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国际经验启示
时间:2022-06-13 09:16:00
导语:高校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国际经验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国是现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美国农业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农业,在世界农业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日本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已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我国农业发展相似,日本农业也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纵观美、日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借鉴国外农业高校为农村经济建设的经验,为我国农业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美国高校服务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经验
1.1美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1.1.1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由于缺乏规划,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破坏。因盲目扩建,造成建后的空置和废弃,利用效率极低;而盲目的资源开发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使一些地区经济快速衰退,这都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1.2农村系统建设和发展不均衡尽管农村建设水平整体得到了提高,但美国农村仍存在高比例的贫困人群,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农村人口达20%以上。
1.1.3土地生产率水平较低尽管美国在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提高土地生产率方面的成绩并不突出。不高的土地生产率水平反映了生物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
1.1.4农业消耗的能源与日俱增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美国农业消耗的能源也与日俱增。除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加工、运输等项目的发展都带来能耗的大幅上升。农业中能源消耗量的增加导致农业生产总量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从能源利用角度看,农业生产效率却相对下降。
1.1.5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污染是美国农村经济建设中面临的另一重要问题。在美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片面施用化肥、化学药剂,致使空气、水等资源遭到污染,进而影响到农业灌溉、渔业等。
1.2农业高校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主要种类与内容
1.2.1开展形式各异的培训和推广工作美国约有140所农业高校具有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功能。在美国,农业推广体系是全国唯一的正规推广体系,美国的农业部和各个州的推广投资也投入到这个体系中[1]。立足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培养适应所在州农业生产领域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全面开展科学研究以解决农民生产实践中面临的诸多困难、通过基层推广种类繁多的高效节能实用技术和研究成果是美国农业高校始终秉承的办学宗旨。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学到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各个农业高校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系统管理下,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因地制宜地开办形式各异的短期培训,通过函授、宣讲等形式发放简单实用的农村科技读物,间接地扩大了教学和传播范围,使务农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最有效的农耕方法。在农业推广方面,美国农业推广站的工作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推广农业技术和服务农业经济;另一方面,推广站还提供医疗、法律、家庭经济方面的咨询服务,组织青年开展4H活动(Hand,Head,Heart,Health)[2]。农业高校的推广工作包括青年发展、社会资源、环境与自然资源、财务与企业管理、园艺、教育、食物营养与健康等领域。推广工作与16个学院及校园建立了联系,推广工作设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每个教职员工都可能兼职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每个工作岗位都分别对教学、科研、推广、国际活动、服务、管理等工作的时间作出具体且明确的要求,在年度考核和职位晋升中体现这些要求。美国的农业推广工作内容较广泛,包括田间推广、技术推广会议、对访问学者的指导、发表推广论文和参观介绍等,而高等农业高校的服务工作则包括对企业、事业、政府机构、个人的技术指导、项目执行、展览等工作。
1.2.2重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美国现设有大量的以农为主的科研中心,汇集了非农院系的教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美国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达70%~80%,这是美国自依法确立并逐步完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成果推广三结合的体制建设的结果。美国农业推广法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美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科研、推广,并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全国3510个县都与农业高校的相关部门建立了固定联系。农业高校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信息咨询服务,把最新的农业情报和科研成果直接交付给全州农民投入使用,同时还肩负着为农村发展培训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历史使命。在美国,推广经费通常约为农业院校总经费的1/10,试验站、推广中心和推广站的工作岗位大多由农业高校的教师兼任,另一部分则由农业高校外聘的非农业高校的专业或资深人员担任,这部分人员的工资将分别由农业高校支付和地方政府支付。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科技推广人员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不断更新和改进,又可以保证推广人员熟悉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掌握推广工作的规律和所需的技巧。最为关键的是,这种做法保证了农业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农村生产水平紧密结合。
1.2.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美国农业高校的教育形式多样,课程设置灵活,有多层次的高等农业教育,面向全社会的农业推广教育和长期、短期培训。虽然美国农业院校为普通农民接受高等农业教育创造了便利条件和途径,但绝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机会直接接受正规的高等农业教育,严重制约了美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普及。在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农业部和各地学院合作,在各州的农业院校设立农业推广站或推广中心,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农村基层的农业技术指导和推进工作。这一模式使得美国把农业科学研究有效地同高等农业教育与当地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为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产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2日本高校服务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经验
2.1日本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阶段与特征
二战后,日本农村经济得以飞速发展,这主要归因于日本实施了将工业生产引入农村的经济发展战略,带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及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从而实现了农村城乡一体化、农村非农化与小城镇发展。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在地方生产产值中的比例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大都市,使GDP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3]。目前,日本农业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狭小分散的经营方式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现代农业装备的运用,限制了规模经营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大幅度提高。另外,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缺乏市场优势,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日本农业进一步发展,在加大力度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日本也调整了农业结构,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挥本国及其各地区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尽管日本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后续乏人、人口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以及农村人员收入不断减少等问题。
