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议腐败的成因与治理
时间:2022-11-06 02:56:43
导语:从经济学议腐败的成因与治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腐败的经济学视角解释
(一)腐败的经济学定义
从经济学视角定义腐败,学界多有尝试。樊纲认为腐败指利用公权谋私利。王礼鑫认为腐败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利用公共权力达到私人目的。克得特加德认为,腐败=垄断+处置权-责任。纳依认为,腐败就是由于考虑私人的金钱、地位、利益而偏离作为一个公共角色所具有的正式职责的行为。上述定义各有侧重,但主旨是一致的:腐败是公共权力的私有化,其基本形式是权钱交易。腐败是掌权者在非制度规则下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进行的公共权力自有化,表现为掌权者收受行贿者钱财而损害国家或公众利益的行为。
(二)腐败的经济学解释———寻租理论
在现代经济学中,供给被人为限制时所产生的额外收入被称为租金,寻租就是用各种方法获得租金的特权。引起租金的供给限制来自公共权力,政府的干预和行政管制抑制了竞争,扩大了供求差额,形成差价收入即租金。所以,寻租就是追求非生产性的利益,或者追求管制带来的价格差。詹姆斯•布坎南认为,寻租指那些本可以用于价值生产活动的资源被用在了决定分配结果的竞争上了。比如,垄断所带来的超额利润来自垄断者对供给的限制而产生的租金,但垄断的形成是由于进入限制,而进入限制多来自立法,法律又是当权者制定的。因此,通过游说或贿赂当权者而获得垄断就是一种寻租活动。如果产权不清晰,公共区域太大,交易成本很高,人们会发现争夺公共区域的利益比进行生产性活动更有利可图,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寻租问题的实质了。寻租产生的根源就是官僚集团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有一种扩大公共区域的偏好。政府限制经济活动的情况在许多市场导向的经济中都可以频频见到,这些限制带来了租金,同时也促使人们去争夺租金。与那些能通过市场创利的经济主体相比,寻租者的比较优势在寻租,对他们而言,通过特权、配额、指标等途径获得的租金要远比通过自身产品创新、提高竞争力而获得的利润来得更多、更快。当前,由于法制体制不健全,市场无序竞争,政府对经济干预管制较多,社会中的设租、寻租,甚至“政治创租”和“抽租”行为经常出现。这种寻租行为所造成的腐败有循环增强趋势:政府干预或管制→市场供求差额扩大和价格上涨→租金产生→寻租行为发生→经济低效率和分配不公平→更多的政府干预或管制→更多租金存在[1]。租金可以给掌权者带来巨大的黑色收益。在利益的驱使下,掌权者不仅不会主动放弃政府干预和管制,还会不断强化干预和管制,反对、阻挠任何体制改革,以寻求更多的、长期化的租金利益。这时,经济主体的精力不是放在增加生产上,而是谋求怎样与掌权者去瓜分公众的利益,结果是腐败现象日益严重、腐败手法层出不穷。
二、腐败的经济危害
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腐败已成为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严重恶化着经济发展环境。由于权力上市,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主体行为扭曲,市场竞争严重不公平,机会均等原则在权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直接导致市场化改革步伐放缓,腐败的恶化趋势甚至可以断送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腐败的危害表现是:第一,腐败导致经济低效率。一方面,腐败使得低效率的经济主体支配资源,减少资源用于更有效率的可能,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移,造成资源的配置效率损失和社会福利的下降。另一方面,腐败诱使资源用于贿赂等非市场竞争领域,无暇顾及正常的商品生产与市场竞争,使得资源的租金耗散,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二,腐败使得官僚以损害社会福利的方式,去获得更大的私利和对资源的控制权力,却不能履行社会公共事业的职能,社会财富在恶性竞争中遭到破坏和掠夺,直接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导致社会收入分配极不公平。第三,腐败增加了政府办事的成本,支付给贪腐官员的回扣与非法佣金等直接增加了合同、设备和供给物质的成本,降低了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力。第四,腐败影响贸易、产业和投资方面的公平竞争,造成投资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和风险积聚,抑制私人投资的增长。此外,腐败还会促使企业热衷于贿赂和垄断而缺乏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阻碍技术进步,窒息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危害经济增长与稳定。
三、治理腐败的机制与对策
上任伊始,就以“打铁还需自身硬”来表达反腐决心。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又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警示官员,展现了中央新领导集体反腐倡廉的坚强决心和新思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反腐倡廉的四个新: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新举措。这为我们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反贪拒腐提出了努力方向。
(一)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管制
