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制品价格上涨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5-12 11:54:00

导语:肉制品价格上涨的经济学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肉制品价格上涨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猪肉涨价,不是一个简单涨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次大规模的涨价?它将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以及政府又采取什么措施来缓解涨价压力?本文拟用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机会成本;弹性需求价格;消费者剩余;市场失灵

背景:从五月初开始,猪肉价格一路攀升,达到了十年以来价格的最高点,这也是全国各地的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5月末,猪肉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猪肉大涨价啦!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就是去年上半年受疫病和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一些养殖户为减轻损失,缩减养殖规模,而6月份后,虽然猪肉价格逐步回升,但养殖户的补栏进度比较缓慢,导致目前生猪存栏水平较低,市场供应少。原因之二是2006年以来,玉米等主要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增加。目前,商务部已经采取措施加强各地的市场监测,引导养殖户适当补栏,增加市场供给,引导货源流向,调剂区域间的余缺。

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涨价的原因,应该主要从供给(supply)和需求(demand)两方面来分析:

从影响供给(supply)的因素:价格,投入产品的价格,技术,期望,生产厂商数量来看:

1)从价格(price)方面来看是如何影响供给的——去年上半年受疫病和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一些养殖户为减轻损失,缩减养殖规模。去年生猪收购价格低,养猪户纷纷屠宰母猪,生猪存栏大幅下降,直接造成可繁育母猪数量大幅减少,导致目前猪出栏量减少,市场上仔猪供不应求。这一系列价格因素导致了生产规模的减少,养殖户的减少,猪肉的供给的减少是必然的。

2)从生产投入的成本(cost)来看是如何影响供给的--去年四季以来,玉米等饲料原料涨价,使猪饲料从去年的1.38元/公斤涨至今年的1.58元/公斤,仅此一项使一头猪的成本上涨近200元;饲料价格的上涨致使饲养成本的提高。再是屠宰费和运费上涨间接影响生猪的生产成本。目前的屠宰费为32元/头比去年同期上涨10%。由于受成品油价和交通部门限载的影响,造成生猪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每公斤上涨0.05元。饲养人员工资上调拉动了生猪成本的上扬。生产成本的大大提高导致了养殖户生产积极递减,大量的缩减规模。从而导致了供给的减少。

3)从生产的厂商的数量来看是如何影响供给的——据统计,去年四季度冀、鲁、豫、苏、浙、皖、川、渝、湘等9个主产区的生猪总存栏,除河北、重庆略有增长、河南基本持平外,其余6个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1月份生猪总存栏1.79亿头,比上年同期下降2.1%。与上海市毗邻的苏、浙、皖3省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11.6%、1.9%和6.7%,导致养猪量明显减少。厂商数量的减少,养殖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供给。

4)从期望(expectation)来看是如何影响价格---内地市场从生猪收购到屠宰,再到市场销售,中间环节多,费用高,使得养猪户的利润空间薄。不少养猪户的理性选择就是退出这一行业,所以养猪人减少。正是由于养猪人对养猪的期望值不高,积极性不高,也影响到了供给。

5)从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来看是如何影响供给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岗位的增多,以及在外务工待遇和工资的提高,大部分身份为农民的养猪户会选择进城务业而放弃养猪。养猪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了,会计利润减少。造成养猪户减少了,因此直接影响到了供给。

6)影响供给的另一个因素是政府加强了对猪的监控力度。最近几年,政府采取许多手段严格控制垃圾猪的生产与销售,基本上杜绝了垃圾猪流通。尽管垃圾猪不在正规的生猪存栏统计中,但由于垃圾猪也是猪肉供给的一个来源,并且在某些地区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所以垃圾猪的有效控制也减少了一部分供给(这一项措施是有利于消费者的,并不能因为垃圾猪减少供给而提倡垃圾猪的生产。

上图反映的是由于生产商投入的成本不断的提高以及厂商数量的减少等因素,导致供给的减少。供给由原来的(supply1)减少到了(supply2)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新的均衡点也发生变化。

从影响需求(demand)的因素:收入,品味,和相关产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期望值来看。

1)中国的农村人口之多,消费的者之多,农村市场广大,而当前正值农忙季节,农村市场对猪肉需求量增大。这必将导致全国范围内猪肉价格的上涨。特别是端午节即将来临我国的传统习俗肉食来庆祝节日,以及肉粽等新产品的出现,市场猪肉需求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猪肉价格仍有上升的可能并不会影响对猪肉的需求。

2)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需求的增加。考虑到去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大幅度提高工资,企业利润大增促使雇主和职工收入的增快,以及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达到近几年新高,收入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中国肉食是衡量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因而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资本增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的需求的增加。

