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日本经济的景气及原因和问题

时间:2022-05-10 05:11:00

导语:小议日本经济的景气及原因和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日本经济的景气及原因和问题

内容提要:2002年以来,日本经济出现了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企业经营和雇用形势明显好转,长期困扰日本经济的不良债权也基本消除了。这次景气是在出口带动和内需、民需扩大的情况下出现的,科技投入和科技进步以及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经营调整等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过,这次景气发展很不平衡,国民还没有得到景气的多大好处,通货紧缩的现象也尚未彻底消除。

关键词:日本,景气,原因问题

一、景气概况

(一)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

2002年2月,日本经济结束了IT泡沫崩溃萧条,迎来了景气复苏的局面。到2008年2月,这次景气已持续73个月,超过伊奘诺景气的57个月,成了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根据日本内阁府2008年2月发表的《月份经济报告》,日本政府对当前景气状况的基本判断是景气复苏正在趋缓,其中,企业收益在原地踏步,设备投资增加缓慢,雇用形势依然严峻,改善前景尚不明朗,个人消费仍然没有起色,家庭住宅建设虽然出现了增加的苗头,却依然是在低水平上徘徊,出口缓慢增加,工矿业生产增幅趋于下降。关于景气的前景,日本政府认为以设备投资和出口的增加为基础,可望继续保持缓慢复苏的局面。不过,因住宅次级债问题的影响,美国经济减速和金融资本市场动荡以及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波动,都有可能造成景气滑坡的风险。

与伊奘诺景气期间实际GDP年均增长11.5%相比,这次景气期间年均增长不足2%,其中增长最快的2004年也只增长2.7%,大大低于1960年的13.3%和1969年的12.0%。所以,在NHK的电视采访中,就被国民讥讽为“牛步景气”。这次景气的实际增长率虽然不算高,但与21世纪90年代年均1%的增长率相比,则明显提高了。由此,日本经济终于摆脱了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的长期停滞。根据日本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预测,到2010年前日本经济增长率将继续保持在2%左右的水平,2010-2020年间也难以有新的提高。这意味着以新世纪初的景气为标志,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了缓慢增长的发展阶段。

(二)企业经营明显好转

从2002年起,日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就开始好转,企业销售额和经营利润都由以往连年减少转为了连年增加的局面。2001-2006年,全部企业的销售额由1338.21兆日元增加到1566.43兆日元,其中制造业企业由382.86兆日元增加到450.34兆日元,分别增加17.1%和17.6%;经常利润由31.01亿日元增加到54.38亿日元,其中制造业企业由12.12亿日元增加到23.81亿日元,分别增加75.4%和96.1%。由于经常利润大幅度增长,企业销售额经常利润率也迅速提高了。2005和2006年,全部企业的销售额经常利润率分别达到3.9%和4.0%,不仅超过了1989年的3.7%,而且超过了1960和1973年历史最高的3.8%。2007年,企业的销售额和经常利润分别比上年增加3.4%和1.1%,销售额经常利润率为4.17%。

伴随景气持续扩大,企业破产和破产负债总额都明显减少了。2002-2006年,企业破产案件由19087件减少为13245件,减少30.6%;破产负债总额由137840亿日元减少为55005亿日元,减少60.1%,与2000年度历史最高的238850亿日元相比,只相当于其23.0%。2007年,企业破产案件为14091件,破产负债总额为57279亿日元,与上年相比虽然分别增加了6.3%和4.1%,仍然是1991年以来第二个最少的年份。

(三)“三过剩”基本消除

1.雇用过剩消除

自泡沫经济崩溃开始特别是1998年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后,日本企业就开始大规模地裁减雇用人数。与此同时,伴随高龄者逐渐退休,到2004年日本企业基本上消除了雇用过剩的状态。

