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和平促进亚洲和睦发展

时间:2022-05-10 11:35:00

导语:中日和平促进亚洲和睦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日和平促进亚洲和睦发展

内容提要: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新形势下,中国确立了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中国和日本是东亚的两个大国,在世界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应该共同推动东亚和谐。为此,中日两国应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战略互惠关系下实现中日和谐。

关键词:中日两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东亚和谐。

一、中国和平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1978-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均为9.7%,其中2003年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后年均增长率超过10%,2006年为11.1%,2007年1-9月又提高到11.5%,全年至少增长11%以上。2006年,中国GDP总额超过27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列世界第4位;对外贸易总额为1760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列世界第3位。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GDP总额在2007年将超过德国,2020年前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贸易总额在2007年也将超过德国,2010年后还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从世界近代史看,包括英国、美国、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日本在内,一些大国崛起后大都走上了霸权主义的道路,按自己的利益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其中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甚至挑起世界大战,妄图用武力重新分割世界,对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由于中国崛起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因此在世界上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猜测,一些国家担心中国会成为新的霸权国家,其中日本就流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是日本继“中国崩溃论”之后对中国的又一误解。然而,中华民族有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饱受帝国主义侵略之苦的中国在崛起后决不会走一些霸权主义国家称霸世界的老路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因此,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信奉和厉行“中庸之道”,强调用“仁”和“道”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国与国的关系,力求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集中精力建设自己的国家,一直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力争保持和平的国际环境,从未威胁过任何国家的安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又多次宣布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与此同时,面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中国政府一直本着“尊重历史、维持现状”的原则,以最大的诚意,通过谈判与有关国家合理地解决了大部分边界划定问题。对于钓鱼岛、东海、南海等有争议的领土、领海问题,中国政府也反对诉诸武力的做法,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中国在新世纪初迅速崛起以后,又及时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宣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2003年12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在纪念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说中国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贡献。其后,主席和总理在国内外各种场合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思想,表明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明确立场和坚定决心。2007年10月15日,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又以“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为醒目的标题,再次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理念和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同志说:“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和平崛起作为中国的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其实质是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同时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这既是中华民族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首先,从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看,所谓和平崛起实际上就是复兴中华文明,实现中国人民100多年来一直梦想的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近代以后,中国落伍了,中华民族经历了巨大的耻辱和深重的灾难。因此,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一直期盼复兴中华文明,渴望强国富民。其次,从中国的现实需要看,所谓和平崛起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文明的形式应对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严峻挑战,把文明复兴的理念深深扎根在全国人民的心中,使之变成每个人持之以恒的自觉行动,实现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另外,从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看,所谓和平崛起就是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世界上树立中国文明大国的形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最后,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所谓和平崛起就是在维护世界和平的过程中,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繁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一个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一个稳定、开放、繁荣的中国,必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总之,中国和平崛起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贡献。为此,在推动国内发展方面,中国将继续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而真诚地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方面,中国将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奉行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

二、构建和谐世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东西方对立的冷战格局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流,东亚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半个世纪多的和平与发展彻底改变了东亚落后的面貌,使东亚成为继西欧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最为发达的地区。其中,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先后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实现了经济起飞,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平与发展给东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进步,各国都得到了最大的好处和实惠,如何进一步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繁荣,已成为东亚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从全球的情况看也是这样,即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以此为背景,中国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2005年4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锦涛在亚非商业峰会发表演讲,正式提出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说要提倡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2005年5月19日,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的讲话,系统阐述了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呼吁世界各国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2006年,主席在参加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成员国领导人会议、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和APEC领导人会议等的演讲和发言中,都反复阐述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说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亚洲以及亚太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和谐亚太。当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和国际上建设和谐世界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把国际上建设和谐世界作为了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决定》指出,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007年10月15日,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谈及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时,又详细阐述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同志说:“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顺应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的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繁荣的真诚期望,表达了中国诚心诚意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各国共谋稳定、共求发展的坚定决心,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是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全新的国际秩序,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真正的合理、正义与公平,使世界各国真正地相互友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毫无疑问,这样一个理想的和谐世界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建设。尤其是在国际政治形势因意识形态分歧、宗教信仰不同特别是霸权主义作祟而日趋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构建和谐世界还要克服很多的障碍,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三、中日共同推动东亚和谐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2000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古代,日本一直是学习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思想文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生产技术方面,自秦汉以来,中国的种稻、植桑、养蚕、纺织、冶炼等生产技术相继传到日本;在思想、文化方面,隋唐以后,日本学习和引进了中国的汉字、儒学、佛教、典章和艺术。在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发展为东亚第一强国以后,中国也开始学习日本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民主进步思想,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等,当初就是参考日文版本翻译和介绍到中国来的。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开展的革命活动,曾得到许多日本友人的支持与帮助。后来,、鲁迅、郭沫若先生等先后在日本学习和生活,也同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然而,1894-1945年,中日两国经历了50年左右的战争。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50年虽然是暂短的一瞬,但却给中日两国人民的心灵留下来巨大的创伤。当时,不仅中日两国处于战争敌对的状态,东亚各国也都掀起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东亚虽然迎来了和平,但日本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追随美国反苏反共的政策,长期采取敌视和包围中国的政策,中日两国处于外交中断的不正常局面。与此同时,围绕50年代初期爆发的朝鲜战争,60年代后期爆发的越南战争,中日两国继续处于不战不和的对立局面,整个东亚也笼罩在冷战的铁幕之下。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中日关系迎来了正常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日两国交往频繁,经贸关系、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扩大和增加。由此,中日两国经济上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断加深,政治上相互信任、相互友好的关系也不断加强。以中日友好为基础,再加上冷战时代结束,东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迅速发展,东亚也真正迎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局面。