2.2农业高校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主要种类与内容
2.2.1重新设置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根据农业发展方向和高等农业教育的长远目标,日本农业高校摒弃了过去单纯重视稻、麦的观念,大幅提高畜产和园艺等方面的教育比重,更重视培养各级研究指导和传播新农业技术的管理人员,并培养与农业密切相关的第二、三产业的各类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还培养开发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农业生产环节以及其他与农业生产资料有关的新技术科研人员。这使得日本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数稳步提高,进而增加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使日本农业发展不断走向农业工业化,不但体现在用先进的技术来武装农林牧渔业,而且体现在迅速发展农林牧渔业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方面,一些为相关产业培养人才而开设的课程,为农业的工业化培训专业科技人力资源,进而推进了农林牧渔业同工业的协调配合与共同发展。
2.2.2采用形式多样、层次各异的方式培养农业专业人才首先,大力推进处于顶端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约60年前,国立大学研究生院就已设置了农学研究科,还开设了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1964—1972年,陆续在28所国立大学先后设置了研究生院农学研究科。其次,大力发展大学农学部。据官方数据统计,当时大学农学部已达54所,其中国立39所,公办3所,民营12所,在校生已占当年大学生总数的近4%[4]。农学部学制为4年,重点培养政府相关部分官员和农业科研人员。再次,在大学开设农学专修科和特修科。这2个科的培养对象分别是大学毕业生以及具有同等学历者和高中毕业生,其任务分别是在精深程度基础上教授特别内容,进行研究指导和“在简易技能上实施特别技能教育”。第四,在大学农学部举办短期进修班。主要是为了对农业改良普通员进行再教育,提高其在农业生产中技术普及和指导能力。最后,招收旁听生、委托研修生。依据大学学规规定,不限制社会人员根据自己的需要、专业背景及学历程度,作为旁听生在大学学习特定的科目。
2.2.3重视农业领域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换日本高等农业院校十分重视农学领域的科研,在日本各个大学和企业中设置的农业科研机构已达223个。一些大学为开展优势突出的专业研究,在农学部分设了单科或多科研究部门的研究设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自50年前,各大学农学部已通过2~3年计划,运用自身的科研成果,对农场设施进行整合和改进,使这些农场具备优势互补、特长各异的特点。
3国外高校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共同特征
3.1根据社会需要办学
针对学生的需要与所在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来安排教学计划与科研活动。同时依据所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客观实际,结合学校专业特长,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通过科技示范推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2办学特色因地制宜
农业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办学传统与专业特色因地域分布不同而具有迥异的地域性。各国农业高校全面开展农业生产应用性较强的科学研究,迅速、有效地解决所在地区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应用技术问题,为各区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水平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与规划。
3.3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围绕学生求学与就业的发展条件,培养学生为农服务的思想意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提高农民科学知识素养和文化修养。
3.4开放办学,坚持服务
农业院校能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人力资源丰富、研究设施先进等优势开展有目的性、针对性的科学研究,为所在地区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主动地为所在地区农村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有效地把教育、科研、推广三者结合在一起,克服了地方农业、科技和教育等部门各自发展、资源浪费的弊端,使农业高科技成果能及时得到传播和普及。
4经验借鉴与启示
4.1强化推进以农业高校为主导和核心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是以农业部的技术推广为核心和动力的部门系统。该体系由政府农业部门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各级推广局和推广中心(站)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是一种以点带面的运行模式。在实际工作中,这种体系往往过于突出农业部的作用,易忽视和弱化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我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者形成各自为政、资源相对分散、利用效率低下的结果。其负面影响:一方面使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农业领域专业人才和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与农村生产实际和农业生产需求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使得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地转化和传播,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升级。因此,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优化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整合各类资源,如农业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等部门,,构建以农业高校为主导的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设置科学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2通过自身优势的发挥,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和稳步发展
提供多样的优质服务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必须转变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应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举办各种收费低廉甚至免费的技术培训班,开设各种实用课程,拓宽农民视野,使他们不断更新现有文化知识,尽快掌握现代的先进实用技术,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修养。同时农业高校还应充分利用高素质人才云集、学科设置齐备、科研设备设施先进的优势,对影响所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进行充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对策为政府部门和涉农企业在决策时提供参考借鉴。农业高校还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中心对当地社会的文化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开放学校图书馆等资源,通过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提高其文化素养。
4.3建立健全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立法体系
美国从1862年颁布的《莫里尔法案》到现在,美国国会共通过至少9部与高等农业教育密切有关的法案,由此验证了美国通过立法手段从宏观到微观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有效调控。日本则是通过《日本大学设立基准》对大学进行管理。目前,我国有关高等农业教育的立法较少,且不成系统,现行的大多属于政策推动的范畴,法律效力较弱,执法力度也很弱。为加快推进高等农业教育为农村建设持续贡献力量,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立法体系,通过法律为农业科教经费投入提供保障,加强农业科教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提升,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农业技术流通市场,并使其尽早走上正规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轨道,充分挖掘我国农业高校在科教兴农中的优势和潜力。
- 上一篇:高校文学有效性教学方法
- 下一篇:工商局诚信建设情况报告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