2.设备过剩消除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期间,日本企业曾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致使泡沫经济崩溃后出现了严重的设备过剩状态。结果,整个90年代在企业销售额减少的情况下,设备折旧就严重压迫了企业经营,设备投资大为减少了。2002年,日本企业的设备投资下降到谷底,全产业为29.96兆日元,其中制造业为20.61兆日元,与1991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2.0%和55.4%。由于日本企业连续十多年控制投资规模,基本上解决了设备过剩的问题,经过2003年后连续地增加设备投资,又基本上淘汰了陈旧过时的设备,普遍实现了设备更新。

3.债务过剩消除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企业负债累累,不得不用经营利润或变卖资产来偿还债务,很多企业既难以得到新的贷款,也不敢轻易地举借新债。2002年以来,伴随经营利润迅速增加,企业债务过多的局面迅速改变,到2005年3月末,在主要城市银行不良债权比率下降到正常水平的同时,企业的过剩债务也基本上消除了。在上述过程中,不仅银行改变了多年来谨慎贷款的态度,企业也增强了增加借款的信心。

“三过剩”现象消除,意味着“过剩的企业”基本上淘汰的差不多了。经过10多年来的长期经济停滞,弱不禁风,经不起折腾和考验的企业大都破产了,剩下的企业大都是身强体壮、经得起折腾和考验的企业,其应付危机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了。

(四)就业形势好转

伴随景气的持续回升,完全失业人数在2002年增加到历史最高的360万人以后转为减少,2005和2006年分别减少为289万人和271万人,2007年12月又减少为254万人。结果,完全失业率在2002年达到历史最高的5.4%以后也转为了下降的趋势,2006年下降到4.1%,2007年又下降到3.8%。与此同时,有效求人倍率(企业求人数/个人求职数)由1999年12月最低的0.49倍回升到2005年12月的1.00倍,这是1992年以来的第一次;2006年提高到1.06倍,2007年12月为0.98倍。

(五)不良债权基本消除

自泡沫经济崩溃以来,不良债权和通货紧缩就成了困扰日本经济的两大难题。然而,伴随景气的持续扩大,不良债权已经基本消除了。2005年3月末,全国银行的不良债权总额由2002年3月末最高的43.21兆日元减少为17.93兆日元,减少了58.5%;2006年3月末又减少为13.37兆日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5.4%。与此同时,全国银行平均的不良债权比例也由2002年3月末历史最高的8.4%,先后了下降到2005年3月末的4.0%和2006年3月末的2.9%;其中,七大银行集团平均分别下降到2.9%和1.8%。由此,银行不良债权处理在2005年3月末已经达到了金融再生计划要求减半的目标,其中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例率先达到了正常水平。2007年3月末,主要城市银行平均的不良债权比例进一步下降到1.5%,地方银行平均也下降到了4.0%,达到了正常水平。

由于不良债权处理已经不再是银行经营的压力,2005年3月末主要银行年度决算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了黑字;当年9月末,全国银行年中决算的最终利润合计为21242亿日元,16年来第一次超过了1989年9月末年中决算的12624亿日元,创历史最高纪录。2007年3月,主要银行的年中决算又实现了新的最高盈利水平,其中瑞穗金融集团、三菱UFJ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银行集团合计的当期利润超过了1兆日元以上。

从总体情况看,经过景气扩大,日本主要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的经营能力都明显增强了(见表1)。

表1日本金融机构经营能力增强的情况

景气复苏之前景气复苏之后

不良债权比率

主要城市银行

地方银行1999年3月2001年3月

主要城市银行

地方银行2007年3月

1.5%

4.0%

6.1%

6.2%5.3%

7.3%

自己资本比率

主要城市银行

地方银行2002年3月

10.3%

9.3%

主要城市银行

地方银行2007年3月

13.1%

10.4%

手续费收入比率

(业务纯利润/业务毛利润+债权关系损益)

