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区域经济学教学问题与深化
时间:2022-04-02 04:07:00
导语:小议区域经济学教学问题与深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区域经济学是具有前沿性、实务性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本文通过对我院区域经济学教学问题探讨,提出本学科教学深化的意义与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由于社会需求巨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繁重,教学和研究队伍正在日益扩大,然而,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各方面还不尽成熟,特别对于其教学的内容及其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的意义
1、深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由于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新型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区域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通过深化有助于本质上提升本科生对区域经济学的认识程度,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深度和能力。
多数学生认为其乏味枯燥,太理论化,并不实用,并未意识到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性。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深化将会使学生的思想对区域经济学有一个全新层次的认识并达到一定深度,会激发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去学习探究本学科知识,教学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了解到区域经济学真正的内在意义,并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能真正解决区域经济学的实际问题。区域经学教学深化最终对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和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区域经学教学深化改革,让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更多意识到我国区域现状,从理论的课内知识来了解我国各省的非平衡发展现状,根据实际这种现状,来分析比提出解决方案,能够真正正确地深刻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的内在本质,最终能将区域经学知识有效的运用到我国的区域经济建设中来。
2、深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区域经济学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区域经济学问题的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过程中更好完成任务。
通过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深化,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实现一次新的飞跃。使教学实践中的如师生关系不平等、满堂讲或当讲不讲、重形式轻实效、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等诸多问题得到解决。也会使得高校的区域经学教学质量从不太成熟到成熟阶段有了一个大的迈步,使整体教学质量上有所提升。
三、区域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多重性、复杂性导致学生理解和掌握不易
区域经济学教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显著不同点是,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差异很大,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远远没有和国际接轨,高校处于自我发展阶段。这一特点突出的表现在区域经济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上,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体系,每个体系又表现为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后果导致了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统一,影响区域经济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包括了大量难以记忆和理解的名词概念、复杂的区域结构和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联系过程及其区域政策等等。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对于课时的分配也因学生的差异难于统一,对于这些教学内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无从入手,难以消化。
2、区域经济学教学方式陈旧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体系,但并未完全运用于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在必要的时候展示教学课件,无法用影像来形象地解释具体问题,使得区域经济学的问题变得抽象化和复杂化,学生往往无法明白;区域经济存在着“新行性”,没有先进的技术来展示模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现在大多数老师还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授课,这样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上述硬件设施的限制,老师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传统模式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区域经济学教学师资力量不强
师资问题是决定教学环节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师资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数量少,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等。
高校教授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师一般数量都较少,教师代课任务较重。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少。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师资方面还存在教师缺乏对区域经济的深入了解,教师很少有机会和国外先进的区域经济学专家进行术交流,而且高校本身在这方面为教师创造的机会很少,结果导致师资与国际接轨方面难以满足培养国际性的高等专门人才的需要。
4、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欠缺
受传统思想影响,区域经济学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弊端。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大多发达国家不但在本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教育。但是区域经济学课程没有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只是理论授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校内外实习基地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大都在筹建过程中,影响了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成为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校外实习基地当今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厂家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
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也没有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区域经济学这一学科如此,毕业生的实习显得太仓促,太草率,有些“形式化”的感觉。而且毕业前的实习也没有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最终导致实习并不能体现出它本来的意义。毕业生论文针对实践问题的联系与深入探讨方面还很欠缺。
四、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的对策建议
1、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多重性,通过案例突破重点和难点
构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合适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区域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区域经济学。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优秀教材。尽可能统一区域经济学教材。但教学内容的改革绝对不仅是教材编写的技术性问题,它必然要涉及到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和革新。
按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大纲设计和教材编写工作中,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生活,以适用、实用为基本原则,注意向学生传授先进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内容体系。
针对重点和难点增加案例教学,在课程体系深化改革中,可以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教学积极性。教师是教学中“教”的主角,学生是“学”的主角。如何使双方都能够有效进入教学角色,是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致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增加案例教学部分,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角色转变,提高学习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2、积极完善硬件设施,改变教学方法
大力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构建完善,,以确保能为教师教学提供足够的硬件设施,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前提,以有效的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做自己的电子课件,为学生提供更多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提供的影像资料,有效地利用电子授课设施,提高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兴趣,改变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传统看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熟练掌握有关区域经济学的知识。以达到教学目的。
最后,还应多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话题,案例等的交流,交换意见。教师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还有在课后,教师分配给学生课后任务,这样学生在课后也有时间去了解一些其他更多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知识,也有利于拓宽知识面。
3、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增加区域经济学教学师资力量,集中力量重点解决骨干教师的素质提高,作为未来的专业课程教育常设稳定的中坚力量。确保区域经济教学的稳定发展和质量提高。
尽力积极扩大国际与国内校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设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的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尽量提高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非课本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区域经济学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努力培养出一支动态、稳定的高学历的教师队伍。
4、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首先,对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要全面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要根据进步的需要,注重跟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研究和创新活动。在进行项目研究的时候,除研究生积极吸纳外,本科生中的优秀者也应该参与进来。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本学科有更深入的认识;二是可以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建设性想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项目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在毕业生之前尽量找到对应的实习单位让学生有时间实习,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生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
号召学生应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国内学术会议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学习能真正深入落实到实践当中去,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踪家峰:中国区域经济学教学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方向[J].经济研究导刊,2008(5).
[2]毛久措:管理学课程本科阶段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徐年富: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探索[J].消费导刊,2008(7).
[4]王冬: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5).
[5]夏晓红:基于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7).
[6]孙久文等:“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改革,2003(1).
- 上一篇:护患交流技巧的探讨
- 下一篇:深究哲学逻辑的几个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