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移动与当地产业的契合度分析
时间:2022-04-27 05:32:00
导语:产业移动与当地产业的契合度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在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产业转移的发生和实现机制理论的研究,建立了地方“根植”产业与“嵌入”产业契合度的概念。产业转移中,外部“嵌入”主导型和地方“根植”主导型都存在高契合度和低契合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及用调查实例验证分析,得出:转移的“嵌入”产业与当地资源禀赋为高契合度结合时效率为最佳。
关键词:产业转移;嵌入产业;契合度
Abstract:Inthisarticle,theconceptoftheIntegrationDegreeofLocalRooted-industryandInserted-industryisestablishedbytheresearchonmechanismofoccurrenceandrealizationinindustrialtransformationonthebasisoftherelevantliterature.TheIntegrationDegreeofindustrialtransformationcanbedividedfourtypes:Inserted-domination,rooted-dominating,high-integration-degree,andlow-integration-degree.Bycreatingmathematicalmodelsandanalyzingsurveycases,suchimportantconclusionisdiscovered:itwillbehighefficientwhenreachhighdegreeintegrationbetweentheentranceofInserted-industryandthenaturaloflocalresourcesinindustrialtransformation.
Keywords:Industrialtransfer;Insertingindustry;Integratingdegree
一相关文献综述
如果没有产业结构的演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社会经济正是在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发展的。作为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产业转移是区域国际分工的表现,在任何时候都存在。许多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组织和合理配置资源,而与此同时,这些要素又是以特定的区域作为空间载体的(刘伟,2004)。所以对资源的争夺愈加激烈,一些产业也加速向资源所在地转移,于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许多产业在特定区域内的发展可能是自发性的,也可能是外部“嵌入”式——从其它区域转移进入该区域的。产业被转移(移植)之后,必然要与当地产业发生密切的关系,对于产业转移引起的产业“嵌入”式的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结果,有些产业在产业吸收地发展迅猛,并且还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些产业则出现“半死不活”的情况,甚至逐步衰退、消失了。对于产业转移的不同结果,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笔者认为,“嵌入”式产业的发展与产业转移后与当地产业的契合程度有很大影响,如果转移的产业能够很好的与当地产业契合,则极有可能获得很大发展,否则就会逐步衰退甚至消失。
对于产业契合的研究,许多学者在关于产业关联的研究中已经广泛地涉及到了。对产业之间的关联和结合最早的系统研究是里昂惕夫(Leontief,1928)的产业关联理论,他不但阐述了产业之间的关联的重要性,而且用投入产出表(里昂惕夫逆矩阵)加以严密的分析,罗斯托和赫希曼也将产业关联程度视为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之一,认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和关联效应是区域产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国内学者也对产业之间的关联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产生了不同的关联模型(陈锡康,1981;刘起运,1986;王乃静,1989;姜照华,1996;薛新伟,2000)。张守一等还提出了“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模型及优化”,用于分析部门最优结构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和效益,这表明产业之间的契合度对经济的影响已经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周振华(2004)分析了产业关联的变化即产业关联的一般基础将由物质流占主导向信息流转变,开辟了新的产业关联的传递路径,对产业之间的关联实现机制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
林毅夫(2001,2003)在论述国有企业自生能力时谈到我国的赶超项目没有自生能力就是因为赶超项目进入的产业和选择的技术均具有资本密集的特征,而项目建设地区的资本又过于稀缺,所以优先发展的赶超项目的技术难以向当地企业转移。其中就存在嵌入的赶超项目与当地资本和技术的契合度过低的表现。国企改革迟迟不能走出困境的原因也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未能从产业和技术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的吻合角度探索国企改革的出路,并进一步认为,这种吻合(契合)程度还将在深层次上影响企业自生能力的强弱。