城市银行

地方银行1997年度

12.5%

9.3%

主要城市银行

地方银行2006年度

19.7%

10.4%

资料来源:[日]内阁府:《2007-2008年日本经济》,2007年12月14日公布。

(六)股市止跌回升

股市止跌回升

股市是日本经济的晴雨表。随着景气持续扩大,多年来一直疲软的股市出现了止跌回升的局面。东京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2002年末下降到979点以后,从2003年开始回升,2006年末回升到1681点;日本经济新闻社统计的225种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在2002年末下降到8579日元以后,也从2003年开始回升,2006年末回升到17225日元。2007年6月末,东证指数和日经平均股价进一步回升到1768点和18138日元以后,从7月开始都转为了下降,到2008年1月末分别下降为1346点和13592日元。

(七)地价下跌的趋势开始扭转

到2006年为止,日本地价仍然是继续下降的趋势,与1990年9月的最高水平相比,2007年9月全部用途土地的地价下降了71.3%,其中商业用地下降81.6%,工业用地下降69.1%,住宅用地下降62.1%。不过,从2005年开始,地价下降到幅度趋于减小。根据日本国土厅2006年8月2日公布的数字,日本土地价格14年来第一次摆脱低迷,出现了回升的迹象。根据《每日新闻》当年8月8日的报道,东京都23区写字楼空室率自1992年5月以来第一次低于3%。2007年,除工业用地继续下降1.8%以外,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分别上升了0.1%和2.3%,全部用途土地平均上升了0.4%。

二、景气的原因

(一)出口扩大

在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次景气也不例外。从实际情况看,这次景气是在世界经济形势好、东亚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有利国际环境中出现的。由此,日本才实现了出口扩大并以此带动了景气复苏。2001年度,商品、服务的出口减少7.1%、进口减少3.9%,是当年度经济负增长的主要原因(见表2)。2002年度,商品、服务的出口增加11.0%、进口增加5.0%,带动实际GDP增长0.7%,超过内需带动的0.1%,成了日本经济走向复苏的发动机。2003年以后,商品、服务出口增加仍然是推动景气的主要因素,2007年度商品、服务出口增长7.1%,拉动实际GDP增加0.9%,再次超过内需贡献度的0.4%。

表22001-2007年度日本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动情况

(单位:%)

2001年度2002年度2003年度2004年度2005年度2006年度2007年度

实际GDP增长率-1.10.81.92.12.42.31.3

民间最终消费支出

个人住宅投资

企业设备投资0.8

-7.9

-3.40.7

-2.3

-3.80.5

-0.3

8.21.7

1.7

5.61.9

-1.2

6.71.7

0.1

5.61.3

-12.7

0.9

政府支出

政府最终支出

公共固定资本形成0.4

2.8

-5.10.4

2.4

-5.1-1.5

1.1

-9.2-1.8

1.9

-13.50.4

0.8

-5.6-1.6

0.1

-5.00.0

1.6

-6.1

商品、服务出口

商品、服务进口-7.1

-3.911.0

5.09.9

3.412.9

9.09.0

5.88.2

3.07.1

1.5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民间需求贡献度

公共需求贡献度

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0.7

-1.1

0.4

-0.40.1

-0.3

0.4

0.71.1

1.5

-0.4

0.81.4

1.8

-0.4

0.71.9

2.0

-0.1

0.51.5

1.9

-0.4

0.80.5

0.4

0.0

0.9

资料来源:[日]日本银行:《金融经济月报》,2008年1月31日。

2002、2003和2004年,日本出口分别增加2.6%、13.0%和20.3%;其中对中国出口分别增加34.3%、33.3%和20.5%。2005年,日本对中国出口增加虽然减速为8.8%,仍高于其出口增加的5.9%和对美国出口增加的6.4%。2006和2007年,日本对中国出口再次提速,分别比比上年增加15.6%和17.5%,仍高于其出口总额增加的8.2%和10.1%以及对美国出口增加的8.2%和-0.1%。

