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研究重心的转移综述
时间:2022-02-18 03:17:00
导语:知识管理研究重心的转移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论证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经济全球化对知识管理研究的影响。指出知识管理的研究重心必须进行迁移,迁移的方向是由局部隐性知识向全球化显性知识转移,从微观知识向全球化宏观知识转移,从描述性知识向方法论知识转移,同时指出了新一代知识管理的智能化方向。
关键词:知识管理;研究重心;转移;全球化;数据挖掘
1引言
知识管理的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斯威比(SvEiby)博士将知识资本分为: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三部分[1],而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有效地管理企业这三类“结构”的开发和利用,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知识是企业的资源,但任何知识只有当它应用于实践,改变人们的生活,这种知识才会有价值[2]。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支持组织成功运营的重要力量源泉,很多企业已经实施或着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但很多知识管理项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Gartner公司分析了十大原因,但本文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目前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不能有效支持企业和组织的全球化运作,大量知识管理的研究仍集中在80年代提出的一些理念上,如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等,没有根据时代环境的迅速变化对研究重心及时做出调整。
全球化现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3],从经济角度看,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从资源配置、生产流通和消费形成了多层次与多形式的交织与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4]。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企业管理的必备工具,已积累了大量数据。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开放运动及OA等组织及运动的促进,信息的获取广度、深度、及时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网民数量的剧增,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分享的活动空间。良好的交互性使网络正在成为知识传播、民意表达和商业资讯展示的重要场所。
与知识管理研究初期相比,经济环境、信息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也必然带来知识管理研究重心的变化。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信息资源的特征,从全球化角度审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及挑战,将对我国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有助于企业寻求提高全球化信息利用率的方法和技术,扩大企业的全球化视野,从而提高组织的全球化竞争能力,并促进知识创新。
2知识管理研究重心的现状分析
为分析目前知识管理的研究重心,我们首先对中国期刊网自1999年到2008年11月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将全部文章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另存为文本文件,通过语料库软件分析确定关键词,并按词频予以排序。根据确定的关键词,列出对应的文章篇数如下表所示:
其中以“隐性知识”或“知识共享”作为关键词的文章占63.7%。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占了55.9%的比重。我们进而对其具体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
综合文献的研究成果,知识管理的研究者目前可归纳为五个流派即学习流派、过程流派、技术流派、智力资本流派和战略流派[5]。其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6]的分类已经达成共识,知识管理模型的研究可分为知识分类模型、智力资本模型和社会结构模型等三种[7]。无论哪种流派、分类模型,其研究主要侧重于隐性知识的属性、隐性知识转化层级及过程、隐性知识的传播和转移、项目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等几个方面[8]。对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得出知识管理的两种研究路径[7]:一条路径强调个人的知识,研究对象是个人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重点是知识的载体——员工;另一条路径强调组织的知识,着重企业的知识资源基础,作为组织更关心知识作为资产如何创造价值。
从知识管理的过程上看,可以划分为创造、储存/检索、转移、应用等过程[9]。文献[10]进一步归纳为一个知识流动链,即数据一>信息一>认识一>行动/反射一>智慧,其中,关键环节是建立一个共同的地点或者空间以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创造[11],用体验法、交流法、解读法、反思法等提高人获取和传递知识的效率和效能等[12]。总之,知识管理包括不同的、相互依赖的知识创造、储存和检索、转移、应用的过程,组织及其成员会融入多重知识管理过程链中。
企业界一般认为知识管理是通过管理与技术手段使人与知识紧密结合,让知识的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和创新的循环转动,通过知识共享为企业创造价值,赢得竞争优势[13]。信息加工心理学从广义上把知识分为两类:①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②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本世纪80年代神经心理学家们积累的研究资料,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运用的研究,也支持对知识作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型的区分[14]。而目前研究则侧重于陈述性知识的收集、分享、利用等,对程序性知识的研究重视不够[12]。
知识管理过程的复杂度、资源需求和潜在工具和方法会因知识管理过程的类型、范围和特征的不同而不同[15],因而知识管理是一套知识系统工程,需要对知识系统的各种体系结构与运行过程进行分析研究[16],这就需要借助高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工具。而知识管理工具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组织现有知识的存储和利用上,现有知识管理工具存在功能不完整、集成性不高、协同性不够以及可重构性差等不足[17]【18]。
