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与实现理想的办法
时间:2022-12-21 03:03:45
导语:浅谈劳动与实现理想的办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尊重劳动的历史发展
中国梦的产生有着特定的环境,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发展都为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创造了条件,也赋予中国梦以时代精神和历史使命。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兴盛皆成于实。农民、工人、军人、科学家、企业家等不同阶层在各自的劳动岗位上,通过辛勤劳动努力构筑起属于自己的中国梦空间,这一个个梦空间共同托举起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梦之厦。劳动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路径,在当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拥有了更为清晰和坚定的脉络。曾几何时,封建制度下的劳动人民受尽压迫,统治阶级甚至将劳动者作为私有财产随意买卖,劳动甚至带有奴役的成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劳动人民实现了政治解放,翻身做了主人,这种深刻的制度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劳动人民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出惊人的劳动生产率。然而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依靠行政命令配置劳动资源的做法,严重挫伤和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那种不许个人计较物质利益,压制个人在职业选择、工作目标、生活目标、家庭建设、财产积累等方面的自我设计和愿望,以共同理想取代个人理想的做法,与真正的尊重劳动仍然相悖甚远。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逐步走上了依靠市场配置劳动资源的道路,也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尊重劳动才得以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中国梦中关于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阐释之所以会引发无数国人的共鸣,也正是体现出广大劳动者们对自身合理劳动权利的美好诉求。当前,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行业间、企业间、城乡间仍然存在一些壁垒,影响和阻碍着尊重劳动的充分实现,许多问题的解决亟待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劳动者的积极性将会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也将会更快。劳动者就像蕴藏着无穷能量的宝藏,必将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展现波澜壮阔的推动力量。
二、尊重劳动的理论渊源
劳动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无比源泉,人世间的一切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无一不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是离不开全体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劳动体现着最淳朴的价值观,也传递着天地人同一的积极生态观。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美德代代相传。浩瀚海洋,源于细小溪流;伟大成就,来自艰苦劳动;辛勤劳动的人,双手是万物的父亲;一勤天下无难事,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些来自汉族、满族、哈萨克族等各民族的谚语,彰显着古代人民对劳动的推崇和敬仰,正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以辛勤劳动书写灿烂文明的真实写照。时代的发展使社会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社会阶层的划分也不再简单的依据体力脑力或复杂简单的劳动,劳动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也随之变化,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核心理论以及劳动价值论为我们分析、理解并运用这一变化,从而努力实现尊重劳动,真正发挥其中国梦的路径功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50多年前诞生的《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思想,准确点明了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时至今日仍然为我们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应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诸多复杂问题提供着科学依据。
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变革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希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的贯彻和执行。马克思认为,理想的国家应该是“相互教育的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个人以整体的生活为乐事,整体则以个人的信念为乐事”,是充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快乐的状态。而中国梦所描绘和体现的,恰恰是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共同理想前提下,对个人理想的尊重和支撑,是对人类社会与历史发展中的四重最基本关系(个人与共同体、个人与个人、每个人与一切人、一国之内的每个人同全世界范围内的每个人)的正确理解。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给我们的启示不仅是其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更重要的是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这一价值目标下凸显的历史批判和价值思想维度。劳动决定价值、活劳动创造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为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这三个基本论断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思想,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群众。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指导现实发展的强大实践性所在。中国梦的实现必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进步,必将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福音。
三、尊重劳动的实现机制和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实现这一理想境界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梦的实现任重道远,只有脚踏实地的劳动,梦想才能成真。尊重劳动的真正实现需要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需要保障劳动者的切身权益,需要让每一位劳动者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价值和尊严,让每一位劳动者成为中国梦的主角。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劳动者,并将尊重劳动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要求“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研究和认识”;同志在2008年“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提出,要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习在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看望劳动模范强调,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所有这一切都在传递着对劳动者的重视,对劳动价值的高度认可。
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真正实现尊重劳动,使劳动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核心力量,成为实现个人理想和民族希望的有效路径。为此,应当从政策支持、经济鼓励、文化宣扬和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着手,为尊重劳动创造实现机制和条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劳动报酬和农民劳动权利这三个突出问题;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要保证社会和谐稳定,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要培育健康的劳动力市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培养就业者和用工者的社会责任,通过双向选择机制实现劳动资源的最佳配置;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增长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鼓励劳动者在达到岗位标准的前提下勇于发挥优势,开展创造性劳动,引导更多人投身于创新实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用智慧和双手收获硕果;最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还要努力发掘行业和地方特点,设计阶段性局部性目标,并将其作为统揽地方社会发展、助推中国梦实现的有效手段,不等不靠、敢闯敢干,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咬定目标、攻坚克难、服务大局、真抓实干,带领广大劳动者走向历史的新舞台。追寻中国梦的实现轨迹,正如同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行着认识和反思,世界风云变幻,时代的发展迫使我们不断加快脚步,一路走来,有些东西始终不变,那就是信念和责任。
当我们选择了一个方向、一条道路,也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一种信念、一份责任。中国梦是庞大的、复杂的,又是微小的、简单的,它的数量可以多到以亿万计,也可以少到个位数。承载了太多的希望,也经历了太久的等待,中国梦的实现必将经历坎坷磨难、艰难险阻,然而英勇的中华儿女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继往开来、迎接挑战。终点美好的景致带给我们的也许是成功的喜悦,然而谁又能说奔向目标的路上所经历的一切不是最值得珍藏的成长。让我们用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用劳动实现人生幸福,美好而伟大的中国梦终将在劳动者的双手中变为现实。
作者:高洁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 上一篇:试议本国外交的文化解读
- 下一篇:事业单位会计的内部审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