日本对华出口以集成电路、半导体元器件等关键零部件和钢铁、化工等优质原材料为主,还有机械设备等。因此,随着对华出口迅速增加,日本企业的开工率普遍提高,机械设备订货也很旺盛;其中,钢铁在2005年甚至一度出现了少有的供不应求的局面,机械订货2005年12月超过2兆日元,是1987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另外,日本造船业、海运业也接满了定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由此,从2003年开始,“中国特需”一词就不胫而走,成为推动日本出口增加和景气复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内需和民需扩大

新世纪以来,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空前增加的形势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实施财产重建的政策,连年压缩了财政预算特别是公共投资规模。由此,公共投资连年减少,公共需求就拉了景气的后腿。根据表2的统计,2001年度民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家庭住宅投资和企业设备投资则都是负增长。因此,内需不足就成了导致日本经济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2年度,在家庭住宅投资和企业设备投资下降幅度有所减小的情况下,内需只拉动实际GDP增长0.1%。2003年以后,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一直超过外需,成为推动景气扩大的主要因素。其中,2004、2005和2006年度分别拉动实际GDP增长1.4%、1.9%和1.5%,都大大超过了外需拉动的0.7%、0.5%和0.8%。

从国内需求的具体情况看,以公共投资为基础的公共固定资本形成连年减少,其中2003和2004年度分别减少9.2%和13.5%,政府支出在2001、2002和2007年度都没有什么增加,2003、2004和2006年度分别减少1.5%、1.8%和1.6%,2005年度也只增加0.4%。结果,公共需求在2001和2002年度虽然都拉动GDP增长了0.4%,但2003年度以后则一直是拉动GDP负增长。相比之下,从2003年度开始,民间需求特别是企业设备投资则出现了较快的增长。2003、2004、2005和2006年度,企业设备投资分别增长8.2%、5.6%、6.7%和5.6%。与此同时,家庭住宅投资在2004年度也别增加了1.7%。由此,日本经济就形成了以民间需求为主导的景气。2003、2004、2005和2006年度,民间需求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度分别是1.5%、1.8%、2.0%和1.9%。

(三)科技投入和科技进步

21世纪90年代,尽管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但政府和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和产出都在继续增加,科技进步并没有停滞。1995-2005年,日本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数由37.81万人增加到45.59万人,研究开发费由8.98兆日元增加到11.87兆日元,分别增加20.6%和32.2%。从国际比较看,日本研究开发投入和研究开发成果多年来一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至于研究开发费占GDP和企业销售额的比例以及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日本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都一直是最高的,这种情况在新世纪初也没有什么变化。2002-2004年度,日本研究开发费连续3年占GPD的3.40%,2006年度又提高到3.62%,明显高于美国的2.61%(2003年)和欧盟各国平均的1.95%(2004年)。2006年度,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为3.87%,其中医药品企业高达10.95%,精密机械企业、IT企业、电气机器企业和汽车企业也分别达到7.52%、6.29%、4.98%和4.48%,都是世界各国企业中的最高水平。从研究开发人员比例数方面看,日本企业在世界各国企业中也一直是首屈一指的。2004年3月,日本企业每万名就业人员中有研究开发人员767人,比1998年3月的555人增加38.2%。

因此,尽管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了长期停滞,但日本的科技进步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出现了新发展。2000-2005年,日本每年申请的发明创造专利平均为426722件,与90年代前期的365733件和90年代后期的388998件相比,分别增加了16.7%和9.7%。由于日本研究开发继续以产业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为中心,新产品、新工艺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因此,不仅汽车等传统工业继续保持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IT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迅速提高了。21世纪80年代末,日本半导体产品DRAM(记忆存储器)曾垄断国际市场的50%以上,现在虽然被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等所取代,占国际市场的比重已下降为25%左右,但从整体情况看,日本半导体产业仍然保持着世界最强的竞争力。2006年,日本的半导体、半导体零部件生产仍然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原材料之一的机能性化工产品的产量都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液晶电视等数码家电以及机器人、机械加工设备等传统产品,也都有垄断国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从个人和家庭消费方面看,由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数码相机、液晶超薄电视、计算机和手机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畅销产品,其普及率迅速提高,更新换代也很快,成为拉动消费进而推动景气的重要因素。

