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银行信用卡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5-12 04:17:00

导语:诠释银行信用卡经济学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诠释银行信用卡经济学分析

【摘要】从现在校园内,非常流行的借记透支信用卡现象,谈到整个信用市场现状,联系到博弈论、完全竞争市场、隐形成本等等,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市场的风险代价和相关行为的长期远期利益,并且和讨论信用卡对于整个市场和金融行业以及大众生活的外部性影响。

【关键词】博弈论完全竞争市场隐形成本风险控制

截止到2006年,中国信用卡发卡总量已经超过5600万张,虽然13亿人的人均持卡量才0.04张。不过中国信用卡的增长速度却非常惊人:以标准贷记卡为例,2004年增长83%,2005与2006年都达到了100%。——IT经理世界

进大学以来,对银行的认识最直接的就是,学费要从那里过户,生活费要从ATM机提取,天天都有银行员工到学校来办理唯一的业务——学生用的透支卡。进大学一年时间,我都把透支卡推销内容背下来了:“最高透支3000元,45天内还不用支付利息,刷卡三次可以免除年费,可以用卡进行按揭购买东西、可以进行网上业务办理,办理本卡可以获赠相关礼品。”

因为,本身在学校相关组织工作的原因,我对于这种透支信用卡,有很大的信息掌握,不仅仅是从表面信息而言,同时我又是学商科的,所以对这些金融产品一直有敏锐的观察、留心。

从大一上学期开始,在校内办透支信用卡业务的银行,从招商银行开始到现在的中信银行,透支数额、时间……内容基本一致,并且办理信用卡业务的工作人员,不一定是银行正式人员,他们的身份更近似于校园。对于办理这种信用卡业务,都有相关提成。以中信银行为例,一张卡的办理,直接银行内部提成是20元,到信用卡校园负责人手里是10元一张,最后到真正的校园人手中就是5元左右。因而,大体上所有的银行信用卡,操作流程基本类似于中信银行的模式。

据相关资料以及内部人士报道,一般银行信用卡中心的营销人员,基本任务在60张到100张之间,对于办理卡业务的服务,银行甚至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办理。不仅仅在学校可以看见办理信用卡临时摊位,而且你可以在超市、地铁站、百货商场、热闹的著名街区,都可以见到非常醒目的办卡地点,同时会发现那里都摆放了诱人的小礼物,甚至是更高级的礼物,例如兴业银行发行的双币卡信用卡,一旦申请成功,并在30天内消费99元,免除年费外,银行还要免费赠与持卡人200多元的小家电。而浦发的一种金卡业务,更是免费提供一套高达1000元的飞利浦高档音箱,而要求仅仅是申请成功后,在一个月内刷卡消费三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银行业对于信用卡的疯狂行为——“烧钱而不赚钱”。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大陆境内已经有27家银行和机构投入到发卡业务中,由此我们可以联系上面的各种例子发现,以相关数据分析,现在一张信用卡的办理直接成本已经达到120元,也就是意味着,办理一张信用卡,银行是处于亏损情况。与此一致,我们还可以从金融风险体系发现,信用卡办理要求已经从原来申请人要提供全面的收入证明、单位证明,到近几年的身份证办理,甚至到现在的摊位式办理,由此信用卡办理不得不以牺牲“风险控制”降低办理程序复杂性,从而达到市场的占有率。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办理,表面包含的成本就是120元的显现成本以及人力物力、资金的不可重复投资的隐性成本,到“风险控制”承担的坏账、呆账的机会成本。从而就现有情况来看,银行对于信用卡投入的亿万投入明显就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不符合市场行为。

不过,从中国境内整个银行业态来看,在其他金融产品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以及中国政府承诺WTO的2006年底到2007末,国内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压力下,中国企业就必须开始自己的蓝海战略,意图在国外资本进入前,抢占银行业,从现在到未来,已经越来越重要的信用卡市场。

就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和国民人数及其个人收入来看,信用卡市场可以说就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已经发行的5600万行用卡,面对13亿数字的市场,无疑就是一个接收者无限的市场,再看信用卡基本职能和特色,以及各大银行自由进退市场,都说明了现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完全竞争市场。

对于信用卡对于银行业的重要,我再补充说明一点:对于国外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一般占本行零售业务总收入的比例,一般都处于20%——40%之间,而利润方面相当高效,以花旗银行为例,已经占有纯利润的33%,而美国运通的“运通卡”甚至高达了70%。

