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复苏及未来前景

时间:2022-05-10 03:13:00

导语:日本产业复苏及未来前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日本产业复苏及未来前景

内容提要:新世纪初,日本出现了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复苏,摆脱了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的长期停滞局面。这次景气复苏的特点是波动起伏、出口带动、民间主导和发展很不平衡。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经营方式调整、结构调整、科技投入和科技进步、出口增加和“中国特需”和超金融缓和政策是景气复苏的主要原因。从目前情况看,这次景气复苏有可能延续到2007年。在外部因素中,美国经济减速将成为影响日本景气复苏的不利因素,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特需”将继续成为推动日本景气复苏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日本,景气复苏,前景展望

一、景气复苏的概况

(一)GDP增长

因IT泡沫崩溃,日本经济2001年度出现负增长,GDP增长率(实际增长率,下同)比上年度下降1.1%。日本经济从2002年初开始复苏,当年度GDP增长率恢复到1.1%,2003、2004、2005年度分别比上年度增长2.3%、1.7%和3.3%;2006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6%、2.5%和2.7%(参见表1)。

表1新世纪以来日本经济的发展情况(实际增长率,%)

年度历年2006(月)

20012002200320042005200120022003200420051-34-67-9

国内总生产(GDP)

(名义GDP)

国内需求-0.70.41.51.22.30.8-0.91.21.52.52.82.01.7

民间需求

民间最终消费支出

家庭最终消费支出

住宅投资

企业设备投资-1.1

公共需求

政府最终消费支出

公共固定资本投资0.4

总固定资本投资-4.5-3.21.50.74.3-1.4-5.70.31.13.38.44.73.5

商品、服务贸易出口

商品、服务贸易进口-7.1

注:总固定资本投资=民间住宅投资+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公共固定资本投资

资料来源:<日>内阁府《国民经济计算》,2006年11月14日公布。

这次景气从2002年1月开始,到2006年11月已持续了58个月,超过了1965年10月-1970年7月的伊奘诺景气的57个月,已成为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不过,与伊奘诺景气期间实际GDP年均增长11.5%相比,这次景气期间只增长2.4%,所以在NHK的电视采访中被国民讥讽为“牛步景气”。这次景气的实际增长率虽然不算高,但与上世纪90年代年均1%的增长率相比明显提高。由此,日本经济终于摆脱了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的长期停滞局面。

(二)企业收益增加,破产减少

从2002年开始,日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就开始好转。2004、2005年度,全产业的销售额经常利润率分别达到4.2%和4.5%,都超过了1989年度的3.9%。2005年度,制造业大企业的销售额经常利润率达到6.08%,是1974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钢铁工业经常利润比上年度增加42%,汽车工业和房地产业也都增加了35%以上。由此,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的40%经常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股份分红总额比上年度增加34.7%。

伴随景气持续回升,企业破产和破产负债总额都明显减少了。2002-2005年度,企业破产案件由19807件减少为12998件,破产负债总额由137824亿日元减少为67034亿日元,分别减少34.4%和51.4%。2006年第二、第三季季度,企业破产案件虽然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分别增加1.7%和2.7%,但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其中,第二季度大型破产负债额比上年同期减少5.0%,第三季度破产负债额比上年同期减少27.5%。

(三)就业形势好转

伴随景气的持续回升,完全失业人数在2002年增加到360万人以后转为减少,2004、2005年分别减少为308万人和289万人,2006年9月末又减少为281万人。结果,完全失业率在2002年达到最高的5.4%后也转为下降,2003、2005年末分别下降为5.1%和4.5%,2006年10月又下降为4.2%。与此同时,有效求人倍率(企业求人数/个人求职数)由1999年12月最低的0.49倍回升到2005年12月的1.00倍,这是1992年以来的第一次;2006年10月又提高到1.08倍。

(四)不良债权基本消除,通货紧缩明显缓解

自泡沫经济崩溃以来,不良债权和通货紧缩就是长期困扰日本经济的两大难题。然而,伴随持续的景气复苏,不良债权基本消除,通货紧缩也明显缓解了。

首先,从不良债权方面看,2005年3月末,日本全国银行的不良债权总额由2002年3月末最高的43.21万亿日元减少为17.93万亿日元,减少58.5%;2006年3月末又减少为13.37万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5.4%。与此同时,日本全国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例也由2002年3月末的最高的8.4%,分别下降到2005年3月末的4.0%和2006年3月末的2.9%;其中,七大银行集团的不良债权比例分别下降为2.9%和1.8%。由此,银行不良债权处理在2005年3月末已经达到了金融再生计划要求减半的目标,其中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例率先达到了正常的水平;2006年3月末,全国银行平均的不良债权比例也达到了正常的水平。