克鲁格曼(PaulKrugman,1991)在中心——外围模型(Center—PeripheryModel)中,认为较大的制造业份额意味着较大的产业前向和后向关联,而且这种关联效应是形成产业集聚的向心力的三大来源之一。藤田昌久(MasahisaFujita,1988)则更认为在研究向心力的来源之前,首先要考虑建立基于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交易关联的更一般的垄断竞争模型。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动态关联是形成区域集聚长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这些研究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产业之间的契合(或契合度)的概念,但是,其关于产业关联的研究对产业之间的契合程度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前向与后向产业之间的消耗与产业链的完善,都是影响产业契合的重要方面。
本文从产业转移发生、实现的机制入手,对产业转移发生的条件和产业转移形式进行分析,认为,产业转移的动力在于对市场需求的满足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意图。在此框架下,区域内发生的产业转移现象使转移的“嵌入”式产业与本地“根植”性产业之间的契合程度成为了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文章重点探讨转移的产业与当地产业的契合度、适应性分析,并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笔者基于对此项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区域产业转移的几点政策建议,希望能对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二产业转移发生、实现机制
(一)产业转移的条件和依据:
产业转移是区域(国际)分工的实现方式之一,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比较优势的存在。由于不同的区域在资源禀赋或其他条件上具有不同的情况,在长期的区域经济发展中自然形成了不同的产业比较优势,有些区域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另一些区域则具有技术比较优势。为寻求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需求与生产成本上的竞争优势,在这些区域之间就会发生产业转移。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的要素投入结构只有与本地的禀赋结构相吻合,才能在技术结构选择上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的,为实现这种持续增长和发展,企业就会不断改变其区位选择,在不同的区域之间转移(林毅夫、刘明兴,2004)。
根据“雁行发展理论”(赤松要,1930),某一区域的产业向外转移的条件是:当该产业在产业技术优势区域已经成熟,其研究与开发的优势日益成本与价格优势所取代,并且该区域形成了新的区域增长点,就故而将该产业转出。如果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R.Vernon,1966)的角度来看就是:在该产品处于成熟阶段开始转移。在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更多的技术和熟练劳动,产品的技术密集度较高,由于发达地区在技术、资金等方面有优势,相应地,欠发达地区就没有能力进入该领域。随着产品进入成熟期,产品生产技术的“外溢性”使欠发达地区开始模仿甚至引进技术生产了。此时,欠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产业转移的契合点,产业便开始逐步由高生产成本的发达地区向低生产成本的欠发达地区转移。
韦伯(A.Weber,1909)曾提出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原料指数(MI)和劳动力指数(LI),他认为要用这些指标来确定产业的区域位置,胡佛也提出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理论。这些理论都从成本和空间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区位的重要性,解释了产业为何转移,为何在某地发生产业转移。总结起来,诱发产业不断转移的原因主要就是对市场需求的满足和追求更低的生产成本。
(二)产业转移实现机制
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都是梯度推进的,转移层次由低到高,从发达地区的边际产业开始(小岛清,1978),逐步向不发达地区转移,而且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的转移梯度。这种梯度转移一般都是按照“技术差距”依次进行移植的。实际上,产业转移必须从转移方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与吸收方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是受到转移双方的主客观条件制约下的必然结果。从产业转移方来看,由于其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已不能再为其创造更多的价值并成为该区域发展的包袱,因此向外转移这些产业势在必行;而其仍极有比较优势、技术先进的产业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无论从竞争还是盈利的角度都不会愿意把这些产业转移出去,失去巨大利润并为自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从产业吸收方来看,更受到自身吸收能力——例如资源或是政策的约束,因此它也只能从双方差距最小而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转移。(戴宏伟、田学军、陈永国,2003)
由于产业转移吸收地受到诸如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约束,所以转移的产业在技术上需要有适度差距的才是可转移的。其转移的形式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整体迁移式产业转移。一些地区在产业升级换代的同事会将其成熟产业整体转移到市场潜力巨大而生产成本更小的地区。台湾的计算机制造产业就曾在上世纪90年代整体迁移到长江三角洲的苏、锡、常地区,利用长三角优厚的政策和劳动力资源,进行低成本的生产,并抢占了中国巨大的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很大份额。随着长三角地区的政策优势逐步降低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台商又开始向胶东半岛转移。像这样整体迁移的产业转移具有很大的转移优势,由于其自身的整体配套性和协整性都很好,所以,产业在移植到某地后,不需要在当地培养配套的企业为其提供生产性服务,可以很快在当地形成本土化生产,节约了很多大的“移植性成本”和整个产业链的磨合成本。
