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对公共图书馆的启示

时间:2022-12-25 03:51:13

导语:行为经济学对公共图书馆的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行为经济学对公共图书馆的启示

摘要:公共图书馆馆际合作资源建设不仅受制于各项物质性投入,还受到开展这项工作的人的影响。行为经济学关于人的“有限理性”的研究,对于分析馆际合作中计划执行的前后不一致性、文献的不完全可替代性及合作中的公平偏好,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馆际合作应更加重视决策程序、公平偏好、损失规避等因素。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个体;有限理性

图书馆事业的顺利运行,不仅取决于国家及社会各界对该项工作的各项投入,还受制于开展这项工作的人员因素的影响。西方经济学理论在解释人们在经济决策过程中的选择行为及其对市场运行的影响时,往往简化人们的行为,将“人”假设为“理性人”。按照“理性人”假设,人们在进行决策时,能够正确地处理各种信息,坚定地执行各种计划,并在决策时只关心其自身的收益。然而事实上,现实世界由一个个“个体”组成,他们总是力图做出“理性”的选择,但是也受制于周边环境、个体情绪等等因素的限制,且在决策时往往会考虑努力、公平等问题。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Thaler)将人的理性的“有限性”整合到经济分析之中,从而推动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2017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泰勒时称,“泰勒的研究使得经济学更加人性化”。行为经济学主要探讨的是人们的行为偏差及其对经济决策和市场运行的影响,所谓行为偏差,即不符合“理性人”假设的行为倾向。对于图书馆工作者而言,有限理性的行为就是在给定的工作要求与工作量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的精力、时间投入组合换取自身工作内部或外部的效用。

1有限理性的行为倾向

1.1计划执行的前后不一致性。行为经济学的第一种假设是有限理性导致的计划执行的前后不一致性。人们需要在当前与未来之间进行权衡,传统理论解释的逻辑基点是理性人假设,即人们在制定了长期计划后,能够严格执行该计划。但是,行为经济学却认为,现实中的人们在进行选择时,常常表现为前后不一致的特征。比如,出于对图书馆文献的保存以及更好地使用,国家在1985年成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带领各馆一起开展文献抢救。在该项目启动的早期,各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参与欲望非常高,且陆续共同制定了善本古籍、民国报纸、民国期刊、民国图书等多类珍贵文献的抢救拍摄方案。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馆将文献保护的重点从缩微转变到数字化方向。近年来,国家“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这一定位的热潮,让更多公共图书馆将工作重心从文献保护转为文献开发和利用。这说明,馆际合作中的人们并不像理性人假设的那样具有无限的理性,相反,现实的决策往往受到外部、内部环境的影响,人们经常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原有计划。1.2文献的不完全可替代性。行为经济学的第二种假设是人们的有限理性所导致的物品的不完全可替代性。按照理性人假设,人们对钱或其他有价值的物品的看法应该是一致的。譬如一个人手中的钱,不管是劳动所得还是中彩而得应该都是一样的,但是事实上,人们对于它的态度却并非如此。比如两家公共图书馆拥有同一种文献,通过缩微技术拍摄这种文献所需成本仅为一位工作人员一周的工作时间(约1000元),其他成本基本忽略不计。那么,应选择拍摄这种文献并提供服务,还是等待另一家馆拍摄后再购买胶片呢?仅从支出和收益上看,先拍摄的馆首先获得该文献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后拍摄的馆由于是采购所得,仅能得到部分使用价值(阅读),前者的支出更少,收益更多。但在实际中,更多的公共图书馆会选择后者的做法。这是为什么呢?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的反应更为敏感。对于作为珍贵馆藏的古籍文献,从外部买入缩微胶片,这是一种收益;而将其拍摄为胶片并共享或出售,这是一种损失。由于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的反应更为敏感,对失去的东西要求的补偿要远高于获得东西时的支付价格。面对文献的收益和损失,远非等价交换,即许多文献,尤其是古籍文献,并不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这种行为倾向在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图书馆中十分明显。1.3合作决策中的公平偏好。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人们在进行决策时,考虑的是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制定决策,不仅会考虑自身利益,也要考虑公平。行为经济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独裁者博弈”案例。在所有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你要与班上另一位同学匿名分配20美元,有两个选择:A.自己留下18美元,给那名学生2美元;B.平均分配,各分得10美元。研究者发现,有74%的学生选择了B。这表明,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最大化其自身的收益,即使在匿名交往而无需考虑声誉的情况下也一样。“独裁者博弈”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们有时会放弃自己的资源或自利,去选择相对公平的方案。行为经济学揭示了人们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公平偏好的三个特征:一是即使在匿名和不考虑声誉的情况下,有些人仍然会公平对待其他人;二是有些人会放弃某些资源去惩罚那些使其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三是有些人愿意放弃资源去惩罚不公平的行为和违反规范的行为,即使不公平的行为是针对其他人的。那么,这些实验的结果能否推广到现实生活中呢?几美元的放弃与选择,与几千美元、几万美元甚至更多价值的放弃选择,能否一致呢?在个人资源与公共资源面前,人们的取舍,又是否具有一致性呢?在馆际合作中,无论一家单独制定方案,还是双方或多方共同制定方案,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对于“公平”的偏好,都是必须不能忽略的因素。行为经济学关于“有限理性”的研究,是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实证基础,它可以用于设计更有效的公共图书馆馆际合作资源建设体系。