由于不良债权处理已经不再是银行经营的压力,2005年3月末主要银行年度决算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了黑字;当年9月末,全国银行年中决算的最终利润合计为21242亿日元,16年来第一次超过了1989年9月末年中决算的12624亿日元,创历史最高纪录。2006年9月,六大银行集团的年中决算又实现了新的最高盈利水平,其中瑞穗金融集团、三菱UFJ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银行集团、住友信托银行合计的当期利润超过了1万亿日元以上。

其次,从通货紧缩方面看,多年来一直下跌的国内企业物价开始回升,2004、2005年分别比上年上升了1.5%和2.1%,2006年第二、第三季度又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3.1%和3.5%,10月又比上年同期上升2.8%。消费物价指数2004、2005年虽然都下降了0.1%,但2006年第二、第三季度分别上升0.2%和0.6%。为此,日本内阁府从2006年7月的《月份经济报告》起,就不再提通货紧缩了。新任财务大臣尾身当年10月3日在内阁会议后会见记者时说:作为政府,即使宣布摆脱通货紧缩也是可以的;安倍首相10月4日在参议院会议上也说已经看到了摆脱通货紧缩的希望。尽管如此,但如果扣除石油涨价和其他特殊因素,消费物价实际上并没有提高。所以,内阁府在11月的《月份经济报告》中继续对通货紧缩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并没有宣布已经消除了通货紧缩。

(五)股市和地价转为回升

由于景气持续复苏,多年来一直疲软的股市和地价都出现了止跌回升的局面。从股市方面看,东京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2002年末为843.29点,2003、2004、2005年末分别回升为1043.69点、1149.63点和1649.76点;日本经济新闻社225种工业股票价格2002年末为8520日元,2003、2004、2005年末分别回升为10710日元、11480日元和16050日元,2006年12月1日为16321日元。

从地价方面看,到2006年6月末为止,全国地价一直是下降的趋势,与1990年9月的最高水平相比,全部用途土地的地价下降了75.5%,依然形势严峻。不过,根据日本国土厅2006年8月2日公布的数字,日本土地价格14年来第首次摆脱低迷,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根据《每日新闻》8月8日的报道,东京都23区写字楼空室率自1992年5月以来第一次低于3%。这标志着自上世纪90年代初持续的地价下跌也开始出现了止跌回升的迹象。

二、景气复苏的特点

(一)波动起伏的景气复苏

虽说是景气复苏,但从各季度的经济增长情况看,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波动起伏,两次低谷都出现过负增长。由此,这次景气复苏虽然在时间方面超过了伊奘诺景气,成为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但走走停停,复苏乏力,难以有大的起色。

第一阶段是景气开始复苏的一年间。这一期间,虽然美国经济好转结束了日本2000年末IT泡沫崩溃以后的库存调整,带来了出口扩大,但由于当时日本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调整“三过剩”方面,结果抑制了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致使景气复苏非常缓慢。因此,以2002年下半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导致出口减少为契机,景气从第四季度开始走下坡路,2003年第一季度出现了比上季度下降0.2%的负增长。

第二阶段从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初。一方面,中国出现新一轮高速经济增长带动了日本出口扩大;另一方面,企业“三过剩”调整初见成效,企业收益增加带来了设备投资增加和失业率下降,雇佣者收入也停滞下降,景气在2003年第四季度达到了顶点。2004年第二季度以后,因全球信息化设备投资疲软,日本半导体的出口和生产都受到影响,景气复苏放慢,第二、第四季度分别出现了比上季度下降0.2%和0.1%的负增长。

第三阶段从2005年开始到2006年11月。这一期间,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全球信息化设备需求增加再次带动了出口扩大;另一方面,虽然出现了油价上涨的局面,但在企业收益和设备投资继续增加的情况下,雇用和个人消费都有所改善了。因此,2005年除第三季度增长率明显下降外,其余三个季度都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进入2006年以后,以上年末开始的以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等民间需求扩大为中心,景气继续保持了复苏的势头,从而形成了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

