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法的媒介经济学论文
时间:2022-09-22 10:33:54
导语:基于教学法的媒介经济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艺术再现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一)艺术再现
“再现”从字面上讲就是重新展现的意思。艺术是现实的反映,可重新展现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客观存在。艺术再现是指人们在艺术活动中,以对自然界所属物的稳固模仿和真实描绘为主要手法,通过形体认知与体验来表达主体的情感认知的一种艺术创作方法。一定时期的艺术是一定时期生活状况的表现形式,有时候表现为对客观现实形象的模拟,注重内容与形式,生动而形象;有时则是在模拟过程中穿插了文化与精神,注重作品的内涵与意境,因而具有抽象性与象征性。
(二)艺术再现教学法
艺术再现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艺术作品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化手段,再现科学知识和应用技能,讲解生动简要,示范准确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以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它根据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因素和学习动机,把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结合成有机和谐的统一体,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它要求教师既具备高超精湛的教书育人的技巧、技能,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方式,还要注意运用语言、动作、音响、图像等形象化手段表达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思想感情。
二、媒介经济学的艺术再现教学实践
(一)巧借曲艺作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经济学里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即每消费一个单位的该物品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量)有递减的趋势。在讲授该理论之前,笔者首先请大家看一则由陈佩斯和朱时茂早年演的一个小品《吃面条》,并要求大家在欣赏小品时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小品中陈佩斯总共吃了几碗面条?二是陈佩斯吃的每一碗面条对他而言所产生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被两位演员的精彩表演深深地吸引了,这两个浅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特别当看到陈佩斯由当初的狼吞虎咽到后来的难以下咽,已经明白他所吃的这几碗面条所发挥的效用越来越小,当看到他因吃得过多而痛苦的表情时,已经显示出相反的副作用。有了这些直观的艺术再现,再讲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非常简单了。笔者曾做过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对该概念的记忆与理解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姜昆与戴志诚的相声《我有点晕》、《网络相声》,冯巩与牛莉表演的小品《爱的代价》,赵本山与宋丹丹的《钟点工》等曲艺作品均对网络传播现象有形象解读,郭冬临与魏积安表演的小品《实诚人》也很好地解读了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特性。用这些曲艺作品配合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深入浅出,事半功倍。
(二)歌曲里找学问
在“媒介资产管理”一章中,流动资产的管理涉及一些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概念与原理,如机会成本、保险储备、资金的时间价值、可变成本等,特别是机会成本与保险储备,抽象理性不易理解。记得八十年代的一首流行歌曲《迟到》“:你到我身边,带着微笑,带来了我的烦恼,……爱要真诚,不能分享……”爱情就像资金,专一是它的属性,选择也意味着放弃,歌曲表达出的“遗憾”与“抱歉”正是爱情选择的“机会成本”。在讲解保险储备时,笔者轻声哼唱邓丽君的歌曲《你怎么说》:“你说过两天来看我,一等就是一年多……”,歌曲唱到此,我故意问大家歌曲中的主人公失约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笑答:“变心了”,笔者说:“不,可能是航班延误、交通阻塞、自然灾害等,总之是突发情况所致。爱情要忠诚,你们可不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爱情是不需要这种保险储备的。”一段歌曲,一片笑声,同学们也对这些原本晦涩枯燥的概念也了然于胸。
(三)一图胜千言
晕轮效应(光辉泛化)是媒介传播的基本策略之一,也是媒介产品实现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笔者将曾经在网络上流传的一幅图片展示出来,看着这幅“别有韵味”的标语,同学们会心地笑了。笔者进而启发大家,如果将该标语改成“热烈祝贺我校学生家长杨利伟同志成为我校乃至我国首位成功飞向太空的学生家长!”其传播效果会有怎样变化呢?显然,这标语是沾了杨利伟的光,而且离中心越远光辉越弱。
(四)文学作品更形象
在讲授媒介经济的本质时,笔者在课堂上与大家欣赏了《诗经》里的一首诗———《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古代封建礼教森严,婚礼乃礼之本,严禁男女私自接触,“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该诗描写了一位青年女子因害怕社会舆论而对爱情既爱又怕的矛盾心理,生动形象,情景交融。舆论之力量亦可见一斑。清代胡澹庵编写的《解人颐》收录了一首打油诗《不知足》,该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形象地刻画了人对物质精神生活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不也正是西方经济学广受推崇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形象再现吗?全诗如下: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天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五)设置艺术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情境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在对主要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授的基础上,精心创设某种人格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情境、学生、教师的多维互动,以使教学内容深入化、具体化、情感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当今大学生多才多艺,且有较强的表演欲望,用情境剧、电视节目、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表达教学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媒介产品营销策略时,笔者专门设计了一次媒介推介会的小组作业,先为各小组预设了情境条件,要求各小组自选目标、自定方案进行现场模拟表演。