表骨干企业,这些企业所生产的燃气表、热量表、X射线无损仪器、分析仪器、现位素仪表等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丹东是国家级边境合作区、全国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既具备发展对外贸易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国家鼓励边境地区开放的政策优势。“十二五”期间,丹东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05.28亿美元,逐渐形成以边境口岸为依托、边境贸易为主体的特色经济形式。全市外贸进出口经营者备案登记的企业超过300家,进出口商品包括18个大类、近千个品种,出口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从贸易方式看,以一般贸易出口和边境小额贸易出口为主,来料加工贸易出口、进料加工贸易出口、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出口增长显著。

二、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的辐射作用

(一)港口经济发展为城市带来巨额效益港口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是城市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港口每完成一万吨的吞吐量,可以为港口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80万元,为港口城市提供10个就业岗位。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多年位列辽宁纳税百强企业,是丹东市纳税大户。2015年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缴纳各项税收收入6.03亿元,同比增长69.4%,增收2.47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近三年来实现税收40多亿元,为社会提供5万多个就业岗位。丹东的临港产业比较发达,据统计,五年时间里,临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29.39亿美元,完成外贸出口85亿美元,占全市比重50%以上。凭借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港航经济,继而拉动本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二)港口的运输功能带动了国际和国内贸易的发展港口作为城市对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枢纽,其实际运营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对外经贸活动的繁荣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丹东港货物吞吐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百万吨到2013年突破亿万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十二五”期间,丹东进出口总额达到205.28亿美元,丹东的稻米、食用菌、草莓、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出口到36个国家,服装、机械设备、纺织原料及面料、化工产品等大宗商品出口稳定发展,出口商品种类累计达200多类,分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港口经济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港口经济发展能够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运作效率,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2009年丹东港抓住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建设规模不断,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丹东港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辐射和带动城市的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占主导向第二产业占主导,进而再向第三产业占主导转变。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等产业功能园区及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丹东市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十二五”期间丹东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13.7:49.6:36.7调整为2015年15.9:40.9:43.2,有明显改善。

(四)港口为城市的发展吸引外资和技术港口作为城市的优势,有助于招商引资,为港口城市争取更多发展的机会。港口凭借便利的交通成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门户,往往能够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享有税收减免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大量本国以及外国公司、企业前来投资,带来了区域发展所需的新技术。“十二五”期间,丹东港口建设总投资350亿元,沿海区域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额231.28亿元,累计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475个,投资总额2685.3亿元,成为“十二五”期间拉动丹东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二五”期间,丹东实际利用外资约43亿美元,外商投资领域扩展到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服务业、农林牧渔等几十个行业,外资项目中生产型、高技术型、出口创汇型项目逐渐增多。外资源源不断的注入,不仅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且提高了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丹东市港口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港口建设起步晚,竞争压力巨大港口经济的本质是以点带面,利用港口的先天优势及其后天的建设辐射区域经济,所以港口自身的条件和发展程度是影响港口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历史上,丹东港曾经是重要的通商口岸,但由于受到战争及各方面条件限制,丹东港起步晚,基础建设与持续发展没有得到重视,失去诸多发展机遇。2005年丹东港改制后,经过10年的规划建设,年货物吞吐量突破一亿吨,完成了从小港到亿吨大港的历史性跨越,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辽宁省其他港口相比,尤其是大连港和营口港,还有很大差距。无论是在港口的生产性泊位、装卸设备、仓储情况等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配套服务、信息化水平、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等软环境建设方面都没有明显优势。丹东港货物吞吐量主要分布在大东港区,以煤炭、金属矿石、钢铁、矿建材料、粮食、集装箱等大宗散货为主,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外贸比重较小。辽宁省各大港口的发展重点都集中在粮食、矿石、煤炭、钢材、散杂货等货源方面,丹东港不仅要面临辽宁省内部港口竞争,还要面临吉林省珲春港的竞争。随着港口吞吐能力增加,港口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欠缺愈发明显,缺乏研究港航经济、涉外经济技术和管理人才,查验设备的精准度、查验队伍的数量和经验能力不足,缺乏综合保税区等优惠政策扶持,直接影响到港口经济和外向经济的发展。

(二)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协同度不高,港口主导产业不突出港口与城市互动协调发展,首先要使产业园区与港口之间融合,依托港口自身优势和货源结构发展临港产业。丹东各大产业园区中的临港产业与港口内部自主发展的临港产业之间的协同度不高,无法实现高效的产业链衔接。产业园区中重点发展的临港产业没有依托丹东港装卸运输的货源结构进行延伸发展。虽然丹东港货源结构已具备多元化货源结构,为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托条件,但是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协同发展的效果不佳,投入品与产出品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不紧密。现有主要产业园区中只有现代农业、木材加工业等临港产业能有效利用港口自身的装卸货源,多数重点发展的临港产业未能与港口的货源结构形成互补及配套,处于层次较低的轻型化阶段,加工工业占据较大份额,无法达到上下产业链的衔接。此外,丹东目前港口主导产业尚不明显,港口产业集群中缺少能带动产业发展和小企业群形成的龙头优势企业。大规模企业和知名品牌欠缺,整体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较低,产业离散度较大。其结果是难以吸引众多腹地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带动港口周边区域关联产业的发展,港口很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

(三)配套产业发展不充分,创新能力不足港口经济的发展需要各个产业相互联系,协调互动。港口产业链条较长,需要各个环节的协作,才能降低产业之间的协作成本,提高产业运作效率,保障产业的发展。临港产业的产业链条较短,分工与分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具有科技与创新的深加工、精加工产业链环节发展严重不足。丹东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为港口经济活动提供高附加值的临港服务业如现代化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电子信息,贸易资讯、旅游娱乐等行业发展滞后。现有的软件、管理咨询等智慧化产业不能有效支撑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协同发展,缺乏创新与智慧化发展所需的人才、科技创新等要素,导致港口与临港产业创新不足,制约了港口与临港产业企业在商业模式、管理与技术上的创新与发展。