2馆际合作的影响因素

2.1决策程序。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人们参与决策的激励作用主要是由感知到的决策程序而定,而并非由决策结论而定。只要人们有控制过程的权利,不管最终结果是否对自己有利,都会形成一定的激励作用。馆际合作中,促使人们更关注决策程序的动机主要有两种:工具性动机与非工具性动机。工具性动机是指各馆普遍关注本馆能否在馆际合作的决策程序中得到有利的结果,以及对得到的这些结果是否有控制的能力,如本馆所拍摄的文献资源,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回报等。工具性动机中的发言权十分重要,人们希望能控制决策过程是因为他们关心自己的分配结果,而拥有发言权有助于获得自己满意的结果。非工具性动机则是出于各馆认为他们能否得到足够的尊重和认同,如能否提高本馆在馆际合作中的地位,能否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激励等等。非工具性动机强调的是各馆通过评价自己在馆际合作决策中所受到的待遇是否公平,进而确定本馆的认同和尊重程度。2.2公平偏好。正如前文所言,有限理性的人是具有公平偏好的,也就是说,人们不仅关心自身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回报,还会关心其他个体对自己的行为的背后动机。人们为了报答善意的行为可能会不惜牺牲部分自身利益,去实现公平的偏好。在由国家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合作中,国家图书馆往往是具有绝对发言权和主动权的一方,其制定的各项政策和激励措施是否有足够的互惠与公平,是各合作方十分关心的。2.3损失规避。行为经济学将损失规避作为研究人们面对实际或可能损失时的一种较普遍的心理反应,是一种难以避免的选择倾向,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情境,包括任务的变化(如任务的决策形式、决策范围)和外界因素(如群体、个体决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个体,如往年的经验、个性心理倾向(包括信念、动机、态度等)等。损失规避是一种非理性的偏差,其存在的原因是人们在收益与损失二者之间,对损失更敏感。在馆际合作中,损失规避可能使得各馆的行为偏离理性,如对合作共享的排斥、对未来工作规划的不确定、对短期外部收益的过分倾向,等等。因此无论主导馆际合作的这一方,还是其他合作馆,都需要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来减少损失,规避可能带来的影响。

3启示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的理性并不一定能清楚地界定自己的目标并掌握充分的信息,无法透彻地了解各种备选方案来充分评估各种方案的成本与收益,更难以选择最优的方案实现其目标。前面的分析已经揭示了我们在决策和执行时的局限性。当然,如果决策者和执行者能够认识到自身理性的有限性,也会尝试突破客观方面的限制,尝试从制度的层面加以克服。就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馆际合作而言,尽管参与方的理性和意志力是有限的,但还是应该把行为经济学理论运用到馆际合作创新当中去,从这一视角对馆际合作中的个体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馆际合作模式的问题,通过不断明确合作目标,完善合作方式,改进合作过程,优化合作环境,尽量克服局限,使馆际合作更加理性,从而形成相对动态稳定、高效优质的公共图书馆馆际合作资源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宝良,郭其友.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整合与行为经济学的拓展机器应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11)

[2][美]理查德•泰勒,卡斯•桑斯坦著.刘宁译.助推:如何做出最佳决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李强,纪志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薪酬激励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9(9)

作者:黄征 单位: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