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2-07 03:54:51
导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在分析“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独立学院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提出课程改革与创新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并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但其内容系统性、理论抽象以及研究方法数学化的特点,令其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尤其是在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三本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照搬研究型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方法,应结合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所突破和创新。文章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以及自身教学实践,剖析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教学改革方法。
1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1.1学习基础薄弱,知识接受上难度大
独立学院学生的高考成绩与重点本科甚至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差距较大,尤其是数学和英语两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独立学院学生较差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们更偏好定性分析,对于理论抽象、模型复杂、注重利用数学公式、图表进行逻辑推导的“西方经济学”,普遍反映课程枯燥乏味、学习吃力[1]。
1.2缺乏学习兴趣,常常“知难而退”
学习中逻辑性的内容常常让学生们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以宏观经济学为例,笔者在授课时发现,开始学习国民经济核算时,介绍核算方法、相关概念时,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学到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决定时便感到枯燥难学。同时,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西方经济学“无用”,认为如果不考研,学习意义不大,考试能够通过即可[2]。
1.3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
独立学院学生也具备相对优势,他们往往具有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自我表现欲并且社会实践能力较强,各种社会活动参与较多,上课时如果将经济理论联系到他们熟悉的行业、领域,学生经常会发表独特见解,表现不俗。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授课方法单一,学生主体地位较难体现
目前,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大多采用大班制授课,实际教学中师生比例较悬殊,因此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有些困难,而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教学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作为授课主体,教师传授知识时多侧重经济学理论,缺乏对方法论的讲解,这难免引起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在实际运用时手足无措。授课时往往片面强调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而忽略了经济理论的逻辑推演,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传统教学方式与单一的授课方法,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机械地记忆经济学知识,缺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偏离了学习经济学的初衷———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效应。
2.2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兴趣不高
本科生一般在大二第一学期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第一学期学习微观,第二学期学习宏观。低年级本科生初次接触往往很难适应“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庞大、理论性强且内容抽象的特点,不少同学表现出课堂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甚至是产生困惑畏惧的情绪,例如:不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不理解借助数学和图形工具推导经济理论的意义。另外,学习西方经济学需要运用一部分高等数学的知识,尤其是微观部分,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者理论、效用论、成本论等内容均涉及数学,而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抽象能力较薄弱,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2.3课时少,学习内容片面
作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基础性课程,“西方经济学”每学期课时数在各高校一般为50小时左右,一学年100小时左右。现阶段某些以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模式的三本院校、高职院校,其每学期安排的课时数甚至不足40小时。相对于庞大的知识理论体系,课时数明显不足,仅仅讲授基本理论都略显吃力,为学生作相关理论拓展、展开课堂讨论或增加实践环节更是力不从心。课时数的不足是目前教学中遇到的客观障碍,实际教学中,普遍的做法是删减部分教学内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学生学习内容片面缺乏连贯性,影响了逻辑思维和方法的训练,也是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抽象难懂的原因之一。
2.4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独立学院大多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但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重较低,一般在30%以下;二是平时成绩考核范围和标准的界定不规范,大多数教师根据出勤率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给定平时成绩,因此大多数同学平时成绩差距不大,总评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成绩主要由期末一考决定,易造成学生“上课不听课,下课补笔记,期末背笔记”[3]的现象,而且笔试题目常常不能考查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应用能力,有时为了保证及格率,不得不降低难度,题目部分涉及概念性的内容。
3“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
3.1丰富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较抽象,又涉及严密的逻辑推导和高等数学,往往学生学习起来缺乏兴趣,“知难而退”。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注重丰富教授内容,增添其趣味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一是选择贴近生活的现象解释经济理论,例如在学习财政、货币政策理论时,联系2008年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这一事件,为应对危机摆脱经济低迷困境,各国相继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提振经济,这样将经济现象、大量的宏观经济实践与政策理论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二是将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内容结合,经济学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发展演变亦是建立在总结、批判、创新的基础上,目的是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并指导实践,严格地说经济学属于一门历史的科学,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经济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尝试加入例如重农主义、重商学派、古典主义等代表性经济学家的历史故事、思想发展演变脉络等内容,这样不仅对提高课堂效果大有裨益,还会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习积极性。三是摆脱教材的束缚,实现参考资料的多样化,教师通常制定教材作为西方经济学课程唯一的参考资料,但教材内容一方面缺乏时效性,另一方面单一的教材无法解释学生所有疑问,因此教师应当一方面鼓励学生加强对各种媒体的实时财经新闻的关注,并针对前沿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地展开讨论,引导帮助他们用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具体经济现象。另一方面,推荐学生阅读国内外其他优秀教材和经典经济文献,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2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首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摒弃传统的“注入式”“就范式”教学方法,改为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境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通过案例和情境教学,将抽象枯燥的理论与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案例结合,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此外,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金融、财政、统计等职能机构或企业部门人员举办讲座,给学生介绍经济学相关部门的实际运作情况以及最新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使学生产生对经济学的具象认知。其次,积极利用网络和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沟通,教师应建立多条渠道,加强师生沟通交流。除了课上课下面对面交流外,例如建立QQ、微信学习讨论群,设立信息共享微博、博客,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下交流平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完成共享学习资料、布置作业,答疑解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指导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支持教师结合经济学教学软件开展实验教学,例如通过模拟个人消费、企业产生决策、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等实践场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计算、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创新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理解经济理论,并指导实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利用每学期1-2周认识实习以及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老师带领学生去超市、企业了解“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利用学校院系建立的实习基地,结合授课内容,由教师指导学生参观或实习;安排学生带着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既可以调研实际经济环境,比如对于需求理论的内容,可以挑选某种商品调查不同品牌、价格的产品以及价格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5];亦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数据文献进行,例如在学习“菲利普斯曲线”时,指导学生收集历年我国CPI和失业率数据,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失业率高时我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聆听学术讲座、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举办经济学读书会等。以上所列举的多种教学方法,应结合各学院和学生专业情况,有选择性地灵活开展。
3.3改革考核方式
作为落实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方式应有所创新,要改变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综合考评体系。改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可占总评成绩的40-50%,并且规范平时成绩的考核范围,将出勤率、课堂发言、课堂主题演讲、课堂讨论、课后习题、小论文(包括读书笔记、实践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等内容纳入平时考评。另一方面,降低期末成绩所占的比重,并且丰富考试形式,如口试、笔试相结合,笔试又可采取开卷或闭卷的方式,笔试中增加体现经济学应用性、考查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问题能力的题目分值和数量。教师可针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对象和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灵活设置各项考核指标,建立起以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评体系。
作者:李婵娟 王子敏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晓慧.三本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五段式”教学模式探究[J].当代经济,2014(7):94-96.
[2]郭敏.独立学院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2014(11):53-54,68.
[3]方杰,王桂兰,刘应洪,张婷,郑礼明,彭雅婷.创新式教育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经济师,2014(6):227-229.
[4]金丽,张守凤.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55-157.
[5]梁海军.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77-178
- 上一篇:翻转课堂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 下一篇:经济学下社会主义新经济的断裂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