(二)出口带动的景气复苏

在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次景气复苏也不例外。根据表1的统计,日本对外商品、服务贸易的出口自2001年起连续4年出现了较快的增长,2001、2002、2003、2004年度分别增长11.4%、9.7%、11.4%和和9.1%;2006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又分别增长13.4%、10.3%和10.1%。

(三)民间主导的景气复苏

新世纪以来,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空前增加的形势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实施财产重建的政策,连年压缩了财政预算特别是公共投资的规模。由此,公共投资连年减少,公共需求就拉了景气复苏的后腿。根据表1的统计,2001、2002、2005年度公共需求基本上没有什么增加,2003、2004年度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公共固定资本投资则是连续5年的负增长,其中2003、2004年度分别减少了9.5%和12.4%;2006年度,公共需求仍然是负增长的局面,其中公共固定资本投资在第二、第三季度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9.3%和16.8%。相比之下,从2003年开始,民间需求特别是企业设备投资则出现了较快的增长。2002、2004年度,民间需求分别增长2.2%、2.1%和3.5%;其中企业设备投资分别增长7.0%、5.6%和7.3%。2006年度,民间需求继续扩大,其中企业设备投资在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7.5%、9.5%和10.4%。由此,就形成了以民间需求为主导的景气复苏。

(四)景气复苏不平衡

1.大都市复苏明显,地方复苏不明显

以三大都市圈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发达和日本海沿岸落后,一直是日本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标志,在这次景气复苏期间,经济中心城市与落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又再次扩大了。从整个情况看,这次景气复苏是以三大都市圈为中心而展开的,其中,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都市圈(东海地区)的景气复苏最为明显,其次是东京都市圈(关东地区)和大阪都市圈(近畿地区)。相比之下,北海道、东北地区、九州地区和冲绳地区的景气复苏则明显滞后。以工矿业生产为例,2003、2004、2005年度,东海地区分别比上年度增长6.0%、8.9%和8.5%,关东地区分别增长2.9%、3.9%和0.5%;相比之下,冲绳地区分别下降4.3%、3.1%和5.7%,北海道2003、2004年度都只增长0.2%,2005年度也下降了3.6%。再以对景气繁荣最为敏感的就业为例,2003、2004、2005年度,东海地区的完全失业率分别为4.0%、3.5%和3.2%,关东地区分别为4.9%、4.4%和4.2%;相比之下,北海道分别为6.7%、5.7%和5.3%,九州?冲绳地区分别为5.9%、5.5%和5.3%。同期,有效求人倍率东海地区分别为0.90倍、1.22倍和1.41倍,关东地区分别为0.70倍、0.94倍和1.11倍;相比之下,北海道只分别为0.49倍、0.50倍和0.57倍,冲绳地区只分别为0.36倍、0.40倍和0.43倍。

2.制造业复苏明显,非制造业复苏不明显

这次景气复苏是以制造业为中心而展开的。从经常利润增加的情况看:2002-2005年度,制造业增加79.5%,非制造业增加58.5%,二者相差21个百分点;其中,在经常利润增长最快的2004年度,制造业增长29.1%,比非制造业的19.5高近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销售额经常利润率制造业由2001年度的2.8%提高到2005年度的5.0%,非制造业只由1.8%提高到2.8%。

从设备投资增加情况看:2002-2005年度,制造业增加56.2%,大大高于非制造业的16.9%;2006年度,制造业设备投资计划增加12.5%,也明显高于非制造业的6.2%。

3.大企业复苏明显,中小企业复苏不明显

这次景气复苏是从大企业开始的,中小企业的复苏明显滞后。从经常利润增加的情况看:2003-2005年度,资本金10亿日元以上大企业增加40.2%,而1-10亿日元中等企业只增加22.6%,1000万日元以下小企业只增加8.3%。

从设备投资增加的情况看:2002-2005年度,资本金10亿日元以上大企业增加30.8%,而1-10亿日元中等企业只增加7.9%,1000万日元以下小企业则减少10.4%。另外,根据2006年度的设备投资计划,大企业比上年度增加11.5%,而中小企业则比上年度减少3.1%。

由于中小企业景气复苏滞后,因此地方银行不良债权处理也明显落后于主要城市银行。2005年3月末,113家地方银行的不良债权虽然减少为10兆3670亿日元,但自1999年3月以来却第一次超过了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2006年3月末,地方银行不良债权的比例仍为4.5%,其中信用金库为7.1%,信用组合为10.7%,仍处于不正常的水平。

