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综述
时间:2022-02-22 04:03:00
导语:安徽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从工业化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研究的重难点、研究思路及主要应用价值等几方面论述了安徽工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对安徽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安徽工业发展;工业化战略;产业结构调整
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代表,近年来通过“工业强省战略”和“融入长三角战略”,效仿东部发展模式,全省低端的出口加工业迅速发展。安徽省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交通便利,正值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水电成本上升之际,恰是吸引省外资本(包括外资)投入安徽省的大好时机。如何利用这个机会调整安徽省工业结构,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最终将安徽省融入发达经济圈,成为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如果不能有效抓住这次良机,错误实施工业产业规划,会使安徽省工业化走上弯路,影响经济发展,难以实现上述目标。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意在为安徽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言建策。
一、工业化战略
1.从封闭与开放的关系看,传统工业化战略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实行非常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20世纪50、6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但对经济发展收效甚微,弊端也愈益明显。
出口导向战略实行一种开放型经济制度,对商品进口的限制相对较少,鼓励外国资本的输入,把本地区的一切生产都纳入世界商品竞争体系,以面向国际市场的需求来推动本身的工业化进程,出口增长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战略的例证。
2.从平衡与重点的关系看,传统发展战略可分为“平衡发展战略”和“非平衡发展战略”。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认为,落后的国家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在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大规模全面投资,建立一个工业化体系,从而成为大推进理论的积极倡导者。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实行平衡增长战略。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必须要有—种大推进的力量。
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倡导把不平衡增长看作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提出了“发展是一连串不均衡的锁链”的命题。赫尔希曼认为,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实施优先发展的不平衡增长战略。赫尔希曼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的两条路径:其一“,短缺发展”;其二,“过剩发展”。赫尔希曼认为,根据“引致决策最大化”原则,发展中国家应精心选择和优先发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论指出:各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增长,常常取决于一些关键产业和部门,这些产业和部门发展的直接、间接效果导致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这个部门降低了成本,扩大了市场,增加利润积累,扩大了对其他一系列部门的产品需求,由此推动各个部门成长,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增长极战略的创始人之一弗朗索瓦.佩鲁分析认为:首先,整个工业体系包含某些“有推动力的产业”,通过多种形式的关联效应和外部性,地区性集中给产业结构和增长带来复杂产业极,会强化经济活动,导致公共需求,并出现相互关联,推动其他产业的增长。
TerenzioCozzi认为不平衡增长理论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应用,而熊彼特理论在资本主义国家有用,但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3.从自身力量与区域联盟的关系看,传统发展战略分为“技术本土化”战略和“区域一体化”战略。“技术本土化”战略强调在技术上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对巴西、韩国和印度的整体技术能力详细的分析发现,当地成功的企业中大多数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即本国工业竞争基础还未形成的阶段,就善于利用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技术,大量投资在学习新技能和吸收新知识上。
二、产业结构调整
钱纳里等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如结构转变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随发展水平而变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要素对增长的贡献也不同;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过程具有实质性的不同,结构转变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意义上比发达国家突出得多。
产业发生学派中对产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研究主要还是分析现象、揭示机理的研究。
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筱原三代平的“二基准”等,有的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发展战略,有的是从部门间不同技术经济特征和部门间关联机理进行研究,而没有上升到从一般经济学原理进行研究。
日本的伊藤元重、小宫隆太郎等人在《产业政策的经济分析》、《日本的产业政策》中主要是从技术开发和学习的规模收益递增原理、一些部门具有外部性特点的学习、技术转移效果和某些产业存在某种市场的失败来解释为什么要扶持战略产业或“幼稚产业”。
尽管结构性政策是日本等后起国家追赶成功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各类应用性结构研究中已经比较普遍地出现了由结构性政策研究到功能性政策研究的趋向。所谓结构性政策是指旨在推动重点产业发展的倾斜式产业政策,如支柱产业政策、幼小产业扶持政策,等等;而功能性政策则是面向所有行业而不存在部门倾斜、旨在推动特定目标(如技术开发、缩小地区差距、出口促进等)的政策。
北京大学刘伟等的《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其主要贡献是比较综合全面地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从假定产业结构水平代表一国工业化程度的立论出发,通过比较衡量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水平,计算和分析了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但研究中仍然是以钱纳里、库兹涅茨等人的多国模型为参照,进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较。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郭克莎著《中国:改革着的经济增长与结构》,是将钱纳里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所运用方法在中国的应用。此外,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李京文等人《中美日生产率比较》,国家计委产业经济所通过计算各部门之间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速度)差异对工业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
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雁行理论”。该理论认为,后进国家的产业应当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产业转移理论做出贡献的还有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工业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产品技术密集度会发生变化,由此导致产品生产的区际转移。20世纪90年代,产业转移理论有了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产业转移理论与国际经济学以及企业战略理论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础上,一些日本学者强调,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国际化调整的有效方式。
牛丸元认为雁行模式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描述了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进化过程,其实质反映了比较优势的转移。卢根鑫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但没有触及国内区际产业转移问题。
一些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提到“产业区域转移”的概念,但没有展开研究。汪斌、魏燕慎等利用雁行理论分析了国家之间,特别是东亚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但没有分析一个国家内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近年来,陈建军、曹荣庆、陈红儿、蒋文军分别涉及了产业转移动因、区际产业转移模式、区际产业转移效应以及区际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等问题。
三、工业化研究的重点、研究思路及主要应用价值
安徽省在地理位置、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都具有发展优势,但经济增长的速度仍低于发达省份(集中在东部地区),即使在中部地区,增长水平也属中等。可以确定有一些因素在制约安徽省发挥优势、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因此,有必要通过调查分析这些隐蔽的影响因素,从理论上寻找根本性的原因,便于制定针对性强、容易操作的政策,解放安徽省压抑的生产力,推动安徽省工业化的发展,以至地区经济实现跨越。
为了对安徽省将来工业产业的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提供参考,对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作深入研究。一方面通过工业统计的数据了解安徽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利用相关理论分析存在哪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历史和有关影响因素讨论现在产业结构的成因。
通过分析省内外的经济环境和安徽省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针对安徽省存在的产业结构问题,提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就是,政府应该优先发展哪些产业,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研究的重点以及研究思路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1.影响安徽省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和根本原因的探究。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通过历史数据验证以上分析的结论。
2.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利用相关理论、指标和统计数据,描述安徽省的工业产业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以上子课题的研究结论,分析产业结构的成因。本着解决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案。最后提供给政府相关产业政策的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1)系统地研究影响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因素,并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2)分析产业结构成因的方法,以产业结构历史性的变化,结合影响因素,寻找安徽省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3)产业政策的制定依据安徽省的省情,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研究成果将主要应用在为将来省政府制定安徽省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钱纳里等合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中译本.
2.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中译本3.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迈克尔·P.托达罗著.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5.S·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年中译本.
6.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7.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M],上海三联书店,1993
8.李京文主编.走向世纪的中国经济[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9.[日]小宫隆太郎等.日本的产业政策[M]1988年中译本,国际文化出版社.
10.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4(7)
11.胡鞍钢,郑京海.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为何明显下降.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26日.
12.安立仁.资本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1952-2002[J].人文杂志,2003(6)
13.李佐军.中国进入重化工时代[J],财富周刊,2004(4)
14.安妮·克鲁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
15.吉利斯·波金斯、罗默·斯诺德格拉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 上一篇:职校教育创办探讨
- 下一篇:审计局党风廉政建设年终汇报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