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

时间:2022-03-18 02:50:26

导语: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

摘要: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教育部拔尖新型卓越人才培养试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仍然存在着导师制形同虚设,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不强及实践教学相对落后等问题。因此应从师资配备、导师制、经费保障及人才质量控制方面进一步推动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关键词:人才培养;卓越人才;拔尖创新人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针对黑龙江省“大农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2013年黑龙江省启动了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支持农、林、牧、副、渔、水利、粮食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涉农专业改革建设,将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能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解决重要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问题的高级人才。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3年被黑龙江省确定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014年被国家遴选为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

一、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卓越农林人才”试点专业招生实行计划单列,按照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单独编班进行培养,各省均在重点本科(一表)批次招生,只招收当地考入我校高考分数在前10%的学生进入拔尖班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拔尖人才培养班自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本专业在校生94人。其人才培养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为目标”,秉承“多元化人才培养”“实践为先”“自主学习”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理念。针对行业产业的人才需求、构建以“能力+素质”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现“立足龙江,面向全国”的理念,服务于黑龙江省建设农业强省的需要,服务于“三农”的人才培养需要,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体来说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宽厚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熟练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农业企业、农垦系统、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科学研究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拔尖创新型人才。

二、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充分利用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实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差异化专业教育,在课程修读、科研训练和实践锻炼等方面突出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构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一)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共性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创新设计了“基础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程模块化,研讨课程国际化,拓展课程网络化”的“四化”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课程设置上,所有专业课程均按模块化设置,如对所有学生实行通识课程(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数理化类、计算机类、导论类、公选类、艺术类等)模块、大类课程模块(大类必修课程、大类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实践)模块培养。学生通过宽厚的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并养成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通过专业教育课程学习,掌握精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同时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跨学年修读的选修课程,学生通过选修课程学习,充分体现个性化培养特色。(二)突出创新教育和科研训练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目标,强化“创新•创造•创业•素质训练———三创一训”的能力培养模式。坚持创新教育和科研训练四年不断线,提出“一年看,二年练,三年带人干,四年能实践,全程创新不断线”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开放实验、创新项目、创新竞赛、创业实践项目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教育课程和科研训练环节。除创新教育课程和科研训练外,要求学生每学期听取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或教授学术报告2次以上,本科期间必须完成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至少一项,参与学术导师科研课题,并结合课题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三)实行学分制管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跨学年选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采取小班授课方式,将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勤学好问和自我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逐步推行国外原版教材的英文授课。在实际教学中创新设计“小班上课,小班研讨,课外跟进”的“三层次”教学新模式,让教学从“教”向“学”转变;从“课堂”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和结果结合”转变。学生考核从“多人一题”向“多人异题”转变,再到“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的“三自”模式。(四)构建多级实践教学平台,深化实践教学建立“一个基础、两个平台、三个层次、四个结合”的“1234”四级实践教学平台。“一个基础”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搭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平台。“两个平台”是指构建为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课内实践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三个层次”是指实施课程实习、社会调查、研究创新性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项目。“四个结合”是指在两个实践平台上,突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素质训练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院校的社会知名度、优势学科、优秀教师和先进的科研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校外合作企业渴望与大学合作,提高企业知名度,加快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企业发展需要吸引人才的特点。在知名企业多建立校企合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并与老师科研和学生培养相结合,研究、探讨、寻求大学生校外实践实习的新模式。同时针对拔尖学生培养特点搭建学术平台,拓展国际化视野。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学术平台,建设中外网络开放课程,利用国家交换留学生项目,以及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访学等方式,提供机会将有潜力的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强化学生国际化意识,开阔国际视野。(五)实行“三个一”导师团队为学生配备1名学院专业教师,1名实践导师和1名高年级学生,分别负责指导熟悉和了解专业发展、学生课程选择和创新实践、实践方案制定和毕业设计、学习实践督促等。专业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符合其发展需要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导师负责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其指导下实现“实践训练四年不断线”,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各类科技竞赛,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导师负责督促和监督,实施“一帮一”助学制度,将同学间的水平关系拓展为“高年级-低年级”的纵横立体模式,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三、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尽管实行了导师制,但学生与指导教师的联系并不密切为鼓励创新,强化创新教育与科研训练,学生进入第三学期后,专业为每位同学配备专业学习指导教师,拔尖学生的导师均为在专业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教授或副教授,由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结对,每个导师指导的同一届学生不超过2名。在每年分配导师后会举行师生见面会,导师的职责主要包括(1)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并指导学生选课;(2)导师必须亲自负责学生的学业、考研和科研实践的指导;(3)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实习及其他的教学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对其进行辅导和点评。(4)定期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辅导;(5)要求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并进行指导,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近几年拔尖人才培养来看,尽管学校与专业都实行了导师制并对导师的职责做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导师制的效果并没有体现出来,学生在导师分配初期与导师保持较为紧密的关系,但随着学习阶段的推进,渐渐与导师失去联系,师生之间关系并不像硕士生导师及博士生导师与学生关系那样亲密。(二)部分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不强,“悖农就业”现象比较普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输送科技、管理和经营人才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而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方向与专业培养方向出现了背离,学生期望就业地区大多在城市,选择非农就业岗位,就业意愿出现了“悖农”倾向。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较低,学生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不清楚,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的盲目性,没有把专业作为择业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学生不看好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这也导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出现“悖农”的倾向。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较弱,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对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调查过程中,只有8.91%的学生认为专业所学知识是实用的且能够指导实践,其余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实用或一般。此外,48%的学生不清楚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96.12%的学生不看好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三)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相对落后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情况来看,目前有专业教师16人,14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全部为高校毕业生,只有1人挂职任科技副县长3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余教师均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或基层的实践检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此外,由于专业教师的科研、教学工作压力较大,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没有机会到基层或企业锻炼,这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

四、进一步推进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实行学术导师与实践导师相结合,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促进的师资配备制度为拔尖创新班学生配备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若干名教授(副教授)为导师。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按自身能力及兴趣选择个性化课程、学生作为助手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中。利用东北农业大学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来校)工作政策,积极引进海外优秀师资人才。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资深专家、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知名教授或学者为学生授课。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以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走出校门,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承担各层次专业课程教学,指导企业学习、实践和训练,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和论文。兼职教师实行聘任制,制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二)实行学年主任与拔尖班主任制强化学院领导直接管理拔尖班职能,实行学年主任与拔尖班主任制。学院主要领导、副书记、教学副院长作为学年主任,分别负责一个学年学生的管理工作,并担任拔尖班主任。大一主任由副书记担任,侧重入学思想教育;大二主任由教学院长担任,侧重学习方法与专业教育;大三主任由院长担任,侧重专业提高与创新教育;大四主任由书记担任,侧重择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实现交叉融合,协同配合。(三)多渠道筹措经费,保证教学科研经费充足多渠道筹措经费,包括由学校联合知名企业发起设立“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项基金”等。加大对卓越农业人才试点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强化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保证对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训实习补贴、购买学生保险的投入。除了日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对各种专项经费在年度预算中单列,以确保经费的专款专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费在学校正常水平上浮50%,加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的资助力度,对参加挑战杯、大学生SIPT、创新竞赛项目并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四)创新人才质量控制机制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实时沟通反馈信息,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数据库,分别在毕业半年、1年、2年和5年向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进行调查,反馈信息,并分析整理。根据分析结果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

作者:颜华 张永强 杨志武 余志刚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函[2013]14号,2013.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5-09-05].www.china.com.cn.

[3]东北农业大学拔尖人才培养班管理办法[A].东农教字[2014]22号,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