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规划关系
时间:2022-06-26 09:34:46
导语: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规划关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问题提出
当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语言以及旅游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旅游业在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被视为了一种宏观经济问题的万能良药,或是作为社会变化的引擎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打造良好形象的武器[1]。旅游规划也因此变得更为普遍,编制规划也成为旅游发展广泛采用的手段[2]。然而,旅游规划似乎并不总能奏效。尤其是在中国,旅游规划正在或将要面临较高的流产率和较低的实施效力,特别在内陆地区情况表现得更为糟糕[3]。为了解释规划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近年来对旅游规划与实施的差距(Gapbetweenplanningandimplementation,GPI)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研究者在各类研究中也接触和发现了旅游规划与执行之间的差距现象,如:社区参与研究[4~5],关于土地使用控制的错误计算[6~7],中央计划与地方可能性的差距[8],缺乏可用资金[2],环境变化的不可控因素等等[7]。在中国,最早指出中国GPI问题的是在“2001年中国旅游规划高峰研讨会”和“2001年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旅游规划与实施现状的问题。随后Kunlai[1],惠红[9]等从规划编制者、规划执行者、当前制度和标准等方面解析了可能存在的原因。现实中,旅游规划的实施成功若以旅游产业的成功作为衡量标准,那么“规划实施成功”的意义则不仅仅局限于规划蓝图的建设部分得到实现,而是在于规划下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产业获得了满意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实中,规划实现其预期的效果涉及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在本文看来,社会经济因素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即:在一般情况下,旅游规划实施成功的概率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呈正相关。为了证实此假设,本文另辟蹊径,从世界旅游产业的分布规律研究入手,以国家为单位对象,间接分析旅游规划成功实施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了验证关系假设,需要充足的统计数据与适宜的方法。由于世界各国情况差异较大,世界旅游产业的分布与比较采用计量分析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因此,本文借鉴库兹涅茨、钱纳里等建立的经济截面国际比较分析方法,将2007年数据齐全的国家运用分组统计的方式考察旅游产业指标随着国家富裕程度的特征变化[1]。
(一)国家分组
本文对于研究对象的145个国家进行分组。分组主要按照人均GDP(根据当年购买力平价计算)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并尝试按照平均值法或相对均衡的方式将其分为5组。两种分组方式的结果并未见显著差异,本研究采用后一种方法使各组国家数量相对均衡以利于观察。
(二)计算每组国家相关变量的“特征值”
计算特征值的方法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种:一是“总和法”,即取每组国家某个经济变量数值的总和;二是“中值法”,即每组国家某个经济变量的“中间值”;三是“平均值法”,可以是加权平均或是未加权平均;四是“回归分析法”,用回归方程进行计算。此外,还包括其他的统计方法。本研究将综合采用“总和法”、“平均值法”表征相关变量的特征。其中,“平均值法”采取未加权平均值法,具体方法是:Yij=∑yij/n其中,Yij为第i组国家的第j个经济变量的“特征值”,∑yij为第i组国家第j个经济变量的每个国家的数值的加和,n为第i组国家的个数。
(三)分析旅游产业相关变量
“特征值”的变化与关系本文主要选择世界银行数据库、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的《UNWTOWorldTourismBarometer》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供的可比较的2007年世界各国旅游统计数据,在各截面上综合选择绝对数量、份额数量以及产业效率等指标,具体包括:国际旅行收入额、国际旅行收入份额、国际旅行接待收入密度、国际游客人次、国际游客人次份额、国际游客接待人次密度。本研究运用不同指标在各分组国家中进行特征比较,分析世界旅游产业分布的总特征与趋势。
三、主要发现
以人均GDP2000美元、5000美元、10000美元、30000美元(购买力平价)为分界点,对2007年全世界数据齐全的145个国家进行排列(原始数据表略),各组国家数分别是:23个、25个、30个、41个、26个。分组后,相关指标的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旅游产业分布表现出如下鲜明特征:
(一)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总体上与国家富裕程度高度正相关
现有数据统计表明,国际旅行收入的份额以及国际游客人次份额均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出现增长,呈现高度的相关性。5个分组的国际旅行收入均值依次几乎成倍递增,差距较大,分别为:336.3、1630.76、3929.27、4861.54和24140.42(单位:百万美元)。各组国际旅行收入所占份额差距也较为悬殊:五组中的最低组别不到1%,而最高组别则超过60%。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旅游产业发展的天然差距。同时,5个分组的国际旅游接待人次数量均值也从0.5人次/人依次递增到17.06人次/人,相差30余倍。各组接待国际游客人次的份额依次为:1.32%、4.15%、17.08%、26.33%和51.12%。总体上而言,以人均GDP(PPP)分组后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的相关指标表明,国家越富裕,旅游产业不论从收入还是接待量上获得更大发展规模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二)旅游产业的产出效益水平总体上与国家富裕程度高度正相关