二是集聚式产业转移。这种迁移一般是原本分散在不同区域的同类企业在某地政策或资源的吸引下迅速集聚在当地,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坐落在武汉东湖的“中国光谷”就是在国家和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形成的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区。在优越的政策指引下,“光谷”从世界各地吸引了大批的光通信、激光、太阳能研发生产企业集聚其中,在这种浪潮的影响下,也催生了大批的当地企业加入广电产业,正逐步形成一个规模和更大、技术更高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转移的特点是可以逐步形成区域产业优势,并可以带动当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但是需要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采用这种转移形式容易导致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广开政策吸引不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进入,对当地经济长期发展造成损害。
三是单一强大企业转移式。这种产业转移的方式在近年的产业转移中已不多见。主要是一些占据行业龙头地位的“大哥大”级企业,为追求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植入该地,在获得当地优厚的资源和政策优势的同时,形成配套的上下游供应商企业,促进当地企业技术更新和模仿效率,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广东南海盐步内衣产业群的形成也是源于香港一家内衣企业转移到当地之后,不但与当地内衣企业和熟练的劳动力资源很好结合(陈雪梅,2003),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当地生产潜力,促成了整个区域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
无论是哪种产业转移形式,其转移的动机都是为了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环境和更低的生产成本。国外的产业转移过程花了200多年才完成,基本上伴随了整个工业化的过程,是顺应自然经济规律的过程,而我国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只经历了20多年时间,属于“赶超型”的非自然的产业转移过程,人为意愿更加强烈。所以,在我国,由于“嵌入”产业的转移是非完全市场化的,“嵌入”产业与“根植”产业的契合程度就更加重要。
三地方“根植”产业与外部“嵌入”产业契合度分析
(一)地方“根植”产业与外部“嵌入”产业契合类型:
不同的产业对产业区位选择和当地资源禀赋的依赖性不同,有些产业内部的产业配套性良好,虽然转移到某地,但是并未与当地产业结合,仍然是独立发展的,有些则正好相反。有些产业在转移到当地之后,凭借资本或技术的优势,迅速成为当地具有强劲发展势头和潜力的主导产业,而有些产业不适宜在当地发展,所以其进入并未改变当地“根植”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据此,在产业转移中,可以将地方“根植”产业与外部“嵌入”产业契合类型分为外部,而“嵌入”主导型和“根植”主导型都存在高契合度和低契合度。
1、外部“嵌入”产业主导型:
一些产业被转移到当地之后,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和政策,迅速发展,成为当地产业的“龙头”,占据了优势地位,使得当地的“根植”产业处于从属地位。外部“嵌入”产业占主导地位,可以使其相对成熟和先进的技术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培养当地适应性更好的配套生产企业为其服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一般的产业如果想在转移到某地之后成为“龙头”产业,首先必须在技术上拥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没有技术优势,是无法在吸收地取得市场地位的。与“根植”产业在技术上的差距是产业转移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占据产业主导地位的重要保障。另为,“根植”产业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那么,“嵌入”产业利用当地资源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拥有更高的生产函数,而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2、地方“根植”产业主导型:
在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吸收了外部产业之后,不会对其产业结构造成很大影响,只是弥补了当地产业结构的某些不足,甚至只是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使其整个产业结构更为完善。这种类型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嵌入”产业在转移之后,并不适应当地的发展,只是处于微弱的“喘息式”的发展状态,从整体上并没有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任何作用。兰州市在上世纪引入了两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曾经是全国最大的彩色电视机生产基地之一,但是当地的市场和劳动力技术程度等原因使其迅速衰竭,但是当地政府出于就业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维持的状态而非退出该产业。从产业适应性指标来看,可以认为这是一项失败的产业转移。
3、高产业契合度:
