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发展论文

时间:2022-03-25 04:43:14

导语:虚拟经济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虚拟经济发展论文

一、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理论的发展

在1840年约克郡银行家威栗色姆的《关于通货问题的通信》中,最早提出了虚拟资本(FictitiousCapital)的概念,并将虚拟资本定义为空头汇票(票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引述了该定义,并对虚拟资本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系统研究。成思危将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理论概括为两个主要观点:

(1)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即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此观点下,虚拟资本包括银行的借贷信用(如银行票据等)、资本化价值(如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抵押单等。

(2)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本身不具有价值,但却可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即虚拟资本本身不能产生剩余价值,而是在利润中按照相关约定以利息或其他形式付给虚拟资本的所有者的,可将其称为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

二、虚拟经济的分类

刘骏民将虚拟资本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企业股票与债券,第二类为政府债券,第三类为证券化和ABS,第四类为金融衍生品。在这一分类中,第一类虚拟资本企业股票、债券的交易,买卖的是实际资本的所有权,与实物资本共存;第二类虚拟资本政府债券买卖的利息回报权,刘骏民认为在传统的财富价值观念中,消费不创造价值而消耗价值,因此这类资本完全是凭空虚拟的;而第三类和第四类的虚拟资本的虚拟性更大,买卖的是一种没有交易物的预期,相当于一种心理感受。这种对虚拟资本的分类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虚拟经济理论的不断丰富,本文认为不同类别的虚拟资本应根据其直接的原生主体进行划分。原生主体部分包括经济实体、信用和预期,这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经济实体的运行状况会影响其信用状况及社会的预期,同时,信用状况以及社会预期也会对经济实体产生反作用,影响经济实体的运转。其中,信用作为重要的载体之一,也是重要的原生资本之一,而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则更多的包含在预期这一载体之中。根据载体的不同,我们将虚拟经济划分为三类:

I类虚拟经济,也是最基本的虚拟经济,其依托于经济实体,如公司股票、商品期货等,尽管其价格波动可能会偏离经济实体的价格,但其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实体的经营情况或价格情况。这一类是虚拟化程度最低的虚拟经济市场。

II类虚拟经济,包括公司债券、政府债券、票据、各类融资平台等,这类虚拟经济主要依托于政府或金融中介的信用情况,由于不直接与具体的经济实体存在联系,而是依赖于经济主体的信用这一原生虚拟资本,因此虚拟化程度较I类虚拟经济更高。

III类虚拟经济,包括资产证券化、各类金融衍生品等,这类虚拟经济更是脱离了任何的经济实体或经济活动主体,而是依赖于人们的预期。这一类虚拟经济往往从I类虚拟经济和II类虚拟经济衍生而来,其虚拟化程度更高,可在经济系统中快速自我循环膨胀。

三、我国虚拟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

(一)虚拟经济的整体统计核算指标

最简单的衡量虚拟经济整体规模的统计指标为货币化率,即一定经济范围内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使用经济体的货币化程度来衡量虚拟经济的规模,也是一种合理的近似,并使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进行计算。与此类似的重要指标还有马歇尔的K值系数,计算公式为K=M/PY,其中M为名义货币,PY为名义总收入,K值系数则代表了货币在整个社会财富中的比重,为了方便计算也通常用名义GDP代替PY。K值系数实际为货币化率的另一种表述形式,K值系数越大,表明货币在整个社会财富中的比重越大,虚拟经济载体数量就越多,就越容易引发虚拟经济规模的膨胀。金融相关率是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状况的另一重要指标,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提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其中,金融活动总量一般用金融资产总额表示。金融资产包括非金融部门和金融部门发行的各种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信贷凭证、通货与活期存款等。FIR是戈德史密斯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指标提出的衡量一国金融结果与金融发展水平存量和流量的一系列指标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大致的反映一国金融发展的一般状况。根据FIR的定义,其包含7种因素,分别为货币化率、非金融相关比率、资本形成比率、外币融资比率、金融机构新发行比率、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乘数。但在后期大量相关研究中,FIR的计算通常直接使用个别金融资产规模之和除以GDP而得到。关于金融资产规模的核算,IMF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和联合国、欧共体等共同的《国民账户体系》(SNA)中都包含了相应的统计方法,虽然在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上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涵盖了以下内容:货币黄金与特别提款权、通货与存款、贷款、股票和其他权益、保险基数准备金、金融衍生品、其他应收或应付账款等。由于本文研究范围所限,加之各国统计口径并未并完全统一,虚拟经济各子系统的存流量统计差别较大,IMF的国际金融统计系统(IFS,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中也未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资产总量的相关数据,本文并未对虚拟经济整体规模的核算进行详细地展开,在下文使用FIR时,仅使用窄口径的虚拟经济(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初步对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进行整体的研究和探讨。

(二)我国货币化率的变化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M0为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其中,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较强;M2是广义货币量,M2与M1的差额是准货币,流动性较弱;M3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暂未测算。根据我国的统计口径,M3为衡量虚拟经济更好的指标,但由于尚未统计,本文仍按照国际通用的广义货币M2来计算我国的货币化率。如图8所示,为1993~2010年我国广义货币M2及据此计算的货币化率的变化情况。2002年以前,我国货币化率保持稳定增长,2002年以后货币化率维持在160%左右的水平。自2007年第三季度,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情况,我国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尽管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仍旧稳步提高,但货币化率在2007年和2008年有所下降。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和2010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与此同时,我国的货币化率也出现了陡增,从2008年的151%猛增到2009年和2010年的180%左右。

四、总结与建议

本文根据虚拟资本依托原生主体的不同,将虚拟经济划分为三大类别,并分别针对依托于经济实体的股票市场,依托于主体信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依托于预期的金融期货市场这三个典型的虚拟经济市场近年来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分析。我国股票市场已经有20几年的发展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制度和法律体系逐渐健全,尽管还存在一些机制的问题,但市场已经日趋成熟,规模不断扩大,近两年,年末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在15%~20%之间;政府融资平台作为近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虚拟经济市场,受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宽松货币政策及一系列救市措施影响,规模迅速膨胀,年末债务余额从2007年的3.76%迅速攀升至2010年的31.41%;金融期货市场2010年4月才正式运行,但在我们统计的9个月内,其总成交金额已超过80万亿元,占2010年全年GDP的206.39%。从股票市场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再到金融期货市场,虚拟化程度不断增强,其规模的膨胀速度也逐级递增。从整体上看,我国货币化率保持稳定增长,与世界平均水平差别较小,而窄口径的金融相关率则显示,我国窄口径虚拟经济交易额占GDP的比例近几年增长迅速,但仍低于世界水平。随着我国金融产品多样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虚拟经济的规模势必进一步扩大。

作者:郭琨单位: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