在讨论课上有五个小组分别进行了表演,他们选择的推介对象有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热播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名牌电视节目《鲁豫有约》,表现形式有好书宣讲会、电影首映礼、电视访谈,甚至有的还专门拍摄成微电影。特别是电影首映礼的表演尤其精彩,导演、主创人员和主持人均由学生扮演,甚至还为老师设计了角色。除人物构成和主题取自真正的首映礼外,整个节目安排却完全突破了故有框架,人物个性鲜明,极具生活气息,赢得全班同学的一片喝彩。这种参与性极强的情境设计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使学生学到更多更深。近些年不断有媒体常常拿“性”说事。有的选秀节目选手脱光衣服,有的闯关节目选手“意外”走光,有的主持人出口成“性”,有的安排女主持人着泳装性感出镜。面对日趋盛行的“性感经济”,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次“媒体应不应该走性感路线”的辩论赛,从正反两方面探讨,并发动全班同学参与讨论,辩论双方针锋相对,唇枪舌剑激烈交锋,让不同观点得到充分释放,形式活泼,学生参与度高,极大地促进了大家的主动学习,效果很好。另外,我们还就新闻娱乐化、电视商业广告等热点问题进行辩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还设计了视频、图片、案例讲述、音乐渲染、实地考察、即兴演讲、游戏、哑剧等情境再现教学方案,并在其他相关课程中也有运用,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艺术再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艺术再现教学法在媒介经济学的教学中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帮助认知
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具有很强的认知价值。人们可以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从而体会一些规律、知识和原理。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们可以通过艺术形式创造课堂情景,塑造不同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基本原理与技能,加强认知。如在讲到媒介广告中的晕轮效应时,笔者鼓励同学们自行创作电视广告,为学校所在地的农产品提炼广告语,既锻炼创意能力又加深了对理论的认知。
(二)教育功能
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孔子以“礼乐相济”的思想创立了我国最早的教育体系,他以“六艺”(礼、乐、书、树、射、御)教授弟子,其中的“乐”就是诗、歌、舞、演、奏等的艺术综合体,并明确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应当具有教育、净化和快感三大功能,也就是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和得到快感。
(三)提升审美
通过艺术欣赏或参与活动,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大大提高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加强记忆,增加理解,提高学习效率。黑格尔说:“艺术究竟要同时服侍两个主子,一方面要服务于较崇高的目的,一方面又要服务于闲散和轻浮的心境。”学生在享受着艺术带来的欢乐的同时,将自己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潜移默化地体会其中的道理和知识。因此,艺术再现是在提供审美作用的基础上,促进了教育和认知功能的实现。
(四)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最大的成就在于传授学习的方法与培养创新的能力,为“大跨度联想”提供足够大的空间,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理论与知识仅仅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打下的基础。而艺术凭借其与科学的同源性和审美的表现形式,无疑能为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大跨度的联想空间。在西方,从古罗马的“七艺”教育到当今的常春藤大学,无不强调文理贯通。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道”、“理”,既是理论的,又是道德的,也是审美的。它们的统一最终落实在具有高度创造能力的整体人格当中,中国古人称为“格局”、“气象”。诸葛亮、岳飞、达芬奇、、钱学森就是“杰出人才”的代表,他们既是懂科学的艺术家,又是懂艺术的科学家,是艺术与科学相通相融的最好例证。
(五)寓教于乐,增强兴趣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和教育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事情,正所谓“寓教于乐”,教学相长,教学互悦,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健康向上、富有启迪和充满爱心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和能力的完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并专门研制了一种“教学机器”,利用学生对正确答案的追求和被肯定的愉快感受不断强化学习动力,使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之间形成紧密的条件反射,从而触发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行为。显然,艺术再现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习兴趣,更易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广泛的课堂参与也使学生的努力及时得到肯定和强化,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六)提高艺术修养,支撑创意产业