(四)企业经营方式调整

如前所述,这次景气是以民间需求增加为主导的,企业设备投资扩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毫无疑问,企业设备投资扩大是以企业经营改善和企业收益增加为前提的;而企业经营改善和经营收益增加,则是企业努力调整经营方式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面临1998年前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企业大量破产和大量裁员的情况下,作为日本式经营基础的终身雇佣制进一步瓦解了。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企业以人员调整为中心调整经营方式,不仅开始减少雇用,全国雇用人数由1997年的5391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5355万人,而且还减少了长期雇用和正式雇用,增加了短期雇用和非正式雇用。与此同时,日本企业还利用工会确保雇用的要求,以不大量解雇和辞退职工为条件,迫使工会降低了春季工资斗争的条件。结果,在1997-2006年的10间,就有8年的实际工资水平处于下降状态,其中1998年下降1.8%,2002年下降1.9%。2005年,实际工资水平虽然提高了1.1%,2006和2007又分别下降了0.3%和0.8%。由于人事费是企业最大的成本,因此日本企业以人员调整为中心调整经营方式,就收到了减员增效的显著效果,这无疑是2001年以来日本企业的经常利润增长率大大高于销售额增增长率的最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日本企业的劳动分配率即人事费占企业附加价值总额的比例,就由2001年度的75.1%下降到2006年度的69.3%,而营业纯利润占附加价值总额的比例则由7.0%上升到13.6%,前者下降了5.8个百分点,后者上升了6.6个百分点。

(五)结构调整

为适应高龄少子化和日元升值的局面,日本顺应东亚经济合作扩大和产业国际转移的潮流,加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的步伐,不断淘汰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价值的产业,集中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价值的产业。结果,从量的方面看,日本经济发展虽然很慢,但从质的方面看,日本经济的素质和水平却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以产业调整为例,自21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一直是日本发展最快的产业部门。1995年,信息产业GDP〔实际GDP,下同〕为32.91兆日元,超过了零售商业的27.10兆日元和运输业的23.91兆日元,仅次于批发商业的40.26兆日元和建设业〔不包括信息通信建设业〕的37.86兆日元,是日本第三大产业部门。1996年,信息产业GDP首次超过建设业,2000年又首次超过批发商业,跃升为日本第一大产业部门。从整个情况看,1995-2005年,信息产业GDP增长102.9%,其中2000-2005年增长44.0%,大大超过了GDP总额增长的11.4%和7.6%,在各产业部门中是增长最快的。由此,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就带动了经济发展和景气扩大。