4.企业收益增加明显,个人和家庭收入增加不明显

景气复苏以来,日本企业的经常利润一直迅速增加,2003、2004、2005年度分别比上年度增加16.9%、24.6%和8.4%,2006年第二、第三季度又分别比上年度同期增加12.9%和6.6%。

相比之下,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却没有什么增加,其中人均实际工资2004年度减少0.3%,2005年度只增加1.0%。2006年以来,职工的工资水平仍没有什么提高,其中5人以上企业固定支付的工资8月比上年同期减少0.2%,9月也只是与上年同期持平。由于工资增长缓慢,工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在2002、2003年度分别比上年度减少4.2%和0.5%,2005年也只增加0.2%。结果,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在2004、2005年度分别比上年度减少0.5%和0.6%,2006年第二、第三季度又分别减少1.5%和3.9%。

可见,在这次景气复苏中获益的只是企业,日本国民除了失业减少外,还没有得到景气复苏的好处。

三、景气复苏的原因

(一)企业素质提高

在这次景气复苏的过程中,泡沫经济崩溃造成的“三过剩”的后遗症得以消除,日本企业的素质明显提高,并成为推动景气复苏的重要原因。

1.雇用过剩消除

自1998年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起,日本企业就开始大规模地裁减雇用人数。与此同时,伴随高龄者逐渐退休,到2004年日本企业基本上消除了雇用过剩的状态。由此,企业雇用转为缓慢增加,有效求人倍率也显著提高了。这样,与上次景气复苏期间失业率继续提高相比,这次景气复苏期间出现了失业率下降的局面,雇用形势逐步好转了。

2.设备过剩消除

在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期间,日本企业曾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致使泡沫经济崩溃后出现了严重的设备过剩状态。结果,整个90年代在企业销售额减少的情况下,设备折旧就严重压迫了企业经营,设备投资大为减少了。由于日本企业连续十多年控制投资规模,淘汰陈旧过时的设备,因此到2005年初,不仅企业设备过剩的局面基本消除,而且普遍实现了设备更新。以钢铁工业为例,与企业收益明显改善相比,其设备投资虽然增加并不快,但由于设备更新换代,先进的新型的设备普及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了

3.债务过剩消除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企业负债累累,不得不用经营利润或变卖资产来偿还债务,很多企业既难以得到新的贷款,也不敢轻易地举借新债。2002年以来,伴随企业经营利润的迅速增加,企业债务过多的局面迅速改变,到2005年3月末,在主要城市银行不良债权比率下降到正常水平的同时,企业的过剩债务也基本上消除了。在上述过程中,不仅银行改变了多年来谨慎贷款的态度,企业也增强了增加借款的信心。

“三过剩”现象的消除,意味着“过剩的企业”基本上淘汰的差不多了。经过10多年来的长期经济停滞,弱不禁风,经不起折腾和考验的企业大都破产了;剩下的企业,大都是身强体壮,经得起折腾和考验的企业,其应付危机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了。

(二)企业经营方式调整

如前所述,这次景气复苏是民间主导的景气复苏,企业设备投资扩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毫无疑问,企业设备投资扩大是以企业经营改善和企业收益增加为前提的;而企业经营改善和经营收益增加,则是企业努力调整经营方式的结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面临1998年前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企业大量破产和大量裁员的情况下,作为日本式经营基础的终身雇佣制进一步瓦解。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企业以人员调整为中心调整经营方式,不仅开始减少雇用,全国雇用人数由1997年的5391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5355万人,而且还减少长期雇用和正式雇用,增加短期雇用和非正式雇用。与此同时,日本企业还利用工会确保雇用的要求,以承诺不大量解雇和辞退职工为条件,迫使工会降低春季工资斗争的条件,1998-2004年连续7年压低了工资水平,其中2002年度压低2.9%,2004年度压低0.8%,直到2005年度才提高1.0%。由于人事费是企业最大的成本,因此日本企业以人员调整为中心调整经营方式,就收到了减员增效的显著效果。2001-2005年度,日本全产业的销售额增加12.7%,其中制造业增加14.8%;相比之下,经常利润则分别增加83.0%和105.2%。与此同时,日本企业的劳动分配率即人事费占企业附加价值总额的比例,就由2001年度的75.1%下降到2005年度的70.0%,而营业纯利润占附加价值总额的比例则由7.0%上升到13.1%,前者下降了5.1个百分点,后者上升了6.1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