(四)城市经济发展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港口的发展能够带动港口城市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港口城市的支持。港口城市的发展能够为港口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更好地促进港口经济的繁荣。近年来,丹东市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经济总量不大,而且增速放慢。从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水平来看,丹东市的外贸依存度和吸引外商投资水平逐年下降,说明新常态下丹东市的对外开放程度明显下降。当前,受东北亚局势及东北三省经济下滑的双重影响,区域开放度不高,经济增长困难,短期内难以实现复苏增长。

四、发展港口经济拉动丹东经济振兴的策略建议

(一)加快港口自身建设,提高港口综合能力港口的实际运作能力是港口经济的资源优势,是促进港口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首先,丹东港应以建设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为目标,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际空港和其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形成连接东北东部主要交通枢纽的运输体系。在重要的物流节点上建立和完善专业物流园区,形成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体系。其次,大力提升港口功能,使丹东港成为区域性的航运枢纽港和集装箱深水港。进一步突出港口的泊位深水化、集装箱化、船舶大型化和航线干线化、多元化的功能,全力打造大港的规模,提升港口的综合实力,使港口能够停靠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船舶,把丹东港建设成国际深水中转港。加大重点码头,特别是矿石、木材、油品、粮食、煤炭等大型码头的建设,进一步增强接卸大型、超大型船舶的能力,最大限度吸引国内外货源向丹东港聚集。科学、合理地搞好港口各个港区的分工和协作,突出各港区的特色和重点发展方向。第三,提升丹东港综合服务能力。港口企业要在提高港口基础设施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多元化服务能力,提高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化口岸服务环境,实现丹东港的品牌营销,提升丹东港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引进现代技术,完善物流服务港口物流运作及创新能力与港口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关联作用,是港口经济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丹东港应以提高港口物流便捷性、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科学进行物流资源的布局规划和协调整合,形成大物流、大口岸、大交通的物流体系,凸显区域性物流中心及经济交通枢纽地位。其次,丹东港可以从政府政策、港口环境等方面入手,吸引更多物流企业入驻,特别是引进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和跨国运输集团落户丹东港,带动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第三,建设和完善物流信息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实现港口管理智能化和物流信息的实时交互。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跟上港口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提高港口物流的服务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强化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港口经济的发展强大引擎。

(三)因地制宜布局临港产业,加强与城市联动发展。临港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能够推动港口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港口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临港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主要产业,在带动港口经济的发展同时,必须注重利用港口区域的资源禀赋,与腹地产业布局相协调,科学合理地选择临港产业,才能有效地利用好港口与经济腹地宝贵的经济资源。临港产业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三类,一是以海洋原料为产品的产业,主要是利用靠近海港的地理位置进口原料和出口产品,如水产品养殖和贸易加工产业。二是利用海洋运输资源的产业,主要是通过海运降低,如港口业和造船业。三是利用海水、风能和潮汐等海洋资源的产业,如电厂和重化工业等。首先,提高港口城市的工业发展与临港产业的协调度,使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形成较好的产业分工体系,依托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产业链条。从丹东港自身条件看,鸭绿江湿地是世界三大复合型湿地之一,自然资源优势突出,浅海和滩涂资源广阔,近海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为海洋捕捞业,海洋养殖业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条件。海洋渔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食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当前丹东市应该引导水产养殖业产业链延伸和培植,创建本地海鲜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水产品档次,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其次,在现有的产业基地基础上,加速产业升级,从低端的临港加工业、临港制造业等向高端制造、技术联系、信息互动等产业项目转移,实现临港工业与城市产业更深层次的融合。第三,发挥港口的自然优势,着力发展服务业。利用完善的陆路交通体系和发达的航运支撑,发展临港服务业,积极拓宽航运服务业的发展领域,向区域航运中心发展转型,使临港服务成为港口经济的主导产业。积极利用海洋、海岛、海鲜、海鸟、甲午海战遗址等资源优势,举办旅游节、海鲜节、观鸟节等品牌活动,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综合形象和吸引力。

(四)扩大港口经济腹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腹地的经济规模、产业发展水平等是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地缘优势,依靠东北东部地区的市场和资源,逐步扩大丹东港的经济腹地,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是提高丹东港口经济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优秀的国际资本及技术,提高区域经济的对外开放度。充分利用当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契机,完善丹东港“辽海欧”运输通道,加速“辽蒙欧”东线铁路建设,加快与沿线地区及国家合作,促进对蒙、对俄的货物贸易和投资合作,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借助东北亚博览会等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平台和资源,拓展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引进优质项目,创新合作模式,提升丹东地区的加工出口能力。其次,加强对内联系,充分利用国家新一轮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决策部署,不断深化与东北东部区域的合作,推进在辽、吉、黑及内蒙东部地区的陆港建设,拓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提升丹东市的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使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港口经济腹地成为丹东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作者:孙泽华

参考文献:

[1]卢平,富源.对“十三五”期间丹东沿海区域产业园区如何打造新增长极的探讨与研究[J].辽宁经济,2015(12)

[2]张璠,宋伟楠.“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丹东港发展SWOT分析[J].知识经济,2016(8)

[3]孙泽华.辽宁边境城市经济发展模式选择[J].经济师,2016(8)

[4]富源,邱宝春.发挥优势加速开放[N].丹东日报,2015.12.10

[5]唐莉.世界经济舞台唱响丹东好声音[N].丹东日报,2015.12.29

[6]余阳.港口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广西大学,2013(5)

[7]王彦兵.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演进共生模式的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