(六)结构改革

2001年以来,日本政府以消除不良债权和重建财政为中心,以金融改革、财政改革、规制改革、行政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和教育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了经济社会的结构改革。从整体情况看,日本政府的结构改革虽然并不顺利,也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的,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体制、财政体制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弥补了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的不足,调动了地方和民间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景气的持续扩大。以实施减税措施为主的税制改革为例,各年度按一般会计计算的减税额都超过了增税额,其中,2003年度超过16230亿日元,2004年度超过4340亿日元,2005年度超过5200亿日元,2006年度超过15120亿日元,2007年度超过4080亿日元。在企业经营利润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情况下,上述减税效果使企业所得税和法人税的增幅都得以保持在较低的水平。2002-2006年度,全国企业的经常利润由31.0兆日元增加到54.4兆日元,增加75.4%,法人税由9.8兆日元增加到15.8兆日元,增加61.2%。法人税增加幅度小,这对于实现以民间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显然是十分有利的。另外,上述减税措施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促进企业设备投资、信息化投资、研究开发、人才培养以及推进地方改革等,也都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七)超金融缓和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临长期经济停滞的局面,在财政政策不见成效反而造成债台高筑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坚持实施了超金融缓和的政策。日本银行自1999年把法定贴现率由1995年的0.5%下调到0.1%以后,还通过有关措施,把银行间有担保短期融资的拆借利率诱导为0.01%,使之正好与银行的手续费相等,从而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零利率政策”。进入新世纪以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日本银行从2001年3月起又开始实行“数量缓和政策”。所谓数量缓和政策,就是通过大幅度增加“超额准备”,使金融机构能够容易地低成本地从日本银行得到足够的信贷资金,继续发挥银行的金融中介机能,以确保企业贷款在内的各种资金供给顺利进行,进而克服通货紧缩。根据存款准备金制度,全国金融机构2005年6月在日本银行账户的准备存款应该为6兆日元左右,而按数量缓和政策,在资金需求旺盛时可有超过这一数额的“超额准备”。为此,日本银行账户存款余额的目标值自2004年1月提高到30-35兆日元以来,就一直保持未变。2006年3月9日,由于在景气持续的形势下出现了消除通货紧缩的迹象,日本银行正式宣布终结数量缓和政策。当年8月16日,日本银行又宣布终结零利率政策,把法定贴现率由0.1%提高到0.4%,重新恢复了利率调解资金供求关系的杠杆作用和市场机制。

在不良债权问题严重,金融体系不稳定预期增强的形势下,零利率政策和数量缓和政策相互配合,既扩大了货币供应,保障了资金的顺利供给,又实现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为银行处理不良债权和企业重建创造了宽松有利的金融环境。从政策发挥作用的路径看,在政策实施期间确保了中长期贷款的稳定和低利率;在期待效果方面,使个人和家庭消费对物价走势的判断趋于乐观。

(八)世界经济持续发展

2002年以来,世界经济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局面。尤其是东亚,不仅彻底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霾,而且以中国经济的新一轮高速增长标志,还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局面。2002-2006年,全球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1%、4.0%、5.3%、4.8%和5.4%,是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冲击以来最好的时期。这种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为日本扩大出口并带动景气复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景气的问题

(一)景气扩大不平衡

1.大都市景气,地方不景气

以三大都市圈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发达而日本海沿岸落后,一直是日本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标志。在这次景气期间,经济中心城市与落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又进一步扩大了。从整个情况看,这次景气是以三大都市圈为中心而展开的,其中,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都市圈(东海地区)的景气最为明显,其次是东京都市圈(关东地区)和大阪都市圈(近畿地区)。相比之下,北海道、东北地区、九州地区和冲绳地区的景气则明显滞后。以工矿业生产为例,2003、2004和2005年,东海地区分别比上年度增长6.0%、8.9%和8.5%,关东地区分别增长2.9%、3.9%和0.5%;相比之下,冲绳地区分别下降4.3%、3.1%和5.7%,北海道2003、2004年都只增长0.2%,2005年也下降了3.6%。再以对景气最为敏感的就业为例,2003、2004和2005年,东海地区的完全失业率分别为4.0%、3.5%和3.2%,关东地区分别为4.9%、4.4%和4.2%;相比之下,北海道分别为6.7%、5.7%和5.3%,九州-冲绳地区分别为5.9%、5.5%和5.3%。同期,有效求人倍率东海地区分别为0.90倍、1.22倍和1.41倍,关东地区分别为0.70倍、0.94倍和1.11倍;相比之下,北海道只分别为0.49倍、0.50倍和0.57倍,冲绳地区只分别为0.36倍、0.40倍和0.43倍。