既然寻租产生于政府权力对资源配置的扭曲,治理腐败就要大幅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管制,合理界定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方式及力度。在市场机制能起作用的地方,就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政府不要干预,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和纠正市场缺陷。政府应退出市场竞争充分的领域,打破对资源配置的绝对控制权,缩小由政府权力干预资源配置而形成租金的空间,减少掌权者的创租可能,消除微观经济主体的行贿动因。可喜的是,总理在2013年两会期间承诺,本届政府将再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达三分之一以上,并要求各部委按季度报出工作时间表,简化程序,限时办结。这说明本届政府在反贪拒腐上下定了决心、找对了路子。此外,当政府干预成为必要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租金时,则要引入竞争机制而使租金消散,或以招标、拍卖方式将寻租过程公开化,变暗租为明租,通过收费、收税等形式将租金纳入国库。
(二)明晰国有资产产权,理顺产权关系
从国有产权明晰化入手,构建财产权利本位制度,能有效防止侵吞国有资产而引发的恶性腐败。针对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而被侵占的问题,要进行分类改革: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进社会资本、港资和外资等,组建股份公司,以其他产权主体的加入、建立制衡机制、规范企业动作,克服国有产权主体缺位问题。对于中小型国企,实行破产、售卖、职工持股等多种产权改造形式,重建所有权本位经营制度,将其塑造成能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国有产权主体的明晰化所具备的排他性,既能够产生内在动力去保护国有资产免遭侵占,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又能够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2]。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要防范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和“掏空机制”,鼓励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无论是以存续企业为基础建立的母公司,还是以核心资产上市的股份公司都直接由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代表国家掌控国有产权,严格依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行使股东的各项权利。
(三)完善遏制权力腐败的机制
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里就权力制约和监督谈三个方面:首先,规范权力运作机制。按照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明确界定、规范公共权力的运作范围。同时,公权运作法治化,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对公权进行系统的规范。实体与程序并重,是规范公权运作的基本准则,也是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其次,完善权力控制机制。当前主要应加大对权力获得、权力运行和权力运行后果的制约力度。从横向看,一个部门权力的行使,要受到其他部门的监督和牵制;从纵向看,权力的行使必须经过若干程序、步骤和环节,每个环节各司其职,相互制约;从事后看,权力滥用要有严格的追究机制,加大对腐败按键的打击力度。再次,强化权力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人民群众是腐败现象最大的受害者,具有坚决的反腐败的积极性和广泛的、直接的作用,是治理腐败的中坚力量。
(四)切实把制度反腐落到实处
在中央高层看来,当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的不足主要有四点:制度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制度空白;一些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缺少具体的实施措施;一些制度缺乏系统性和配套性,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不少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现象[3]。2010年1月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会议明确指出,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之一。制度反腐需要大量的制度创新,而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第一,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反腐败历程越来越清楚地证明:虽然现阶段的腐败现象绝大多数都发生在经济领域,但其根源却可以追溯到政治领域。第二,改革和完善党的纪检体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现实的问题是,对于许多一把手的严重腐败案件,同级党委成员和同级纪委是“事前基本没有监督,事中基本难以监督,事后基本不是监督”。再次,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强干部人事任用中的民主化,公开、公平地选拔国家干部,坚决抵制不正之风,严厉打击卖官、买官和骗官等违纪违法行为。
本文作者:胡建明工作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 上一篇:简述企业财务促进经济发展
- 下一篇:地名的语言经济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