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信息化水平测算与分析思考

时间:2022-01-13 03:08:00

导语:广东信息化水平测算与分析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广东信息化水平测算与分析思考

论文摘要:根据改进的信息化指数模型对广东省1990---2001年的信息化相对水平进行了测算分析,发现该时期内广东省信息化相对指数呈现指数式快速发展;同时对广东省和全国部分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作了分析比较。

论文关键词:信息测度;比较分析;信息化指数;广东省

1广东省信息化相对指数的测算

信息和信息化的宏观测度是分析和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计量方法。本文拟采用最初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计量方法,测算广东省1991年至2001年的社会信息化相对水平。信息化指数包括信息量、信息装备水平、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等四大类二级指标,其中每一大类又包含若干项三级子指标。因为原模型为30多年前所提出,一些指标的设立与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相比已经过时,所以,这里我们对之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删除一些已过时的或在广东(或全国)信息经济发展中已达到饱和甚至处下降趋势的指标,而增加一些具有时代代表性,更能反映信息化发展程度,且相应数据能方便获取的指标。

例如,在信息量指标集中增加“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指标,删除每百人所订报刊数、人均图书出版量指标(事实上,广东近to年来这两项指标处下降趋势)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指标(近to年这一指标变化不大);在信息装备水平指标集中增加“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和“移动电话拥有量”等指标,删除电视人口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指标(已处饱和状态);在通信主体水平指标集中增加“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均每万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数”或“平均每万从业人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指标。为更准确地反映人们的信息消费情况,将信息系数指标中原来的“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中除衣食住外杂费所占的比率”指标换为“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中信息消费所占的比重”,其中信息消费是指全年消费性支出中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二步简单平均法计算信息化指数的步骤是:首先,确定某一年(或某一地区)的指标值为100,作为基准值,其他年份(或地区)的指标值分别与之比较得到相对指数值;其次,将4个二级指标中各项指标的相对指数进行平均,分别得到4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值;最后,将4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值除以4得到信息化指数。根据广东省1991-2002年统计年鉴和2001年《中国信息年鉴)的统计数据,经整理和测算,广东信息化指数的结果见表1。

2对广东省信息化水平测算结果的总体分析

从总体来看,在1991〕年到2001年的12年中,广东省的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1年的信息化指数是1996年的20.7倍,是1991)年的41倍,12年中,平均年增36.4%。特别是近6年,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使信息化指数的增幅更大,年均增幅达65.7%。

从这12年来信息化指数数据的相对差异性来看,如果把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因素去掉,可以计算出信息化指数的相对差异系数由162%下降至41%。可见,1995年因特网商业化后,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平台已成为信息时代新的生产力代表,它的迅速普及使广东信息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看(见图1),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广东的信息化指数基本没有较大的变化,但在因特网商业化后,特别在90年代的后期,广东的信息化指数产生了飞跃发展,线性模型显然不足以描述其发展趋势。此时,利用时间t的指数函数模型能较好地说明这种飞跃式增长。作指数函数模型估计得:

其拟合优度达到0.9967,DW=2.389,方程和系数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假设检验。

未来几年中,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仍将在社会信息化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故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指数的拟合方程(公式1)对未来几年广东信息化水平进行预测。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广东省信息化水平预测值分别是:

即20(12年、2003年和2004年的信息化指数将分别是1996年的47.97.111.43和259.93倍。

从4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发展趋势来看,广东近12年来(特别是近6年来)信息化水平指数式发展主要是信息量和信息装备水平的迅速增长引起的,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的增长相对较慢,近似线性发展趋势。从四者数据分别拟合所得方程的函数形式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它们的拟合方程分别是:

信息量指数和信息装备水平指数的指数函数估计方程拟合程度高,方程和各系数估计在5%的水平上都是显著的,且方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而线性函数模型较好地拟合了通信主体水平指数和信息系数指数,修正自相关后方程和各系数检验在1%水平上都是显著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图2可见,信息系数指数在1994年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1995年开始下降,紧接着又稳步上升。可以说,正是互联网重新促使人们逐渐增加了信息消费的支出,拉动信息系数产生新一次攀升,这是新型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和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直接影响。

3广东省信息化相对水平的比较分析

为了与其他地区在统计指标数据上一致,我们对表1中所用的个别指标进行了调整。这主要是在信息量指标集合中增加了“人均函件数”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在广东虽然已处饱和或下降趋势,但在地区比较中,不同地区的相应值还是有较大差别的(见表2)。表2以2.001年我国的信息化指数为基准(全国2001年为100),将广东省近几年的信息化相对指数与北京、上海、浙江、安徽以及全国进行比较。信息化指数的计算仍采用二步平均法。

由表2测算的信息化相对指数可知,广东省信息化指数远高于全国的总体水平,2001年广东信息化指数超过全国总体水平61个百分点,比浙江省高3个百分点,是安徽省信息化指数的2倍。但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北京和上海相比,处于明显劣势。2001年,广东的信息化指数仅是北京的44%,比上海少近100个百分点。这反映了广东省的信息化水平虽然在全国处于前列,但远滞后于北京和上海。

从二级指标的比较来看,广东省除了2001年在通信主体水平指数上比浙江少2个百分点外,其他3个二级指标的指数都明显高于浙江省同期的指数值。

在信息量的单项指标中,广东的人均邮电业务总量处于全国前列,人均长途通话次数明显高出北京和上海,互联网的发展比浙江快。广东在信息化发展中,其信息量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信息装备水平的单项指标中,广东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低于浙江,但广东在移动电话和电话机等新型信息技术装备方面要超过浙江,这反映了广东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的研究和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较高,是浙江的3倍多(2001年)。

广东与浙江的农村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支出中信息消费比重差不多,但广东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比重高出浙江3个百分点,反映广东居民的信息消费意识较强。

2001年广东的通信主体水平指数比浙江稍低,原因在于其每万人大学生人数较低,甚至低于全国总体水平,这是广东信息化指标集中惟一落后于全国的单项指标,因此广东在高等教育方面函需加强。广东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与浙江相近,平均每万从业人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明显高于全国水平,比浙江省还多70人,但同北京和上海相比有较大差距。所以,广东目前要继续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加强高等教育事业,提升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在引进人才方面要以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等作为人才准人条件,放开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争取在短时间内赶上北京和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