2.大企业景气,中小企业不景气

这次景气是从大企业开始的,中小企业景气明显滞后。从经常利润增加的情况看:2003-2005年度,资本金10亿日元以上大企业增加40.2%,1-10亿日元中等企业增加22.6%,1000万日元以下小企业只增加8.3%;在制造业中,大企业的经常利润在2004、2005和2006年度各增加27.6%、16.5%和10.6%,都分别高于中小企业增加的23.2%、8.4%和7.9%。2007年4-9月,大企业经常利润增加10.9%,而中小企业则减少了4.8%。2007年第三季度,制造业大企业的销售额经常利润率为6.4%,比2002年第一季度的2.9%提高3.5个百分点,而中小企业为4.0%,只比2002年第一季度的2.3%提高1.7个百分点。

从设备投资增加的情况看,2002-2005年度,资本金10亿日元以上大企业增加30.8%,1-10亿日元中等企业增加7.9%,1000万日元以下小企业则减少了10.4%。2006年度,中小企业设备投资虽然增加28.8%,一举超过了大企业的10.8%,但2007年上半年度又转为下降,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3%。相比之下,大企业设备投资增长率虽然也明显下降,但仍然保持增长的局面,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

在中小企业景气滞后的情况下,地方银行不良债权处理也明显落后于主要城市银行。2005年3月末,113家地方银行的不良债权虽然减少为103670亿日元,但自1999年3月以来却第一次超过了主要城市银行的不良债权;2006年3月末,地方银行不良债权的比例仍为4.5%,其中信用金库为7.1%,信用组合为10.7%,仍处于不正常的水平。

由于中小企业在经营方面的上述差距,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经营能力增强方面就产生了很大的差距(见表3)。

表3日本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经营能力增强的情况

2002年第一季度2007年第三季度

销售额经常利润率制造业大企业

最主要中小企业

服务业大企业

服务业中小企业2.9%

2.3%

2.5%

2.2%制造业大企业

最主要中小企业

服务业大企业

服务业中小企业6.4%(提高3.5个百分点)

4.0%(提高1.7个百分点)

4.0%(提高1.5个百分点)

2.6%(提高0.4个百分点)

损益分歧点比率制造业大企业

最主要中小企业

服务业大企业

服务业中小企业86.5%

91.8%

85.4%

88.8%制造业大企业

最主要中小企业

服务业大企业

服务业中小企业68.3%(下降18.2个百分点)

84.7%(下降7.1个百分点)

76.4%(下降9.0个百分点)

87.3%(下降1.5个百分点)

企业利息负担能力

(营业利润+收受利息/支付利息等)制造业大企业

最主要中小企业

服务业大企业

服务业中小企业6.5倍

2.7倍

3.3倍

2.7倍制造业大企业

最主要中小企业

服务业大企业

服务业中小企业20.5倍(提高14.0倍)

5.9倍(提高3.2倍)

7.3倍(提高4.0倍)

3.9倍(提高1.2倍)

资料来源:[日]内阁府:《2007-2008年日本经济》,2007年12月14日公布。

3.制造业景气,非制造业不景气

这次景气是以制造业为中心而展开的。从经常利润增加的情况看,2002-2006年度,制造业增加96.1%,非制造业增加62.1%,二者相差34个百分点之多;其中,在经常利润增长最快的2003和2004年度,制造业分别增长24.3%和29.1%,明显高于非制造业的11.9%和19.5%。与此同时,制造业销售额经常利润率由2001年度的2.8%提高到2006年度的5.3%,非制造业只由1.8%提高到2.7%。2007年1-12月,制造业大企业的经常利润比上年增加4.1%,销售额经常利润率为6.70%,也明显高于非制造业大企业的0.1%和4.14%。

从设备投资增加情况看,2002-2006年度,制造业增加71.7%,增速几乎相当于非制造业增加36.5%的1倍;在设备投资增加最快的2004年度,制造业增加32.4%,也明显高于非制造业增加的19.5%。2007年上半年度,制造设备投资虽然只比上年同期增加7.6%,但与非制造业下降8.6%相比,其设备投资的形势仍然明显好于非制造业。