因此,面对国外银行经验,中国银行也想赚信用卡的钱,同时学习国外银行对于信用卡功能、增值服务的提升,由以往的储蓄发展到现在的透支、借记等等。

目前数据显示,通过对于未来五年的预测。最近这十年将是中国信用卡市场的黄金市场,出现了完全竞争市场。但是信用卡市场随着发展会从萌芽到成长,由幼嫩到成熟、由真空到饱和,通过残酷竞争到了最后,完全会像国外一样出现几家超大银行集团构建的寡头市场,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由他们控制,市场方向由他们控制。

到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国外银行信用卡的两种基本的盈利模式。

MBNA(美国美信银行)模式:信用卡的传统,以利差收益为主,也就是信用卡贷款功能来赚钱,而这点也是中国银行最为看中的一点,中方有关人士表明银行最后是否盈利,仍然取决于贷款利息收入。MBNA的营销目标就是:如何让持卡人增加信用卡的透支额度,不断透支,然后通过循环利息获取利益。

美国运通模式:从消费者消费的上游商家中收取回佣。简单而言,就是通过信用卡,让消费者和银行合作的相关商家,达到固定的促销方案,建立长期的购买联系,消费者在固定的合作商家那里消费,银行按规定从商家那里获得消费返点。

综上而言两种模式,已经成为银行业的主流,中国银行也开始了改进和模仿。同时,我们还是不能忘记当初信用卡的盈利模式——年费。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信用卡发展初期,利息收入25%、回佣30%、年费及其他收入(手续费)占45%。现在市场一般模式,利息收入为70%,商业回佣和其他收入为15%.

因此,中国银行盈利模式也离不开上面三点,不过,就过去金融市场规律以及相关政策问题,国外的盈利模式在中国很有可能水土不服,中国境内银行需要自己寻找合适的三点结合的盈利模式。

谈到,中国27家银行和机构,就需要谈到博弈论。因为,市场大小决定了最后肯定有人会推出市场,这就意味在信用卡市场参与的各方势力,需要对同一个决策进行博弈。为什么,所有银行在学校实习几乎同样的推广模式,无论服务素质和金额限度都几乎一致,这里面就是一个博弈的结果,一个市场选择的结果。

不仅仅是在学校中,在社会其他各方面也可以用数据发现,商家和发行商在回佣上的“抬杠”,就是一种强有力的长久博弈,因为发行商的增多,从2005年起,酒店和餐饮业务回佣率从3%下降到了2.2%,零售业择从0.8%下降到了0.5%。麦肯锡最近调查表明:中国目前商户回佣率与欧美相比较低了整整30%——50%。这就是,上面提到的欧美资本银行模式到中国,出现的水土不服,这来自于国内金融市场的混战和混乱,造成了这种情况。

接着上面,我们再谈利差收入这一点,在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一种真空的现象。中国从古到今的消费理念决定了,中国在很长时间无法接受超出自己能力的提前消费,中国百姓对于这样缺乏信任感,有一种恐惧和茫然的情绪。还要考虑到的是,中国百姓的偿还能力以及没有一个正确的国家性质的信用制度,这样就导致了信用卡会出项不活跃交易、信用卡出现呆账、死账。

为什么?银行要在高校推广透支卡业务,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学生消费额度高

二.高校学生信用度较社会高

三.高校学生信用机制建立在法规下,又很想强的帐务追回保证

四.高校学生背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高校学生使消费市场未来的接收者和判断者

因此,就目前来看银行对于高校的关注,就不难看出。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信用卡的烧钱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信用卡进入社会、对于未来的影响已经相当明显,在这个社会刷卡消费已经悄然兴起。

所以上面我们提出的银行信用卡成本,在显性、隐形成本下,我们可以对于机会成本加入一项,那就是银行对于未来的机会成本。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现在的烧钱行为,就是一种沉没成本,因为一旦信用卡发行出去,对于以后的经济投资中,这一项就是明显的沉没成本。

最后,借用别人的话,来结束这次信用卡的经济学分析:将客户邀约进来仅仅是第一步。最终决定胜负的,是银行的服务、产品涉及和利润增值能力。

参考数据:

《豪赌行用卡》专题IT经理世界2007-5-20第10期总第220期

参考文献:

《经济学原理》格列高里..N..曼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