通过前面对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文献和企业实施情况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知识管理研究的重心表现在:
1、知识类型上,以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的研究为主;
2、研究范围上,大多集中在组织内部。对全球化范围的知识管理重视不足;
3、系统工具方面,侧重对描述性知识的管理,忽视了对知识进行加工利用的程序性知识的深入研究。
目前大部分专家对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较为认可,认为知识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知识管理的边界模糊、个人所有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需要解决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等问题[12]。因此,有必要从信息时展的需要重新审视知识管理的研究重心,这将对我国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有助于改善企业知识管理项目的效果,促进基于知识的管理创新。
3全球化对知识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3.1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重点,以跨国公司为载体[19],其突出的特点可归纳为[19][20][21][22]:
1)高度的流动性。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等在全球涌动、流通和融合。知识、信息、智力资源等无形的“软”资源的价值越来越大,资源共享日益迫切。
2)高度的开放性。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日益广泛,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最落后的国家都势必打开国门。
3)渗透性。流动的时空约束减少及成本降低,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渗透,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向发达国家流动。
4)共赢性。资本、知识、资源等在全球市场流动并趋向合理配置,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本、知识、资源诸方面的互补。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合作竞争成为国际经济关系的新模式。
5)异步性。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的流向首选是工业化基础条件、资源、环境、市场条件相对较好的国家及地区,尤其是流向国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使世界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并存的现象。
6)风险性。资本、技术、管理的快速流动和思想、文化的渗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程度不一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问题。
3.2经济全球化对知识管理的挑战
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21]。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的条件与机遇,趋利避害[19],成为一项紧迫的问题。经济全球化表现出的资本、人才、知识、技术、文化等资源跨国界空前的横向流动,是在新的地区和经济领域进行重新配置的一种机遇。这就对管理者们以全球经济空间发展为视野进行决策[23]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必然对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管理需要随全球化趋势而改变[20,23,24]。知识管理也不例外。
知识管理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知识的分享应用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从而改进和提高个人、部门和组织的创新能力、响应能力和专业技能[1][2]。知识管理水平正成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25],面对全球化的新环境,企业对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具体表现在:
1)在技术飞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知识经济形势下,仅靠本企业的智力资源不足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为赢家,需要借助其他资源才能在全球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企业可利用的资源己从组织内部走向组织外部,甚至向全球化发展,并由实物资源转向品牌、专利、知识等无形资源。如何发现国外公司的短缺资源,寻找适当的合作点和时机,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和共赢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使企业必须面对全球化竞争,如何积累应对全球化竞争的知识?全球化使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在企业兼并、收购狂澜中,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尽早规避被兼并、收购的风险?如何把握兼并、收购的最佳时机?
3)由于全球化的异步性,发展中国家的行业发展、企业管理可以借鉴成熟的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少走弯路。如何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企业管理过程中提取规律性的理念、方法和技术,迅速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4)互联网使全球经济结构受到积极的影响,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每周5天、每天8小时,而是可以不间断地进行。作为一种新的销售渠道,互联网上的销售如何理解客户需求?如何有效进行网络营销?如何挽回即将流失的客户?
知识经济大趋势的出现,依赖于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20]。知识管理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探索怎样发挥知识经济主体的作用来推动新经济的发展[23]。以上问题,侧重于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分享与管理的、以描述性知识管理为主的知识管理模式是无法完全解决的。
3.3信息资源全球化对知识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信息资源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正在不断改变企业的环境。信息资源全球化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的公开性。正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和其他全球性媒介已经初步消除了国界对信息的隔离。互联网上的公共网页和全球共享数据几乎对所有组织和个人都是公开的。且可复制性好、传播速度快,大多可以自由访问、下载。
