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究
时间:2022-11-06 02:33:37
导语:当前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与解决对策简介
经济学是各经济管理类高校的重点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是引导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入门课程,在各经济管理类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学的学习对以后经济管理类各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学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对教学效果好坏有着关键影响。在我国各高校经济学课程主要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一般都安排在两个学期教授,对本科生来说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和二年级第一学期,或者二年级的第一第二学期。教学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依据相关的教学规律,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程序、方法和过程。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教学是重要的着力点,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形成了所谓的“一言堂”模式,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很少,师生互动过程比较少,教学内容设置则以考试为目的,一切为了考试,一切服从考试,因此教学内容也较多的局限于书本,素质教育要求的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现行教育体系下则要求得不高,这是由于我国的教育受到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现行的教学模式,而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运行发展规律,解决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问题的学科,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发达国家经历了深刻地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历程,在教育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贴近教育实际,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国在经济学教学模式上,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上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建立多级课程体系,不仅介绍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还要结合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以案例来带动教学过程,解释经济现象。由于我国的经济学发展起步晚,研究水平与国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在教材的选择上针对高职经济管理类学生的需求可以有条件的选择外国成熟、流行、认可度高的教材,鼓励学生学习国外权威经济学各类文献资料,同时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教学观念的创新变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被认为是教学相长的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教与学严重脱节,形成了“一言堂”模式,学生养成了机械学习的习惯,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新的教学观念应首先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起统一化与多元化、个性化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又保持差异性,开放办学,利用多元化的教材与课程资源。经济学是不断变化的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出现不同的新的经济现象,经济学的目的在于研究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进而指导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变化、开放、多元化发展的理念,理论的研究最终要归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师生之间相互平等共同探讨经济学问题,积极开展互动性的学习,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老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可以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教师应在互动过程中积极热情的鼓励学生,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自信的求知状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严格的目标意识,从宏观上讲,教育应贴近教育的本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然后再考虑经济效益,从微观上讲,目标意识应是学生经济学素养、思辨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考试成绩的高低,尤其应该抛弃考试决定论的观念。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过程,而是一种学习环境的营造,是一种知识传授、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的互动交流和个性化的塑造过程的结合,努力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束缚,教学应该是一种长期过程,是一种传统与氛围的建设。当然教学不应脱离现状,近年来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和学生更应该注重各应用型经济学课程,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实力。学校教育要正确处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就业目标的实现,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盲目追求就业率指标。
3.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的创新
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罗万象,涉及经济、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经济学课程的教授不仅要关注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讲解,还应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的深层次问题。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等等,经济学的教学不应是大杂烩式的一锅端,而是循序渐进、有计划的差异化的教学过程,除了基础理论的讲解,更多的应是紧扣经济案例,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现存的或是正在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读,如果教学内容是大杂烩式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感到头疼还容易产生乏味感,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在发达国家教育过程中案例教学已是相当流行,实践也证明采用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来说,有条件的研究采用案例教学十分必要,例如分析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的倒闭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一连串影响,全球经济是如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虚拟经济究竟是如何影响到实体经济及其相互关系,金融危机给日后全球发展带来的影响。采用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可以使学生对现实情况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与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所学知识各自独立地进行思考,完善讲课过程中的不足。不仅如此,学校还应鼓励各种创新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时代,教学内容与方式不仅可以是传统的文字式的,还可以使用各种多媒体,在观念上和技术上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综合使用各种文字、声音、影像手段,从多角度和各层次上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主动参与到与学生的互动中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关注不同学生的需要,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积极采用新方法新手段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正确运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激活学生的潜力与思维情感能力。教学形式可以采用课堂理论教学、问题辩论与讨论会、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报告、课外实践学习、提交学习报告等形式的结合。高校经济学教学须努力提升与区域范围内经济领域的联系与合作,理论的学习应该应用到实践中去,充分学习社会经济行业中的有益实践经验,通过实践的学习,实现实践向理论的提升与飞跃,在实践中获得新的课程学习资源,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环节的锻炼,正确处理专识与通识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寻求学生思维的突破、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4.课程组织设计与教学评估创新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传统学校的课程组织设计封闭而且缺乏灵活性,僵硬的课程组织设计与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和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学校的课程组织是由相关教研室根据教学计划表制定的,课程由教研室负责统一安排指定相关的教师在某一学期开设,教研室规定一个课时数,通常来说规定的课时数都不满足实际情况的需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内学习某一课程,修满一定的学分后结课,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任何的知情权与参与权,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教师都没有参与权的情况,教师与学生同时抱怨教研室的开课安排,同时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出现一个教师给上百学生上课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参与,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不用说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了。因此在学校的开课过程中,需要任课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不仅要保证课时数,还要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灵活多样地安排课程教学计划,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跟踪新的教学理论动态,合理改变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教学评估的唯一指标就是考试成绩,学生的所有能力都由考试成绩来评估,这不仅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对于所有专业的学习都是不利的,本着功利主义的目标学习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创新能力,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教师与学生都变得机械化,在经济学的学习上只注重书本上的知识,与书本无关的就不考虑,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变更变得非常谨慎,使得教学内容老化,抑制了教学的创新。学校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评估体系,探索多种评价方式,教学评价环节应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评价形式上不仅有理论考试还应有实践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理解,评价方式上不仅有教师评价还应考虑学生间的互评,不仅评价对于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能力,还应评价对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这体现在课堂讨论与辩论环节、提交的读书报告或者是小论文的深度与广度、听取的讲座数量。在加强与区域范围内经济领域的联系与合作情况下,有条件的引进社会经济企业的参与,利用相互间的合作关系,多渠道的探索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
5.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打造学校专业品牌实力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学校与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越来越像,企业只有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企业才会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也一样,只有为社会输出有用的人才,对社会发展有利,为社会、企业创造价值,学校才会受欢迎,学生才会选择这个学校。因此,学校应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寻找专业建设突破口,努力提升专业实力,形成良好的竞争力,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形成有效的品牌实力与鲜明的教学特色。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级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步扩大,在未来教育改革中合理有效的考虑引进社会资本,引入专业力量、团队参与办学,虽然在现行体制下还存在许多困难,但可以做一些有益的探索研究。在教育领域,师资力量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育质量和学校实力的提升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此,在学校建设上不仅要在硬件设施上下工夫,还要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从教师角度讲,要提高其自身教学水平,锻炼其信息化教学本领,本身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经济学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致力于教学,这不仅体现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选择有着独到的见解,还体现在开拓学生视野与激发学生潜力和学习兴趣上。从专业建设角度讲,如今的经济学细分程度越来越高,一个学校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内都做到最好,学校要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就必须在细分专业领域内找到突破口,形成自身的竞争力,另外还要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
6.结束语
目前,我国在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总的来说,改革应以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开阔的视野以及主动学习能力为目标,多元化的探索适合学生发展、体现学校专业实力的发展方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水平经济专业人才的需要。
本文作者:易伦工作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 上一篇:民政局党建示范点创建方案
- 下一篇:土地承包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