1997年英国提出了“创意产业”(thecreativeindustries)概念,指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产业,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而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有的传媒机构都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市场,报刊、电影、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无疑将是创意产业的主力军。课堂艺术再现有利于提高媒介人的艺术修养,通过艺术作品的演绎性再生产,用自己的才能和专业知识创造艺术文化传媒产品,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艺术再现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动机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学生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教会他们什么,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罗杰斯认为,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让人作探索式地学习,让他们面临个人的意义或有关问题。而艺术再现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模拟符合学生个人意义的情境,促进他们参与式地探索,强化学习动机。
(二)艺术越界
1991年伊瑟尔在《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一书中,提出了文学越界理论。其实,这种越界现象适用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陈鸣也认为,在艺术作品的交流关系上,任何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都表现为艺术接受者在审美对话中的艺术越界。接受者通过建构“读者文本”摆脱现有审美经验的束缚,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实现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和对他者的再认识。艺术越界使接受者在艺术作品构建的“小空间”里展开想象的翅膀,伺机触发创新的灵感。
(三)兴趣迁移
兴趣和动机一样也有迁移现象,也就是说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可以迁移到另一事物上去。对于媒介经济学这门课程来说,由于课程性质的原因,的确有不少比较生硬枯燥的概念,初学者不容易对其产生兴趣。而学生又对优秀艺术作品有浓厚的兴趣,通过课堂艺术再现可以把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兴趣迁移到课堂知识上来。笔者用小品《吃面条》演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后,学生将陈佩斯惟妙惟肖的表演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迁移到课堂上来,还有学生创造性地举出了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和亲身感受来说明。
(四)艺术与科学统一于实践
根据马克思的艺术本质观点,艺术是生产劳动实践的审美体现,而科学知识则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因此,从本质上说,艺术与科学知识统一于生产实践。用艺术作品再现理论知识,只是对劳动实践从不同角度的总结与提炼,是文化精神产品生产的两个方向,而劳动实践是它们共同的起源与基础。其实,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早就引起许多科学的思考。科学巨匠钱学森自幼酷爱国画,他认为科学与艺术是当今世界最能跨越国界、文化的界限而产生深广影响力的精神创造活动,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五、艺术再现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艺术再现教学法是艺术服务于教学的一种途径,艺术再现应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因而有着自己独特、细致的要求。在实施艺术再现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究艺术再现过程中表现美的元素、规律及相关原则,理智的、有目的地去解读它、展现它,使之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一)宏观定调,微观执行
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它所处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正确地解析和表现艺术作品的主题,就必然要探索艺术作品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把握好艺术作品的远景和近景,即作品大的框架和作品的局部,才能更好地了解、解剖,研究产生作品美的元素,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老师养成热爱艺术、关注艺术的习惯,积累大量不同素材不同主题的艺术作品,并注意从艺术生活中体会其核心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再现教学时得心应手。
(二)因势利导,合理选择
虽然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但并不能将所有艺术都与客观现实一一对应,教师在实施艺术再现教学法时,要精心选择艺术再现的作品和表现方法,准确理解与把握事物的本质,尽量做到客观准确,生动形象,既不能牵强附会,生吞活剥,更要避免误导和错误。
(三)把握主题,科学演绎
以情境为基础,设计具体、生动、典型的情境,使学生拉近与现实的距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情”为纽带,使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与价值观等得到充分展示、互动和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从情境表演中受到启发。
(四)学生主体,重在启发
在运用艺术再现时要合理安排过程,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为艺术而艺术,更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偏离了教学主体,要使艺术再现源于艺术而高于艺术。课堂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与意识、有较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能力的主体,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灵感。
六、结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是一个舞台。如何充分利用课堂舞台,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艺术再现教学法是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在课堂教学中的结晶,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富于创造性地选择恰当的艺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果,用艺术的力量攻克知识的堡垒。
作者:易欣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新闻传播系
- 上一篇:公立医院经济管理论文
- 下一篇:行业收入差距的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