为适应高龄少子化和日元升值的局面,日本顺应东亚经济合作扩大和产业国际转移的潮流,加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的步伐,不断淘汰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价值的产业,集中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价值产业的产业。结果,从量的方面看,日本经济发展虽然很慢,但从质的方面看,日本经济的素质和水平却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以产业调整为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一直是日本发展最快的产业部门。1995年,信息产业的GDP〔实际GDP,下同〕为32.91万亿日元,超过了零售商业的27.10万亿日元和运输业的23.91万亿日元,仅次于批发商业的40.26万亿日元和建设业〔不包括信息通信建设业〕的37.86万亿日元,是日本第三大产业部门。1996年,信息产业GDP增加到37.52万亿日元,首次超过了建设业的36.89万亿日元;2000年,信息产业GDP增加到46.36万亿日元,又首次超过批发商业的40.96万亿日元,跃升为日本第一大产业部门。2004年,信息产业的GDP达到61.91万亿日元,稳居日本第一大产业部门的地位。从整个情况看,1995-2005年,信息产业GDP增加88.1%,其中2001-2004年增加21.9%,都大大高于全部产业平均增长的9.1%和5.3%。由此,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就带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景气复苏。

(四)科技投入和科技进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但政府和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和产出都在继续增加,科技进步并没有停滞。

1995-2005年度,日本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数由37.81万人增加到45.59万人,研究开发费由8.98万亿日元增加到11.87万亿日元,分别增加20.6%和32.2%。从国际比较看,日本研究开发投入和研究开发成果多年来一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至于研究开发费占GDP和企业销售额的比例,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日本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都一直是高踞榜首,这种情况在新世纪初也没有什么变化。2002-2004年度,日本研究开发费连续3年占GPD的3.35%,明显高于美国的2.73%,德国的2.53%、法国的2.26%和英国的1.87%。2004年度,日本企业研究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为3.11%,其中制造业企业为3.87%,分别高于1997年的2.85%和3.67%。2004年3月末,日本企业每万名就业人员中有研究开发人员767人,比1998年3月末的555人增加38.2%;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人员的比重更高,每万名就业人员中有955人,其中IT工业多达2255人,电子应用、电气仪表企业多达1680人,精密机械企业也多达1207人。

因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但日本的科技进步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出现了新的发展。2000-2004年度,日本每年申请的发明创造专利平均为426651件,与90年代前期的365733件和90年代后期的388998件相比,分别增加了16.6%和9.7%。由于日本研究开发继续以产业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为中心,新产品、新工艺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因此,不仅汽车等传统工业继续保持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IT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迅速提高了。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半导体产品DRAM(记忆存储器)曾垄断国际市场的50%以上,现在虽然被韩国和台湾省等所取代,占国际市场的比重已下降为25%左右,但从整个情况看,日本半导体产业仍然保持世界独一无二的竞争力。目前,日本的半导体、半导体零部件生产仍然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原材料之一的机能性化工产品的产量都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液晶电视等数码家电以及机器人、机械加工设备等传统产品,也都继续垄断国际市场。

从个人和家庭消费方面看,由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数码相机、液晶超薄电视、计算机和手机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畅销产品,其普及率迅速提高,更新换代也很快,成为拉动消费进而拉动景气复苏的重要因素。

(五)出口增加和“中国特需”

这次景气复苏是在世界经济形势好、东亚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有利国际环境中实现的。由此,日本才实现了出口增加并以此带动了景气复苏。2002、2003和2004年,日本出口分别增加8.5%、6.3%和10.1%;其中对中国出口分别增加34.3%、33.3%和20.5%。2005年,日本对中国出口增加虽然减速为10.6%,但仍高于其出口增加7.3%。2006年以来,日本对中国出口再次提速,1-10月增加22.6%,仍高于其出口增加15.5%。

日本对华出口以集成电路、半导体元器件等关键零部件和钢铁、化工等优质原材料为主,还有机械设备等。因此,随着对华出口的迅速增加,日本企业的开工率普遍提高,机械设备订货也很旺盛;其中,钢铁在2005年甚至一度出现了少有的供不应求的局面,机械订货2005年12月超过2万亿日元,是1987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另外,日本造船业、海运业也接满了定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由此,从2003年开始,“中国特需”一词就不胫而走,成为推动日本景气复苏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超金融缓和政策