只有“嵌入”的产业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政策而没有对当地产业造成冲击,同时当地产业与“嵌入”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融合性和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配套性,才能达到较高的契合度。一般情况下,在产业性质上具有互补性的产业之间的契合度是比较好的。欲转移进入某地的产业符合利用当地优秀资源而没有对已有产业造成冲击的条件,才能进入该区域。在产业集聚地区,集聚地优越的政策环境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该地,以享受其巨大的外部性和更低的生产成本优势。例如江苏南部的IT产业制造集群,在最初的产业转移阶段只有大量的台商参与,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区域吸引力越来越大,更多的企业逐渐进入,技术的外溢也使得当地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完整的计算机制造产业链。“根植”产业与“嵌入”产业的契合使其发展迅速,不断实现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低产业契合度:
一些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如果在产业转移到当地之后,没有得到资源禀赋的优势,或者在与当地“根植”产业建立产业链的合作中不顺利,那么很有可能就会迅速的衰竭,而当地产业也可能在与“嵌入”产业争夺市场和资源的过程中大伤元气,使得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处于无序的发展状态。例如石油产业和加工制造业就分别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形成强烈的依赖,如果产业吸收地自然资源迅速匮乏或工人技术水平无法达到该产业的技术水平要求,那么,当地资源就无法与“嵌入”产业结合,而是仍然相互独立发展,契合度极低。
(二)产业契合机理: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嵌入产业在转移到某区域之后必然要与当地根植产业发生横向和纵向的关联。对于产业之间关联程度衡量的最直观的指标是产业的消耗系数。消耗系数又分为直接消耗系数和间接消耗系数。对于嵌入产业与根植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程度的大小可以作为衡量产业契合度高低的重要标准。如果嵌入产业对根植产业的消耗很大,则消耗系数就大,相应的产业契合度也就越高。
除了消耗系数,关联效应(Helpman,1985)也是衡量产业之间契合度的重要指标。如果嵌入产业属于生产中间产品的后向产业(或生产最终产品的前向产业),而当地根植产业中存在该嵌入产业相匹配的前向产业(或后向产业),则它们之间的强烈的联锁关系也是内外部产业契合度较高的表现。这种较高的契合度表明该区域在吸收了嵌入产业之后获得了更为完善的产业链,将有利于该区域的长期发展。
嵌入产业与根植产业之间强烈的关联程度也是规模经济的表现,由范围经济走向规模经济之后不断降低的生产成本和巨大的溢出效应(外部性)也会进一步增强嵌入产业与根植产业的契合度,吸引更多的外部产业转移到该区域,而更多产业的积聚会促使嵌入产业群与根植产业群之间的契合度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更低的生产成本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正是产业转移的动力所在,这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产业契合度的重要性和现实指向性。
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一般都是从边际产业(小岛清,1978)开始,即从产业转出地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通过梯度层次向次发达区域转移。从微观上来讲,与次发达区域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边际产业进入该区域之后会首先寻找与该区域的资源禀赋相结合,从长期来看,该产业也会在该区域逐步成熟并转移到第三方区域,或利用技术优势逐步发展与其产业性质相似或相近的边缘产业。如此反复,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产业形态可能与最初的嵌入产业性质完全不同。例如,A区域即将陷入技术劣势的食品加工产业选择B区域丰富的鱼养殖资源作为产业结合点。在转移进入B区域之后两者的结合在原有的食品加工产业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鱼罐头加工产业,进一步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玻璃罐装产业(在此过程中极有可能扬弃原有的鱼罐头加工产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技术优势发展综合的包装产业,在积累了成熟的劳动力资源和资金积累之后转而发展包装设备制造产业。从最初的嵌入产业到最终的新产业之间已经几乎完全没有联系,但是正是当地资源禀赋与嵌入产业之间良好的契合才使得这一产业结构升级、演变过程成为现实。
(三)产业契合度指数模型:
为了更好地衡量产业之间,特别是嵌入产业与根植产业之间的契合度,我们构造了产业契合度指数的模型,我们选取了资源利用率()、劳动力就业率()和可持续发展性(即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作为影响产业契合度变化的因素,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①
因为不管嵌入产业是否独立还是依赖当地产业发展,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契合,同样,也不会与当地产业之间完全没有联系。在④式的约束下,契合度受、和三个因素影响,由于三个因素对产业之间的契合作用方式不同,我们给定不同的参数:
②
③
④
资源利用率()是指嵌入产业生产第i种产品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中有多少来自于当地;劳动力就业率()是指嵌入产业所使用的全部劳动力中当地劳动力被雇佣的比例,我们不考虑劳动力的技术水平高低的差异,因为只要是在本地雇佣的劳动力,就会提高本地的就业水平,而且会不断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对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治理,并且政府承担较大的治理成本。对所有的⑤、⑥、⑦式:
⑤
⑥
⑦