2)信息的广泛性。互联网网页资源、博客和论坛中、企业公开报表中、社会各组织的公共数据库中、各类媒体中,信息涉及有关政治、经济、管理、生活等各领域广泛的信息。
3)信息的海量性。互联网、公共数据库、企业信息系统等信息量巨大,并且每天在急剧膨胀中。
4)信息的及时性。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很多事件发生后往往在数分钟内就能在网上得到体现,引起关注后会迅速通过BBS、电子邮件、聊天工具、博客、个人网站等传播,信息扩散性的加快使更多的人能得到及时的数据和信息。
5)信息传播的低可控性。基于上网信息的匿名性、方便性、低成本性,网民几乎可以随时在网上各类信息。等发现不良信息要删除时,它已经扩散到很多网站。
6)信息的粗糙性。互联网上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同时并存,数据和信息的良莠不齐已经得到公认。企业数据库的数据也由于录入等人为因素存在数据质量问题[26][27]。
既然企业决策所需的信息、知识已经分散在各类数据资源中,如何有效利用这类信息和知识成为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今天的互联网中已经包含了“天下之目”、“天下之耳”、“天下之心”[28]。在全球化信息的获取广度、深度、及时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的今天,综合利用这些资源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已经成为可能。以环境知识、竞争知识和内部知识为主搭建的企业信息知识平台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结合信息的历史资料按时间序列的分析,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整合分析,以及对决策影响不同角度的分析,甚至计算机模拟仿真,可以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辅助管理决策。而全球化背景下信息的低可控性和粗糙性,又对知识管理工具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上述因素,都迫使知识管理的研究重心进行转移。
4知识管理研究重心的转移方向及内容
基于对全球化特点的分析和信息全球化带来的海量信息资源,为应对全球化对知识管理的挑战,我们认为知识管理的研究重心应该做如下三方面的转移。
4.1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移
最初隐性知识显性化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在于当时显性知识的数量不足,主要依赖个体分享的知识。按照德尔菲集团1997年的研究,42%的组织知识来源于员工的头脑,当时很少有人试图表明显性知识比隐性知识更加有价值[29]。这正是隐性知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在项目实施中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其实,隐性知识的分享存在一些先天弱点,Szulanski发现很多知识是粘性的和情景化的,因而不易被转移[30]。妨碍知识有效转移的因素有十条之多[31]。其次是隐性知识内容的局限性,组织和个人的隐性知识总是有限的,受经历、环境条件等制约,另外,有些拥有隐性知识的人或组织我们无法接近,或者即使接近了也没有条件、机会使其隐性知识显性化。
知识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人类社会实践的经验获得(以人的隐性知识分享使之显性化为主),二是从数据或信息资料中通过挖掘获取(从数据中获取隐含的知识并显性化)。在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和公开数据库中的大量信息中隐含着一类介于隐性和显性之间的特殊知识,通过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工具使之显性化就可以成为显性知识。数据挖掘是一种数学模型、人机系统和管理科学相结合的新的信息技术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关联规则、分类、聚类、预测、相随模式和时间序列等手段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32],这些新的知识可以用来制定有效的商业战略去吸引新的顾客和维持已有的顾客、开发适销的产品等。近年来,数据挖掘在生物、金融、保险、零售等行业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成为信息时代决策支持的关键技术之一[33],适合对全球化的海量信息进行挖掘分析。
随着信息资源的全球化,显性知识的综合集成与信息的挖掘利用成为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BBS、博客为个体隐性知识的自愿显性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博客已经引起知识管理学者的注意并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管理工具[18],2002年以来,博客在中国大陆增长了30多倍,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国的博客作者达到4700万人,其中活跃博客作者1700万;博客空间量达到7282万个,近4个网民中就有1个[34]。这为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移提供了条件。
4.2从微观的知识管理向全球化宏观的知识管理转移
以组织内部隐性知识显性化和现有显性知识管理为主的知识管理是微观层面的知识管理,受企业业务性质、战略视野和人员经验的限制,知识的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这样的知识对提高企业在当地和行业内的竞争力是有帮助的,但这些知识不足以支撑全球化的运作。例如,一家国内知名的企业根据战略分析,收购了国外一家电器生产企业,计划通过实施跨国并购战略,以该国外企业的品牌打开欧洲市场。然而,收购的生产线却一直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国外评论家认为被收购公司的社会形象是一个保守的、不断破产转卖的私人企业,还不如直接用其中国的品牌更有效。该收购被评论家称为“高度近视”[35]。后来发现该品牌多年前就在网上被看作落后产品的代名词了,如果到时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知识,就可以避免犯这类错误,为企业挽回上亿元的损失。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企业、国家都成为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日益和国内外大环境密切相关。亚洲金融危机、美国911事件、国际贸易组织的新政策,都会对全球很多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分工合作的网络越来越大,企业的生产、销售不再局限在单一地区,这就需要掌握更多宏观层面的知识。特别对国际贸易企业来讲,了解进出口国的贸易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临时性限制措施、民俗文化等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知识管理必须从企业内部走向国内行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大市场。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整合、产业结构变化、政策调整、国际突发事件的后续影响、国际金融汇率波动等的知识都需要有所了解,甚至对其中某些知识必须深入掌握,以便对全球化的风险性能提前预警,从而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36]。否则,即使内部的微观知识管理得很好,在全球化浪潮中也可能难免犯“高度近视”的错误[35]。