2003-2006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关系一时出现了所谓“政冷经热”的不正常局面。结果,中日两国领导人的相互访问中断了4年之久,2005年在APEC和10+3领导人会议期间的例行会晤也被迫中断了。“政冷”不仅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引发了两国间的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和有害无益的争端,而且给东亚合作也带来了明显不利的影响。以2005年12月同时召开的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为例,由于中日、中日韩领导人会谈被迫中断,韩国总统卢武铉也拒绝与小泉首相会谈,再加上中日两国围绕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分歧,会议就自始至终笼罩了不和谐的气氛,未能取得预期的进展。

历史经验证明,中日两国是和谐则双赢,不和谐则双亏。不仅如此,中日和谐还直接影响到东亚和谐,即中日和谐则东亚和谐,中日不和谐则东亚也不和谐。中国和日本是东亚的两个大国,在世界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要实现东亚和谐,必须发展中日友好,实现中日和谐,这是确保东亚持久的和平与繁荣、实现东亚和谐的关键,也是新时代赋予中日两国的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四、日本要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日本经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以后,走上了以武力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先后发动了日清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给东亚各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留下了巨大的创伤。战后以来,日本政府虽然多次就战争问题向东亚各国道歉,表示了反省的态度,但由于军国主义残余和右翼势力的影响,日本政府的道歉和反省总是敷衍了事,一直没有深刻认罪的态度,多次在历史问题上伤害东亚各国人民的感情,引起东亚各国人民的愤怒和不满。特别是小泉在执政期间一再参拜靖国神社,更使中日、韩日关系笼罩了冰冷的气氛。这种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无疑是东亚和谐的最主要障碍。

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世界的霸权主义行径虽然得逞于一时,建立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但难逃历史的惩罚,最后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东亚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日本人民对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也是深恶痛绝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制定了放弃战争的和平宪法,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经过经济恢复、高速增长和稳定增长,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人民也从和平发展中得到了好处和实惠。日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侵略战争和霸权主义的道路走不通,和平与发展才是日本惟一的出路。然而,围绕海外派兵、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特别是修改宪法“第九条”,日本国内出现了扩大军备和复活军国主义的迹象,在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引起了不安。

为此,日本首先要正确地总结和对待历史教训,彻底摈弃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的残余,深刻反省给东亚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不再伤害东亚各国人民的感情,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007年8月15日,安倍首相在日本“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上说日本在二战中给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表示日本要反省战争,为世界的永久和平做贡献。安倍说:不能忘记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友好关系支撑着日本的安定,我们要谦虚地回顾过去,有责任把悲惨战争的教训传给后代。9月19日,福田康夫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时表示一旦出任首相,将继承“村山谈话”,对日本当年侵略和殖民历史表示歉意和反省。福田说:“村山谈话”是当年日本首相的表态,“有必要认为是正确的”,如果自己就任首相,将继承“村山谈话”。日本政府的这种态度是值得欢迎的。

