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时间:2022-10-13 09:01:18
导语: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农村金融有很多种理论,每种理论都有自身的依据,适合于不同的情况,无论是哪种理论,目的都是加强农村内部资金的流动,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农村经济情况,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补贴信贷理论
在农村金融流派中,农业补贴信贷一直占据着统领地位,该流派的理论如下:农民大多数都属于贫困阶层,自身没有储蓄能力,因此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资金不足。商业银行进行融资的目标就是获取利润,农业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投资具有长期性的特征,且收益较低,收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无法成为融资对象,在这种形式下要想促进农业生产,缓解农村的贫困状况,就必须要从外部注入资金,而且需要金融机构对这些资金进行合理调配,要求该金融机构是非盈利性质的。该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对于外部资金过于依赖,资金的回收率不高以及储蓄动员不力等,但是从目前的金融格局来看,这种理论的适用性较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市场政策主张
首先,要保证实际存款利率为正数,尽量平衡资金之间的供求关系,具体利率由市场来决定;其次,判断农村金融的运行状态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经营过程是否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经营是否能够实现持续性、资金中介量是否达到了一定标准、是否对农村经济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第三,不应该盲目取消全部非正规金融,而是将其与正规金融结合起来,具体体制的建设应该以市场为基础,农村金融的发展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应该依靠市场机制。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政策主张不完全
竞争市场肯定政府干预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政府发挥的不是取代作用,而是一种补充作用。首先,政府要使用政策对利率进行干预,保证利率不是负数,一旦出现需求过度问题,可以引入外部资金,但是前提是保护金融机构的储蓄动员动机;其次,要制定一些特殊政策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实行政策性金融,但是不能损害银行的基本利益;最后,为了保证贷款的回收率,可以将融资与实物买卖结合起来,也可以使用联保小组的形式解决信息不完全的问题。
二、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
根据农业补贴信贷理论,农民自身不具备储备能力,需要政府采取相关政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性资金,该理论虽然全盘否认了农民的储备能力,有一定的缺陷性,但是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补贴信贷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资金。金融和经济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状况决定了金融,金融反过来又服务于经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受到了阻碍,农村内部的经济结构开始复杂化,小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内部经济结构亟待调整,促使农村对金融服务产生了大量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规模上,还体现在种类上,人们需要各类金融模式为自身提供服务,获取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资金。传统型农业在资金方面本身就存在一定缺失,只有解决了基本的资金问题,农村经济结构才能得到调整,才能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结构的优化以后,在同样的投入下才能获得更大的产出,如此实现了良性循环,农民自身具备了储备能力,引入外来资金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小,实现农村内部的“自给自足”,为真正解决“三农”问题打下良好基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带动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二)促进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政府不断对农业结构做出调整,农业经营模式逐渐发生改变,开始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模式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促使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改变了农村金融格局。实际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延伸产业链的过程,就是细化分工的过程,这就导致农村对金融需求产生了分化,整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出现了扩张的趋势,因为无论是在初期投入阶段还是在经营阶段,经营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量都在增加,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仅仅靠政府的政策性补贴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农村金融市场政策主张将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结合起来使用的原因。另外,产业经营模式的发展使农村对金融的需求不仅再停留在资金数量层面,而是需要更加丰富的服务种类,期货、股票以及债券等金融逐渐发展起来,甚至会促进租赁以及信用卡等中间业务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继续提升生产效率,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循环。
(三)促进国民经济向着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植,离不资金的投入,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事实证明,科学技术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其他要素所代替不了的。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以及落后的生产观念的制约,我国农业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型的模式发展,对人力的依赖程度高,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低,导致生产水平落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要提高生产力,就必须有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资金的周转。农村金融的发展就为农业经济的科技化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持,促使农业生产过程中提升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实现“以技术促生产”的发展目标。农业项目对于资金的筹集和配置影响的不仅是农业本身,还会对所有相关部门产生关联影响,农村经济的科技化转型影响了很多关联部门,促使国民经济整体向着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四)加速闲散资金的运转,活跃社会经济
金融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对资金的储蓄上,同时体现在对资金的配置及融通上。社会经济增长受到制约的根本原因就是基本要素的匮乏,在这些要素中,资金资本又是关键因素,资金的投入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直接融资的水平不高,保险、证券一类的金融不发达,间接融资仍然是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也就是说,银行一类的机构仍然是农村金融中的主体。当今时代是货币时代,人们积累财富是通过持有货币或者是用货币购买金融资产来实现的,但是直接持有现金不会生息,这些资金有可能会为社会创造一定收益,但是一般通过花销来实现,因此价值不高,不利于资金的融通,而且手持现金很有可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造成资金贬值。农村金融就鼓励农民利用手中的闲散资金去购买金融产品,只有将现金变为金融产品,这些资金才具备融资的性质,而农民手中的财富并没有减少,反而会生息。一方面,融资能够实现资金的增值,提高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这种方式能够将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运转起来,实现资金的融通与再分配,通过这部分资金来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了资金的良性运转,有效活跃了社会经济。
三、总结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直将“三农问题”视为重点。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发展农村金融的力度。事实证明,农村金融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促使生产模式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向着科技化方向转型,同时加速闲散资金的运转,有效活跃了社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作者:潘登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 上一篇:微课堂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 下一篇:体育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