企业的成功首先是战略的成功,实现组织内部微观知识向全球化背景下宏观知识的转移,可以为企业构建国际化视野的知识库,在动态环境中修正战略,并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企业管理过程中提取规律性的理念、方法和技术,迅速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4.3从描述性知识向方法论知识的转移
基于信息的公开性、广泛性和海量性,几乎所有企业都可以得到特定领域足够的知识,此时,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加工、创新将成为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信息资源全球化背景下,从企业管理创新的角度可以把知识分为两大类:描述性知识和方法论知识,描述性知识包括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等,是对反映客观规律的事实、原理等认知的描述,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14];方法论是建立在前人从事客观事实的分析实践的结果之上,逐步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是某门具体学科的研究方式、方法的综合。方法论知识包含程序性知识,是运用知识的知识,是一套完整的实践引导体系知识,是指导知识加工和实践应用的方法、技能、流程等的知识。
知识管理的内容多年来一直以描述性知识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论知识体系。从而造成很多企业知识丰富、创新贫乏的现象,拥有很多知识,却无法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在信息资源极为丰富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加工与知识加工工具显得更为重要。如TRIZ理论从大量的发明专利中抽出了40个基本原理,形成解决技术矛盾的矩阵表[37],这些原理在物理学、化学中是基本常识,通过方法论知识的加工,对发明创造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使技术矛盾的解决速度和质量都大大提高。可拓学是用形式化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学科[38]。其基本理论包括基元理论、可拓集合理论[39]和可拓逻辑[40]三个部分。基元理论用物元、事元和关系元(统称为基元)来表达万事万物和描述问题,非常适用于信息和知识的形式化表达与存储。在此基础上构筑了可拓方法体系。它采用形式化语言表达事、物、关系和问题,建立问题的描述模型,并以可拓变换形式化表达解决矛盾问题的过程,以可拓集合及其关联函数定量化表达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以及临界状态,通过基本变换、传导变换、共轭变换以及转换桥方法等表达生成策略的过程,产生一系列解决矛盾问题和创新的策略,然后通过优度评价法等对产生的想法进行评价,选择最佳策略实施。这样就形成一套流程化的知识加工方法体系[38],用形式语言描述解决矛盾问题的过程和推理方法,使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化、流程化。通过知识加工得到“化不行为行”、“化对立为共存”、“化不是为是”的可拓知识,为解决矛盾问题和进行管理创新提高决策支持。
在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对方法论知识的需求日益迫切。可拓学提供的这一套方法论知识的管理框架,可以教给人们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方法,从而可以使企业根据环境变化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对策和创新的策略,提高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能力。
5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项目实践反馈,发现目前知识管理的研究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对知识的需求。知识管理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其研究重心必须进行迁移。迁移的方向是由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移,从个体和组织的微观知识向全球化宏观知识的转移,从描述性知识向方法论知识的转移。通过将知识管理的研究重心转移,可以解决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视野不开阔、处于信息淹没的海洋中仍缺乏决策依据,知识不知如何有效地创新利用等问题,从容迎接挑战。
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管理重心的转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理念的引导、工具的支持和良好的结构化管理。需要解决信息的收集、分析、知识获取、评估和利用等的理论和方法、工具等问题;为实现创新和解决矛盾问题的目的,需要实现方法论知识和描述性知识的集成与创造过程。
通过数据挖掘从互联网或组织的大量数据中挖掘出的知识,和传统概念中人类积累的知识相比数量巨多,质量参差不齐,更新周期短。后续研究中,智能知识管理的方案[41]设计,可以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管理后续研究的主要框架。基于此方案,可以集成数据挖掘技术和知识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息的公开性和广泛性,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挖掘,从全球化信息资源中搜集、挖掘得到显性的宏观知识,逐步形成一套自适应的知识管理系统。这样可以初步解决信息资源全球化环境中信息粗糙的问题和决策质量问题,并结合方法论知识进行创新,使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技术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为企业决策与管理创新服务。
[注释]
①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成立于1966年,是国际科学联合会建立的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委员会,其宗旨是提高科技数据的质量,推动对科技数据的编辑、评价和传播,)。
②OA(openaccess,即开放存取,是近年来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这一新的模式,使科学知识的传播更加趋于人性化、便利化,缩小了贫富之间人为的差距,实现人类信息资源共享的美梦)。
[参考文献]
[1]SvEibyKE,Theneworganizationalwealth:managingandmeasuringknowledge-basedassets[M].SanFrancisco:Berrett-KoehlerPublisher,1997.
