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经济学论文
时间:2022-12-24 04:40:19
导语:公司治理经济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古典企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们将企业当成一个生产函数,一种简单的投入产出关系,其厂商理论一度成为经济学家对企业的主流看法。在一般均衡理论中,他们认为,市场机制本身就可以自发调节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在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各个经济主体依据价格信号进行最佳决策,单个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单个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资源在各部门间的配置。因此,他们认为,市场机制依靠价格信号能够使每个经济主体都有效地进行经济决策,因而任何形式的“治理”都是多余的。这种理论只是抓住了企业的生产特征,企业很多重要甚至本质的特征都被抽象掉了。哈特认为,传统的新古典企业理论既是企业规模理论,又是部门或工厂规模理论。
2交易费用理论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斯,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来阐述企业存在的原因。他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市场交易费用相对较高,而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种交易费用,也正因为如此,企业作为一种独立的组织形式才得以发展壮大。而企业的规模大小取决于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这两种形式的交易费用的大小。但是,这种理论并没有指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哪些交易应该在企业内部进行,以及哪些交易应在市场上进行。而后来的另一位学者威廉姆森就从这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且他指出在不确定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较强的情况下,依靠市场组织完成各种交易的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的组织协调的成本,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该种交易有必要从市场上向企业内部进行转移。虽然交易费用理论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为何存在的问题,认为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说,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在某些情况下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因此,企业作为替代市场的一种经济组织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并且企业依靠良好的组织制度可以很好地节约企业内部组织与管理的费用。但是,遗憾的是,该理论并没有对企业自身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没有指出企业内部如何进行制度设计。
3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市场理论
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他们研究的焦点从使用市场交易费用转移到解释企业内部的激励问题。通过对企业内部制度的观察,他们提出团队生产的概念,并且他们认为企业最终的产出是团队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不可能对团队各个成员的贡献进行精确测量,这样就会导致没有办法按照团队每个成员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如果这样的情况不加以重视,势必就会助长团队成员的偷懒和搭便车的行为。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认为应该从制度上对企业的产权结构进行变革,有必要专门设立一个负责监督的职能部门,专门对团队各个成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计量,这样就可以避免团队生产中部分员工出现偷懒和搭便车的行为,从而提高团队生产效率。虽然团队市场理论看到了在生产过程中一个人的活动和行为会影响到协作群中其他人的生产力,但是他们将监督者与生产者完全分开,认为监督者是专门从事监督的。而现代企业中,监督者与生产者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楚,甚至在有的企业还出现了生产者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现象,而团队生产理论则无法圆满地解释这些现象。
4两权分离理论
制度学派的创始人索尔斯坦•凡勃伦在出版的《企业理论》一书中,就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问题作了论述。他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能够有效地将企业控制权转移到专业的工程师手中,他们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能水平,并且认为这种分离是有效的。这是首次从实践方面分析两权的分离,但是缺乏系统论述。伯利和米恩斯通过对现实企业的研究发现,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控制权已经不可避免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手中进行转移。在《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一书中,他们首次系统地对所有权与控制权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伯利—米恩斯假说”。他们认为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已经发生了改变,从“受所有者控制”逐步改变为“受经营者控制”,即出现了“所有与控制分离”。威廉姆森对现代公司的两权分离从理论上进一步进行了阐述,在《现代公司:起源、演进、特征》一文中,他阐述了对现代公司的演进过程的研究。他提出了资产专用性、完备性和等级分解三个原则,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决策的复杂性也越来越高,为了克服当事人的机会主义动机和利己行为,有必要将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和企业的战略规划进行分离。这就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也要适应这一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按照决策问题的重要程度来进行相应的职能部门设置,而这就导致了现代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钱德勒则从美国企业的实际的制度演进过程出发,通过对现实企业的各部门以及行业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对现代企业制度中两权分离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公司的股权已经进一步分散化,而这一进程的加剧迫使一些大公司聘任专业的管理人员专门负责企业经营决策。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现代大企业经营控制权已经完成了从所有者向经营者的转移。虽然上述两权分离理论从现实企业实践以及理论上对企业所有权控制方式的变革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这些理论在对两权分离后所有者如何约束激励经营者这一问题上并没有涉及。
5委托-理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在现代企业运营的实践中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作为企业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不足等因素不能继续领导企业运营。而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业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精力和能力,管理经验丰富,能够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来专业地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因此,委托关系便产生了。但在委托的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与人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目标,委托人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而人追求自身工资津贴收入以及闲暇时间最大化,不同的利益追求导致在实践中可能出现人在经营企业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时最终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因此,该理论主要对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委托人如何对人进行激励和监督的问题进行分析,即在现代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如何进行相关制度设计,建立和健全何种激励和约束机制,来最大程度地避免人做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从而给委托人带来风险,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虽然这一理论对两权分离背景下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两者之间的委托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了委托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也提出了相关的制度建议,即应该从二者之间的契约入手,尽可能的在双方的合同契约中对未来合同执行中的各种可能情况进行约定,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以及责任。只有订立一个完备契约,才可以减少委托人的风险,增加其收益。虽然委托理论考虑到了契约在委托人和人双方关系和行为规范中的作用,却没有对契约订立的基础—信息不完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6产权理论
以格罗斯曼和哈特以及哈特和莫尔的经典论文为开端,哈特等人对不完全契约进行了正式分析,建立了一个所有权模型。他们对合约可能涉及的权利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分为特定权利和剩余权利两种。特定权利是指在合约中明文规定的、委托-关系中各方所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剩余权利是指因各种原因未能在契约中列出的权利。由于缔结完全契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后总会出现契约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或然状态,需要通过相关制度设计来解决决策权和利益的分配问题。因此,治理有了存在的必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契约的不完备性的存在意味着在现代公司运营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关于剩余权利的决策问题,只有让最有动力做出决策的人拥有该权力,才能实现公司治理工作的合理安排,才能形成最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
7后现代企业理论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即为了更好地激励经营者及员工,在企业制度设计上,出现了普通雇员与管理者分享企业部分剩余并占有一定股份,例如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层收购等,使得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化。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产权模式、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文化等也呈现不同的局面。无论是管理层收购还是员工持股计划,都使后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实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多元化合一。当然,后现代企业的产权模式与古典企业产权模式相比,又不完全是对传统企业的简单回归。
总之,从古典企业的两权合一到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再到后现代企业的两权合一,公司治理结构的探索充满了曲折和神奇。对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公司治理问题的回顾,可以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着的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也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者:孙晶晶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 上一篇:血站信息化档案管理论文
- 下一篇: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