其次,日本要彻底摈弃“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以后,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难,日本国内开始流传“中国崩溃论”。新世纪初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国际经济地位迅速提高以后,日本国内又开始流传“中国威胁论”。从表面上看,“中国崩溃论”似乎是日本对中国的“过小”评价,“中国威胁论”又似乎是日本对中国的“过大”评价,但从本质上看,这两种看法的背后都是霸权主义思想残余和冷战思维的影响在作怪。其中,“中国崩溃论”是部分右翼势力希望看到中国经济崩溃、国家分裂和社会主义垮台的结局,“中国威胁论”则是部分右翼势力担心中国强大后会削弱日本东亚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从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中国强大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日本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强大而诅咒和害怕中国的强大不仅是徒劳的,而且不利于日本清除霸权思想的残余和冷战思维的影响,不利于日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另外,日本不宜争夺东亚合作的领导权。日本作为东亚第一经济大国,在贸易、投资和政府开发援助方面都对东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应该肯定和鼓励的。日本也应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努力,为东亚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自2001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走在了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面以后,日本就一直担心会失去东亚经济联合的主导权,在FTA/EPA方面采取了冷落和包围中国的政策。与此同时,尽管中国一再表示不争夺东亚经济合作的领导权,但日本政府却不时摆出了与中国争夺领导权的架势,一再声称日本应该在东亚经济联合中发挥主导作用,要争取主导权。现在,10+3领导人会议和东亚峰会已经开辟了东亚合作的道路,确立了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为此,东亚各国应该平等协商,共同努力,日本也要放下经济大国的架子,与东亚各国友好合作。

五、在战略互惠关系下实现中日和谐

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意味着中国不会走历史上一些霸权主义国家的老路,中国强大既不会妨碍包括日本在内的任何国家的发展,也不会威胁包括日本在内的任何国家的安全,这是中日和谐的有利条件和根本保障。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日本通过扩大对华贸易和对华投资,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好处。1993-2003年,日本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现在,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虽然被美国和欧盟所取代,但日本仍然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对于日本来说,2006年中国取代美国,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实践证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虽然对日本提出了挑战,但更多地是提供了机遇。尤其是2002年以来的日本景气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中国特需”的推动。对此,小泉首相2002年4月12日在搏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说时,曾说中国充满活力的发展对日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不必担心日中经济关系发展会导致日本产业的所谓“空心化”,日本应该通过培育新产业和开拓中国市场,抓住产业高度化的难得机遇。2007年8月24日,安倍首相在访问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的记者招待会上,也说对于日本以及亚洲和世界来说,发展的中国和经济崛起的中国并不是威胁,而是机遇。由此可见,在和平与发展方面,日本应该实现与中国的关系和谐与共同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和总理的“融冰之旅”,中日两国确立了“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即战略互惠关系。2007年,福田康夫在就任日本首相后发表施政演说时也说要与中国在共同战略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互惠关系,共同为亚洲的和平与稳定做贡献。由此,中日关系“花明柳暗又一村”,再现了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以此为契机,中日两国应该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实现中日和谐,并通过中日和谐,共同推动和实现东亚和谐。根据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今后中日两国应该在下述方面开展全面的合作:⑴相互支持和平发展,增进政治互信和相互友好;⑵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⑶加强防务对话与交流,共同维护东亚的稳定与和平;⑷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世世代代友好下去;⑸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及全球性课题。在全面开展上述合作的过程中,中日两国不仅要努力消除双边关系的主要障碍,加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扩大中日交流与中日合作,把两国关系发展到中日和谐的新高度,而且要共同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而实现东亚和谐。

应该强调的是,在全球特别是东亚FTA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双边自由贸易已经成为东亚经济联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是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过渡和桥梁。与此同时,凡是经济关系密切、政治上友好的国家都在积极地谈判和缔结FTA。为此,中国政府在积极发展FTA的同时,已经主动建议了中日FTA,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对中日关系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对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积极姿态。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在小泉执政期间虽然以东亚为中心积极地缔结FTA/EPA,但对中日FTA却一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意味着日本政府多年来虽然一直说中日关系是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根据日本选择FTA/EPA谈判对象,日本政府实际上并没有把中国作为对日本有重要战略意义并且是与日本政治、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也不承认中日FTA有助于东亚共同体的形成以及东亚的稳定和繁荣,有助于增强日本经济的活力,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解决日本政治、外交方面的课题,提高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发言权。这既是中日政治关系冷的重要表现,也是中日政治关系冷的重要原因。

现在,在中日两国努力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新形势下,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放弃在FTA/EPA方面孤立和包围中国的错误政策,改变回避中日FTA的消极态度,尽早启动中日FTA的进程,使中日FTA成为中日合与中日和谐的象征,成为中日两国共同推动东亚合作与东亚和谐的重要行动。值得欢迎的是,2006年11月1日,安倍首相在会见华尔街时报记者时,第一次对中日FTA表示了向前看的姿态,说希望将来也能与中国缔结EPA。尽管如此,但由于日本政府并没有重新审视中日FTA在其FTA战略中的地位,因此,在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和总理的“融冰之旅”中,两次领导人会谈都没有谈及到中日FTA问题。现在,在东亚峰会的16个成员国中,日本政府惟独不与中国商谈FTA,难怪日本媒体认为日本积极地与印度谈判EPA是为了牵制中国。看来,是否改变小泉政府对中日FTA的消极态度,这是考验福田政府对华政策的一块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