[2]彼得F.德鲁克.知识管理[M].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马俊如,孔德涌,金吾伦,刘钢.全球化概念探源[J].中国软科学,1999(8):7-10.
[4]周洁如.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上海管理科学,2001(4):7-8,6.
[5]蒋日富,霍国庆,郭传杰.现代知识管理流派研究[J].管理评论,2006(10):23-29,53.
[6]IkujiroNonaka,Adynamictheoryoforganizationalknowledgecreation[J].OrganizationScience,Feb1994,5(1).
[7]周竺,孙爱英.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27-35.
[8]王连娟.隐性知识管理文献综述[J].情报科学,2006(4):636-640.
[9]AlaviM,LEIdnerD.E.Review:KnowledgeManagementand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ConceptualFoundationsandResearchIssues[J].MISQuarterly,2001(25):107-136.
[10]KakabadseN.K,KakabadseA.,KouzminA..Reviewingtheknowledgemanagementliterature:towardstaxonomy[J].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03(7):75-91
[11]Nonaka,I.,Toyama,R.andKonno,N.SECI,BaandLeadership:aUnifiedModelofDynamicKnowledgeCreation[J].LongRangePlanning,(33:1),2000:5-34.
[12]陈国权.人的知识来源模型以及获取和传递知识过程的管理[J].中国管理科学,2003(6):86-94.
[13]吴庆海,夏敬华.知识化生存——知识管理方法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14]M.MishkinandH.L.Petri.Memoriesandhabits:someimplicationsfortheanalysisoflearningandretention
[M].In:L.R.SquireandN.Butters,Editors,NeuropsychologyofMemory,TheGuilfordPress,NewYork,1984.
[15]吴冰,王重鸣.知识和知识管理——一个文献综述[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7-61.
[16]王众托.知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7]潘旭伟,顾新建,邱进冬,等.知识管理工具[J].中国机械工程,2003(5):413-417,405.
[18]王子熙,沈治宏.我国2000-2006年知识管理工具研究综述[J].当代图书馆,2007,90:25-29.
[19]成思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与中国[J].经济界,2004(01):4-7.
[20]成思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应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5):1-5,20.
[21]马俊如,孔德涌,金吾伦,刘钢.全球化发展的特征与动因[J].中国软科学,2000(1):19-22.
[22]李光.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评论,2001(6):121-123.
[23]张炜.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管理研究的新问题[J].经济学家,2003(2):95-98.
[24]成思危.探索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道路[J].管理评论,2004(5):3-8.
[25]董小英,蒋贵凰,刘倩倩.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956-963.
[26]李兴森,石勇,李爱华.基于可拓集的企业数据挖掘应用方案初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7):1124-1128.
[27]李兴森,石勇,鹿盟,申爱华.低质量数据下的知识获取方案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7(3):78-83.
[28]潘承烈.虞祖尧,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00-216.
[29]Bohn,R.MeasuringandManagingTechnologicalKnowledge[J].SloanManagementReview,(Fall),1994:61-73.
[30]Szulanski,G..Theprocessofknowledgetransfer:Adiachronicanalysisofstickiness,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2000(82):9–27.
[31]张军.企业内部知识有效转移障碍及其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79-82.
[32]Han,J.andKamber,M..DataMining:ConceptsandTechniques(2nd.ed)[M].MorganKaufmann,2006.
[33]Olson,D.andShi,Y..IntroductiontoBusinessDataMining[M].McGraw-Hill/Irwin,2007.
[34]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博客研究组.中国博客调查报告2007[EB/OL].
[35]王育琨.强者: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6]Li,X-S.,Zhang,L-L.,Ding,M-L.,Shi,Y.,etc.ACombinedWebMiningModelandItsApplicationinCrisisManagemen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ationalScience2007[Z].(ICCS2007),PartⅢ,LNCS4489,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2007:906-910.
[37]檀润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8]杨春燕,蔡文.可拓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9]蔡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J].科学探索学报,1983(1):83-97.
[40]蔡文,杨春燕,何斌.可拓逻辑初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上一篇:分析柴科夫斯基器乐作品创制风格特点
- 下一篇:会计职业中的诚实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