90年代以来,面临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在财政政策不见成效反而造成债台高筑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坚持实施了超金融缓和的政策。日本银行自1999年把法定贴现率由1995年的0.5%下调到0.1%以后,还通过有关措施,把银行间有担保短期融资的拆借利率诱导为0.01%,使之正好与银行的手续费相等,从而实施了闻所未闻的“零利率政策”。进入新世纪以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日本银行从2001年3月起又开始实行“数量缓和政策”。所谓数量缓和政策,就是通过大幅度增加超过准备,使金融机构能够容易地低成本地筹措资金,继续发挥银行金融中介的机能,以确保企业贷款在内的各种资金供给顺利进行,进而克服通货紧缩。根据存款准备金制度,全国金融机构2005年6月在日本银行账户的准备存款应该为6万亿日元左右,而按数量缓和政策的要求,在资金需求旺盛时,则可有超过这一数额的“超过准备”。为此,日本银行账户存款余额的目标值自2004年1月提高到30-35万亿日元以来,就一直保持未变。

在不良债权问题严重,金融体系不稳定预期增强的形势下,零利率政策和数量缓和政策相互配合,既扩大了货币供应,保障了资金的顺利供给,又实现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为银行处理不良债权和企业重建创造了宽松有利的金融环境。从政策发挥作用的路径看,在政策实施期间确保了中长期贷款的稳定和低利率;在期待效果方面,使个人和家庭消费对物价走势的判断趋于乐观。

2006年3月9日,由于在景气持续复苏的形势下出现了消除通货紧缩的迹象,日本银行正式宣布终结数量缓和政策。当年8月16日,日本银行又宣布终结零利率政策,把法定贴现率由0.1%提高到0.4%,重新恢复了利率的杠杆作用和市场机制。

四、景气复苏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根据日本内阁府2006年11月的《月份经济报告》,日本政府对当前景气形势的总体判断是:消费虽然疲软,但景气仍在继续复苏。关于景气继续复苏的主要表现,《月份经济报告》例举了四个方面:第一,企业收益改善,设备投资继续增加;第二,雇用形势虽然不容乐观,但正在趋于改善;第三,个人消费基本上踏步不前;第四,出口踏步不前,生产缓慢增加。根据上述判断,日本政府认为只要企业经营状况继续好转并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收入增加,日本经济就会继续实现以国内民间需求为主导的景气扩大。

根据日本主要民间调查机构2006年8月20日前公布的预测,这次景气复苏虽然会持续到2007年,但经济增长率将会下降到2%左右。根据OECD当年11月28日公布的世界经济预测,2006年日本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为2.8%,当前的景气复苏虽然可持续到2007年乃至2008年,但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下降为2.0%,与上述日本国内的预测基本一致。

从目前情况看,影响日本景气复苏的外部因素,一是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二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走势。鉴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2006年7月末达到1桶78.40美元后已经大幅度回落,10月20日下降为56.82美元,12月初为60美元左右,再加上近年来的石油涨价并未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势头,因此,只要石油价格不在2006年7月的基础上出现新的暴涨,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就是有限的。由此,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的走势就成为影响日本景气复苏的最重的外部要因素。

从美国经济形势看,2006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下降为1.6%,低于第一季度的5.6%和第二季度的2.6%,是2003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根据美国政府2006年11月21日公布的经济预测,2006年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为3.1%,低于年初预测的3.4%,2007年将下降为2.9%。根据上述OECD的世界经济预测,2006年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为3.3%,也低于年初预测的3.6%;2007年,因利率、税率提高以及石油涨价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下降为2.4%。由于美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也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对象国,因此,美国经济减速就将成为影响日本景气复苏的不利因素。

从中国经济形势看,GDP在连续三年保持10%以上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06年上半年又增长10.9%,其中第二季度增长11.3%;第三季度,尽管中国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控制了投资的过快增长,GDP仍然增长10.4%。从目前情况看,全年GDP增速将为10.5%左右。关于2007年中国经济的走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10月公布的预测将减速为10.1%,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预测将减速为9.5%;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11月14日公布的预测将减速为9.6%。另外,根据前述OECD的世界经济预测,2006年中国经济增速为10.6%,2007年减速为10.3%后,2008年将再次加速为10.7%。由于日本对华出口增长最快,因此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意味着“中国特需”将继续成为推动日本景气复苏的有利因素。

主要参考资料

<日>内閣府「月例経済報告」,2006年11月。

<日>経済財政政策担当大臣報告,「平成18年度年次経済財政報告」,内閣府2006年7月18日。

<日>内閣府「四半期経済統計」,2006年11月14日。

<日>総務省統計局「日本統計年鑑2006」,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