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

时间:2022-04-15 03:13:00

导语: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是由一系列范畴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是人们对问题研究进入理论阶段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发展与成熟的程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整表述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其基本特性及功能,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的科学涵义

要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首先我们必须搞清范畴的涵义。所谓范畴,就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是反映客观事物诸种矛盾关系的基本概念。范畴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思维开始从原始状态进入逻辑思维阶段。列宁曾把客观世界比作复杂的自然现象之网,把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范畴比作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他说:“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1]78人们认识世界要经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范畴在这一过程中也随之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和完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认识和实践中普遍的、必然联系的思维形式,是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概括,也是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简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及其特性与关系的基本概念,是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手段和工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主要包括,论述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揭示和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经济理论范畴构成的,例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收入分配制度、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科学发展、小康社会、以人为本等,这些范畴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单位和骨架。

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的基本特性

1.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就其形式看,具有主观性,即它们都是人们头脑中的精神性的东西;而就其内容而言,则具有客观性。即它们既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思辨的产物和推理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结果。例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等范畴都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继续不断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都是人们对客观实践的经验进行提炼和加工形成的,体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割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1]178

2.确定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反映和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普遍的、本质的内在联系的思维形式,具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但是,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受社会主义实践深度和广度的相对性和有限性的制约,作为主观反映的思维方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也具有相对性和暂时性。这就决定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相对的,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新范畴会不断取代旧范畴。例如,计划经济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由于历史的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范畴,突破了原有的范畴,即提出了适应时代和国情发展的新范畴。此外,还有从温饱社会到小康社会,再到和谐社会这类范畴;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再到“三个代表”,最后到以人为本范畴,都体现出范畴的确定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言:“范畴也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性的和暂时的产物。”

3.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从感性的具体到科学的抽象,对整个过程运动的性质、属性、特征概括出最简单的规定和压缩性的基本概念。如果没有对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进行科学的抽象,就不可能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认识上升到本质思维的高度。例如,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最后抽象;和平与发展是对当代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是对当代世界时代主题的归纳和总结,是对当今国际形势和世界潮流发展的科学抽象;制度与体制是对社会制度和社会运行机制的抽象;计划与市场是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抽象;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坚持的原则与对外关系所奉行的方针、政策的抽象;等等。这些范畴的提出不是随意的抽象概括,而是建立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实践的基础之上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自然。”

4.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必须要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系统出发,探究其范畴之间的联系、运动及其规律。无论是提出、阐述还是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问题,都应着眼于其系统的整体性;对于该系统整体中的各要素、层次等也应置于系统整体中考察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既然是系统的,其间必然具有层次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系统的层次是按照其逻辑结构的组织程度、推演次序和运行规律区分的。这些层次包括彼此关联、排列有序的核心范畴、基本范畴、一般范畴、具体范畴。例如,社会主义本质作为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处于中心地位,由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如先富与共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等,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逻辑特征,是整体性和层次性的辩证统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的功能

1.范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和结构框架的基本单位。范畴是理论体系大厦赖以建立的“砖石”或“原料”,没有范畴也就不可能有理论体系。范畴的水平如何,直接制约理论体系的水平,可以说范畴是科学理论体系发展程度的显示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作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必然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基本范畴内容的精确、丰富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就必须加强对其范畴的研究。从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来看,往往是先奠定一些基本范畴,然后再对这些基本范畴进行推演、拓展,逐步产生理论的分支体系与范畴体系。例如,当我们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时,就要重点阐述该理论体系的基石,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这四大基石与整个理论体系的联系绝对脱离不了“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本质”两个范畴,正是这两个范畴支撑着整个理论体系的总体框架、结构及其内部联系;当我们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时,必然要涉及“和平与发展”范畴;当我们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石时,我们必然要提及“社会主义本质”,这一范畴离不开“制度与体制”范畴,因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与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是密切相关的。显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基石既与“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范畴相联系,也与“制度和体制”范畴相联系。可见,每组范畴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它们与每一基石之间的关系。这些范畴及其所构成的范畴体系,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网络和构架,是整个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也看到,离开范畴和范畴体系,理论体系是不存在的。不仅如此,随着范畴和范畴体系的丰富,理论体系也随之不断完善。范畴和范畴体系是构建理论重要的前提和基本要素,有了范畴和范畴体系,才能构成真正科学的理论体系,使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并有其丰富的内容。显然,在理论形态上有若干个范畴与理论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及其严密的逻辑结构。而这样严密的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只有从作为逻辑起点的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核心范畴出发,才能一步一步地推演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才能最终构建起来。可见,逻辑起点是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石,没有它就没有科学体系的内容。人们完全可以透过这个“窗口”,了解或提出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内容安排以及范畴构架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弄清楚了,实质上也就是把它的科学形态的基本“骨架”搭起来了,而通过这个“骨架”又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本质特征及其内容范围。

2.范畴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科学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既要考察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又要考察其理论来源和基本原理,还要研究主要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关系的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关系结构和普遍联系。实践一再证明,这些基本关系处理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成效。这些范畴作为基本规律“认识之网”的“纽结”,以静态的方式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丰富内蕴。可以说,任何理论体系都离不开范畴这个纽结和中介,整个理论体系就是以基本范畴为关节点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体现着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因此,在理论研究和应用中,我们不仅应该注重对社会主义发展总体规律和基本范畴的宏观把握,而且必须十分注重这些规律和范畴在具体操作层面的运用,因为它们所对应的问题,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最现实问题,所要阐明的是一些基本原理未曾涉及和展开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有若干重要范畴,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其内涵,注重在实践中正确把握和运用。例如,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计划与市场、发展与稳定、速度与效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科学发展、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改革开放、党的领导,等等。无疑,最基本的范畴当属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始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为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呢,即必须是科学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志性范畴,也是今后继续着力解决的课题。再如,其核心范畴社会主义本质,它所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主线,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特质和内在要素的稳定联系。它是自马克思以来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在最高层面上最系统、最简洁的概括,廓清了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东西,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和宗旨。

3.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和创新的标志。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上加以考察。”

任何一个范畴都是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认识而不断发展,都是凝结着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的认识成果。这些成果总是以概念的形式凝结起来,表现为原有范畴的新的认识所否定而形成新的范畴,或者得到修正而更加准确。因此,任何一个范畴不是凝固的,僵化的,而是发展的,变化的。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新的范畴会不断产生,原有的范畴也会获得新的内容。例如,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教兴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等范畴;以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的基础上,提出的“三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小康社会、创新型国家等新范畴;十六大以来为新一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等新范畴。这些新范畴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又是一个不断继承、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正是在这些新范畴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这些理论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有经济理论体系,而且也进一步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必然会不断涌现出新的范畴,也会由于个别范畴的意义和地位的改变更新原有的范畴,范畴体系的逻辑顺序也会发生变化和调整。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范畴将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而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产生出新的理论形态和新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