由于上述差距,制造业企业和非制造业企业在经营能力的增强方面就产生了明显的差距。根据表3的统计,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制造业企业经营能力增强的情况都明显好于非制造业企业。

(二)国民还没有得到景气的多大好处

自这次景气出现以来,企业经常利润一直迅速增加,2003、2004和2005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其中2004年增加27.7%,2006年仍增加5.2%。相比之下,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却没有什么增加。2001-2004年,劳动者人均报酬一直是负增长,2005和2006年也只分别增加0.2%和0.1%,其中,人均实际工资在2004年减少0.3%,2005年只增加1.0%,2006和2007年又分别减少了0.1%和0.8%。因工资增长缓慢,家庭实际收入减少的局面从1997年一直持续到2003年,2004年虽然出现1.1%的小幅度增加,2005年又下降1.4%,2006年也只增长0.5%。从总体情况看:2006年,家庭的月均实际收入为525254日元,与2001年的551160日元和1997年的595214日元相比,分别减少4.7%和11.7%。与此同时,家庭实际消费支出也相应地减少了。2006年家庭月均消费支出为320026日元,比上年减少2.6%,与2001年的335042日元和1997年的357636日元相比,分别减少了4.5%和10.5%。2007年,家庭实际消费支出也只增加了1.0%。在家庭实际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家庭的住宅投资也一直难以增加。2001-2003年家庭住宅投资连年减少,2004年虽然增加了1.9%,2005年又下降了1.5%,2006年也只增加了1.0%。2007年,根据当年新开工建设住宅户数的统计,又比上年减少了17.8%。

可见,在这次景气中获益的只是企业,国民除失业减少以外,还没有得到景气的多大好处。

(三)通货紧缩尚未消除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通货紧缩和不良债权一样,也成了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先消除不良债权还是先消除通货紧缩,日本学术界曾经展开过一场争论。从实际情况看,小泉政府推行的是优先消除不良债权的经济政策,其结果,虽然基本上解决了不良债权问题,但通货紧缩的局面却一直未能得到彻底的改变。伴随景气扩大,企业批发物价虽然从2004年开始就已止跌回升,但消费者物价只是缩小了下降的幅度,并没有改变持续下跌的局面。2005年,在国际市场石油涨价带来国内石油相关产品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消费者物价仍然比上年下降0.1%,2006年才好不容易上升了0.2%。为此,日本内阁府从2006年7月的《月份经济报告》起就不再提通货紧缩了,并且打算在其后的适当时机宣布消除了通货紧缩。然而,如果扣除石油涨价和其他特殊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物价实际上并没有提高。2007年以来,2月、3月、6月、8月和9月的消费者物价都是继续下跌的局面,10-12月也只增加0.5%,全年平均的消费者物价水平与上年一样,基本上没有变化。所以,内阁府在其后的《月份经济报告》中继续对通货紧缩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到2008年初也一直没有正式宣布已经消除了通货紧缩。

主要参考文献:

[日]内閣府:「日本経済2007-2008」,2007年12月。

[日]内閣府:「平成19年度年次経済財政報告」,2007年8月。

[日]内閣府:「第50回国民生活白書」,2007年9月。

[日]内閣府:「地域の経済2007」,2007年11月。

[日]内閣府:「月例経済報告」(平成20年2月),2008年2月22日。

[日]内閣府:「平成18年度国民経済計算確報」,2007年12月26日。

[日]文部科学省:「科学技術白書(平成19年版)」,2007年6月。

[日]総務省統計局:「2007年日本の統計」,2007年3月。

[日]総務省統計局:「2008年日本統計年鑑」,2007年12月。

[日]総務省統計局:「総合月次統計データベース」,2008年2月。

[日]財務省:「法人企業統計」,2008年1月。

[日]日本銀行:「金融経済月報」,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