在t时刻的产业契合度可以表示为式⑧,表示从0时刻到t时刻,嵌入产业在使用了当地资源和劳动力之后的产业契合状况:
⑧
对于产业之间契合度高低的判断,一般情况下:
:表示产业之间的契合度很低,嵌入产业与根植产业相互独立发展,产业关联度低;
:表示产业之间具有中等的契合度;
:表示产业之间强度契合。
如果契合度很低,表明嵌入产业可能只在当地雇佣部分劳动力或在当地销售产品,而未与当地资源相结合,该产业不适宜在当地发展;相反,如果产业之间契合度很高,就表明嵌入产业与当地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很好,已经融入了当地的产业链,将有助于产业转移承接地的长期发展。因为无论嵌入产业是否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都会在当地雇佣部分劳动力,尤其是普通的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力,所以,相比之下,资源的利用率对产业之间契合度的影响就更为强烈。
(四)模型应用:
陕西省某县盛产苹果,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当地政府为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增长,先后引进了两个产业:生产水果罐头的食品加工产业和生产缝纫设备的轻工业制造产业。从表1可以看到2004年两大产业的部分工业指标,其中对于各个工厂采购的原料,我们加以分类,归为两大类别,并且对于从本地采购的原料和采购的原料总量加以区分;同时假定产业A和产业B对于同等技术水平的劳动力支付相同的工资。
环境的治理成本是影响产业能否得到长期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各级许多地方政府对此并未重视,所以,我们设定环境治理成本的权重为,由于不同的产业对各个因素的依赖程度不同,参照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对于产业A,由于属于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其权重为:,而产业B属于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所以权重为:。根据⑧式,我们得到了产业A的契合度:
产业B的契合度:
对于产业A和产业B的不同契合度,我们注意到,产业A在当地采购大量的生产原料,并雇佣了相当比例的劳动力,所以处于中等强度的契合度,而产业B则由于其产业的性质所限,虽然区位选择在当地,但是并未与当地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结合,所以契合度()较低。
表1:陕西某县2004年两大嵌入产业部分工业指标单位:万元
原料采购()
雇佣劳动力(人)
企业税后利润
环境治理成本()
原料A类原料B类
总量当地总量当地总数当地企业政府
产业A罐头厂58.4058.4032.2119.9550337571.650.400.80
玻璃厂29.4720.9513.8012.5931226530.134.259.50
包装厂14.908.0615.6713.3248542025.498.1420.33
产业B缝纫设备厂72.9512.3448.509.2729075101.250.981.22
精密配件厂59.242.0324.806.941785868.470.250.76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认为转移的“嵌入”产业与当地资源禀赋为高契合度结合时效率为最佳。
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无法选择具有怎样的资源禀赋优势,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样去参与区域间的分工,吸收或转移适宜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笔者基于对本文的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1、寻求政府晋升激励和政治控制权收益与区域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运用产业适应性指标评价政府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效率。更低一级的政府官员可能为了谋求自身政治控制权收益的最大化,而引入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作为自身官阶晋升的一块筹码,但是却没有考虑产业吸收之后的适应性和契合,现实案例告诉我们,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后任官员在否定前任的政策基础上,继续犯下这样的错误,引发地区经济恶性循环。所以,应当建立官员晋升与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更远的时期来考察官员的政绩,促使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演进适宜区域发展现实。
2、正确测评本地产业技术水平,吸收具有适度技术差异的产业转移进入本区域发展。具有适度技术差异的产业是产业转移承接地对嵌入产业的基本要求,如果技术差异过小,吸收地就无法从产业转移中获益,无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演化,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若果技术差异过大,吸收地劳动力技术水平跟不上,下游的资源加工处理企业也无法提供配套的产品和服务,那么嵌入产业就会从其他区域雇佣劳动力,甚至因为产业链的配套无法维持生产而转移到其他区域,所以,适度的技术差异是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
3、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潜在优势,发挥本地经济特色,在产业转移和吸收的过程中确定明确的方向性,避免“跟风”,盲目引进外部产业,造成区域产业结构同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体现地方经济特色,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潜在优势,发展和吸收能够与本地特色相吻合的产业,而不能盲目跟风,引进不适宜本地发展的产业,不但难以与本地产业相契合,而且造成巨大的建设浪费。
- 上一篇:关于供销社年度工作之意见
- 下一篇:小议声乐演唱中语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