3)人们的偏好和品味也影响到需求。猪肉一直是中国大部分地区食用的主要肉食,也是人们认为营养的主要来源。并且猪肉在煮食方面比较容易搭配。虽然猪肉一直在涨价,但市民对猪肉喜爱有加。需求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4)相关产品价格。由于其他的肉食产品如猪肉,羊肉,鸡肉等价格相对比较高。虽然猪肉价格上涨,但也没能影响其需求。需求仍在增加。

5)消费者的期望值(expectation)也影响到需求。因为今年春天中国某些区域发生了禽流感,禽流感尽管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鸡肉的供给,但更大的影响是对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消费者由于心理恐慌而减少对鸡肉的消费,而鸡肉与猪肉又属于替代性比较强的产品,所以消费者对鸡肉销量的减少必然导致猪肉销量的提升。

此图可见,由于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猪肉的偏好,导致对猪肉的需求增加,使得需求曲线由(demand1)移动到了(demand2),价格上涨,需求数量也增加,均衡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弹性(elasticity)的角度来分析猪肉涨价。(为什么涨价却不影响其需求)

价格需求弹性小,涨价利于厂家。而价格弹性大则要降价,厂商才更有利。由于猪肉是部分可替代品,而非完全替代品,其价格需求弹性小,商家涨价,不会影响他们的收益,反而会增加他们的收益。由于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矛盾的尖锐和厂商利润的驱动必然会导致涨价,为他们带来利润。

从消费者剩余(consumersurplus)角度来分析涨价的社会效益。

由于猪肉的涨价,打乱了原有的平衡,价格上涨,而消费者意愿价格却没有变化。这样消费这剩余就大大减少了。虽然生产者(经销商)剩余多了。消费者剩余却大大减少,社会效益没有最大化。社会福利没有最大化。从这方面来说猪肉涨价没有起大应有的社会效应。反而社会福利减少,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从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涨价?涨价后该怎么办?

市场在调节稀缺资源上有其弱点和缺陷。也会出现失灵的情况。特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这次的猪肉涨价也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这样的一种弊端。国家通过会进行宏观调空,增加供给,缓解供给和需求矛盾,同时应该为养猪户增加福利。进而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从而使猪肉价格恢复正常。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理论叫蝴蝶效应,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简单的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小小的蝴蝶翅膀有可能造成这么大影响,猪肉涨价可能会对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简直不敢想象。猪肉涨价对汽车行业也影响。对于这些工薪阶层的普通家庭,猪肉涨价会意味着什么呢?积攒几年下来有了买车的打算,突然间生活成本大幅增加了。猪肉这样的生活基本物资就像水电煤气一样,它的涨价必然导致其他商品的间接上涨—除了工资和废品回收价格。在有车的梦想与现实的营养健康之间,这些家庭必须要重新权衡了:这一阶层的人通常是4-2-1家庭结构,上有老下有小,没准还有房子在还贷,有多少人会延迟买车计划呢?应该不是少数吧。猪肉涨价更多对老百姓的影响又是如何呢?,民生有多艰有谁闻?老百姓也许听不懂过于枯燥的经济术语,也难以去把握通货膨胀的前因后果。但是。老百姓却是天生的“经济人“,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比如肉价飙升都会让百姓心惊肉跳,如芒刺在背。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增加了,生存势必愈加艰辛。难怪有人真切悲叹“啥都涨,就不见工资涨”。同时必然有不少人也会成为新的富豪。如同煤炭涨价后造就了一批巨富一样,猪行业即将崛起一批拥有强大消费能力的商业精英。

猪肉涨价也可能会使很多人转变成对其他产品的消费,比如海产品其一样能带来丰富的营养的食品。不少市民表示,已经开始考虑少吃猪肉,买别的肉、海产品或者菜吃了。只要我们用心在农贸市场看,海产品的买卖开始变得火爆。这次猪肉涨价决不是简单的涨价问题。其增加了人们生活成本,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引起了一条消费链的变化,带动了相关食品的涨价。这不能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的结果,其实是市场的弊端,但随着养猪盈利能力的提升必然吸引更多养殖户加大仔猪的饲养,供给增加必然带来猪肉价格的回归,这是市场规律的作用,也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调控,预计在随后4-5个月内我们将看见这一市场规律,供给和需求的规律演变也将持续表演下去。

参考:

[1]英文/(美)曼昆(Mankiw,N.G)<<经济学原理>>,出版地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7

[2]高鸿燕,<<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毛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济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