以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为基数计算的人均国际旅行收入水平和接待规模(国际旅行接待收入密度、国际游客接待人次密度)同样呈现出与各国富裕程度高度正相关的特性。5个分组国家的国际旅行收入密度均值依次递增,且差距较大,分别为:20.27、167.21、416.89、918.08和2564.35(单位:美元/人)。5个分组的国际旅游人次密度均值同样随着人均GDP的提升依次表现为:0.04、0.21、0.47、0.82、2.18(单位:人次/人)。旅游产业的人均接待效益水平在这5个分组中表现出与人均GDP水平的正相关性。
四、讨论与策略
世界旅游产业分布显示,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率与国家富裕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11]。换言之,旅游规划在经济发达地区将具备更高的实施成功的概率。这不但能够容易地获得理论解释,而且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谋求以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必须首先面对的现实。
(一)讨论
旅游规划的成功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从理论上并不难解释经济欠发达地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明显低于发达地区的原因。首先,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一般具备既成的发达交通网络,旅游规划开发吸引旅游者的效率大大提升,旅游者的可进入性较强。相反,资源品位度较高,交通不便利的中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短期内吸引大量游客、获得质的飞跃的可能性并不大。其次,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具备既成的良好基础设施及雄厚的地方财政能力,这对促进规划实施成功提供了良好保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保障旅游项目顺利推进的一系列配套设施条件则可能令并不富裕的地方政府捉襟见肘。最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一般具备充足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可以转变为旅游产业理想的商务客源和投资来源。例如,经济发达的广东东莞市由非旅游目的地城市成功转型成为了旅游目的地城市[12],其成功的发展模式便是经济推动力效应的典型代表。从全球旅游产业整体统计的基本趋势可见,旅游产业更倾向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锦上添花”的产物。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旅游产业对拉动经济发展“雪中送炭”的作用则因地制宜,表现各有不同。从这一角度来看,旅游规划的实施成功将受到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约束已经显而易见。
(二)策略
在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无法超越的前提下,总结旅游规划编制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良,是提高旅游规划实施成功率的必要环节。目前,中国旅游规划在制度和形式均存在不断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1.旅游规划制度改革策略:增强旅游产业对上位规划编制的话语权。增强旅游产业对上位规划编制的话语权,就是要从制度上使上位规划在编制中充分反映旅游产业的发展诉求,使多个部门的职能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保持一致。中国旅游产业的地位在不断提升,然而其现实制度中的地位却仍然非常尴尬。因为,在现有制度下旅游规划属于下位规划,它必须依据诸多部门的既定规划成果,并与之“相衔接”,例如: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交通规划等等。然而,城市形象、城市景观、土地供给、项目建设、旅游交通路网等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不但需要融入旅游发展的智慧,更需要相关规划予以配合实施,以确保此类旅游规划得到实施成功。但现实的制度导致旅游产业的实际发展往往并不能完全体现旅游规划的意图。这类因制度局限而引起的现象也导致了处于下位的旅游规划不时地面临着“下属指挥上级”一相情愿的尴尬境地,从而大大降低了在执行层面获得高效率执行的制度保证。
2.旅游规划形式创新策略:编制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综合规划。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逐步进入成熟,旅游已不再是以传统离散的方式发挥着作用,而是通过与社会经济多个产业高度密切地融合发挥着产业联动效应。在本文看来,编制“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综合规划”是一种可供参考的规划形式,且可作为政府各职能部门编制专项规划的上位规划。一般的,区域经济规划是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对未来经济发展和建设的总体布局。旅游产业应当“用好用足”自身已有的产业地位,融入到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配置以及空间布局等发展战略之中。例如在产业布局方面,旅游产业可以在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充分发挥话语权,为产业在土地使用、交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争取到最有利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条件。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