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影响与对策
时间:2022-06-17 03:05:00
导语: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影响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都闻名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还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农业收益递减,农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特别是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加上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利用,农村劳动力就会从农村游离出来转入城市,从事其他高收入的行业。可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我国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它是伴随我国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但是,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亟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非农就业比例不断上升,大量农村人员外出务工。目前的基本现状是,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大量农民流向城市就业,很多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同时,一些县级城市、省会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所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我国农村,有几种类型的剩余劳动力会随着形势的变化向外流出。一是积累型剩余农业劳动力,它是由于是在农村劳动力的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的需求而日渐增多的剩余劳动力。二是效益型剩余农业劳动力,它是指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新技术的应用产生的部分劳动力剩余。三是结构型农业剩余劳动力,它是由于城市化不断进步,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及工矿企业转移产生的。此外,还有季节性剩余劳动力,农村农闲时,大量劳动力外流务工。
2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一是有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村的外出劳动力挣回了大量现金,农民自身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传统的经济社会理论认为,农村劳动力外流,会造成农业的大幅减产,导致农村家庭收入降低,农户整体福利水平下降的现象。但是实际上,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加速推广应用,这就可以替代出更多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村外流人员,通过银行汇款或带回款,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农村劳动力流失的损失,而且能够增加家庭收入和家庭非转移人员的收入,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二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工作和学习以及实践,不但开阔了视野,也掌握了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了新的意识,特别是他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价值观念、法律观念不断增强,相关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反映了现代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反映了农村与城市交流程度的加深。三是加快了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步伐。农村劳动力在外出增收的同时,也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基础。实践证明,一些农村劳动力在外出提高素质后,通过回乡创业,大大繁荣了村镇经济,加快推进了村镇建设步伐,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3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一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和质量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不论年龄结构还是文化程度,都是农村劳动力中的佼佼者,也是骨干,特别是大批年轻而有文化的人都走了出去,他们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农村劳动力的精华。正是这些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思想比较开放的农村知识青年,他们离开土地,走出农村,把握住了新的就业机会,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大量的青壮年和知识青年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从业人员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这些留守人群认知和接受能力非常有限,农村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农业科学适用技术的快速推广,而且还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推进。二是农村子女教育管理跟不上。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夫妻一方甚至夫妻双方均外出的务工人员,其子女教育出现问题,在上学、教育、管理等多方面都跟不上,加上留守在家的老人综合素质一般较低,导致留守子女出现很多社会问题,比如逃学、厌学、打架等社会事件。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得部分农村家庭出现“中空化”,“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严重缺位。对孩子的教育以及成长,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都来努力。但是,父母外出后,留守的子女本应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却落到年迈的祖父母或其他亲属身上,而这些祖辈们大多数受教育的层次比较低,年龄差距一般都在50岁以上,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都难以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重任。特别是当一家有几个“留守子女”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精力还是思想以及其他各方面都难以跟上。三是人口计生工作管理难度大。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性极强,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从那个地区到这个地区,流动性很大。尽管国家对农民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很多,但管理难度仍然很大。部分夫妇外出生育,当地计划生育部门难以掌握情况。四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养老面临困境。有一项调查显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外出,农村里剩下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主要为中老年人,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农民占了主要比重,这些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近年来,虽然政府对统筹城乡就业问题越来越重视,采取了比较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但目前看,在就业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都还为自发行为,政府并没有积极介入,农民主要依靠亲缘、地缘、人缘关系到城市找工作,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有组织转移就业的情况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以低成本实现转移就业,形成无序流动。
4关于外出务工农民进行扶持的对策建议
(1)切实加大农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如果一个农民缺少知识、没有技术、不懂经营,那么就根本谈不上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切实抓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一是要认真全面地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不断地增加对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投资,扩大农村生产规模,为农民就业提供坚实保障。二是要全面统筹、科学规划,努力整合教育资源、人力资源、行政资源、市场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搞好农村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三是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支持下,完善职业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开设农民关心的、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科目,比如种植、养殖、建筑、电子、食品加工等多类课程,培养农村青年的自主创业能力。四是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网络,针对农村劳动力文化低、年龄大、技能低的特点,重点抓好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当代农村劳动力的科学素质。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造就一批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不断提高其就业能力。
(2)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不断强化对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要制定一整套政策,使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安心打工挣钱,帮助其解除后顾之忧,特别是要解决好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建立健全“家与校联手育人”机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帮助家庭监护人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不断地更新教育管理方法,指导监护人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要为“留守子女”建立特别档案,在学习、生活上多多关注他们,及时化解各类矛盾。要动员全社会都来共同关心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成长。乡村要联系动员外出务工家长增进和孩子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加强亲情培养;国家有关行政职能部门,比如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净化社会环境;共青团、妇联、工会等部门,可组织发动志愿者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就近转移的平台和渠道。
(3)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农村老年化现象日趋突出,当前,虽然我国大力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迫切。要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的低保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要尽快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加快新型合作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步伐,让所有农民都能享受到国家的医疗保障政策。
(4)建立完善相应的权益保障政策。首先,要不断地完善规范劳动用工制度。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在规范城市劳动力市场用工制度、维护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积极宣传引导农村劳动力通过正规的渠道和平台就业,引导他们主动要求和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受法律保护的劳动用工合同。推动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确保他们能拿到应该拿到的基本工资。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市场秩序,规范劳动市场,让那些背井离乡的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
- 上一篇:主任在市管企业工作会讲话
- 下一篇:市长在市管国企活动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