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行业信息化对产品增长的贡献

时间:2022-01-11 02:45:00

导语:工业行业信息化对产品增长的贡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业行业信息化对产品增长的贡献

[论文摘要]概述了国内外关于信息化研究的现状。推导了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贡献的方程,测度了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并给予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

[论文关键词]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贡献率;增长速度

信息化建设投资很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很快,但却不容易将信息化的投人和产出建立内在联系,准确明显地测算出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来。科学衡量一个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信息化投资的方向及其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研究问盈的提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进行信息经济的投人产出分析,M.波拉持(1997)提出一套依据一般的投人产出数据编制信息投人产出表的理论与方法。鬼木甫认为,1975-1985年间,日本经济年增长率的15%是由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查尔斯·琼森切尔1983年建立了侧度信息资源与经济生产率相互关系的计量模型,weill进分析了电子管制造业IT投资对绩效、销售增长等的影响。对31个主要食品公司研究了1987到1991年间IT支出与税收贡献之间的关系。TheophanisStratopoulos,BruceDefining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证明IT运用成功的公司有好的财务业绩。〔司ChristopherGust,JaimeMarquez通过对13个工业化国家1992到199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信息技术对美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加速度的作用,但对其它的工业化国家却没有同样大的作用。PeterE.D.Love,ZahirIrani对126个建筑机构做了调查分析,评估IT投资与利润、成本的关系。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对信息化理论进行研究。我国学者的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从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角度编制投人产出表,研究国家或区域信息化的投人产出关系,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如:朱幼平对1980-1992年间中国实际GDP与信息、资本和劳动要素用CD函数进行回归分析,证明信息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贾怀京、谢奇志运用回归的方法测度了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袁正得出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常永华利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信息化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发展落后。马生全等基于R.M.Solow余值理论思想,从理论上给出了地区信息化建设投人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数学模型。王梅英、王玮讨论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信息化水平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给出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排行榜。

(2)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研究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信息化与就业结构等。如:苗建军对社会信息化的就业结构做了解析。陶长琪对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尹海洁认为,信息化使第二产业不再成为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越来越低。汪斌、余冬绮估计了信息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程度和对三大产业的差别影响,发现信息化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最大。

(3)对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效益进行测度和研究。如:郭东强、王志江提出了测算企业信息化投人对企业产出增长贡献的数学模型。王志江、郭东强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讨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投人产出的相对有效性间题。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第一个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第一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的要求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

1.2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信息化贡献率的差距、企业信息化及效益等领域,而对信息化对行业的贡献以及信息化在行业内部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则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相关指标和数据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行业领域信息化的特点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探讨。

(2)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甚至矛盾,有的研究虽提出了观点、指标体系或模型,但缺少实证的支持。

(3)在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时.没有考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资本、劳动之间是存在多重共线性的,特别是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中一般都包含有资本和劳动的因素,信息化水平与资本、劳动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更不能忽视。

本研究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给予定量的评价。

为了保证所分析行业及数据在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不分析: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其它矿采选业、其它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且只研究1995-2003年间的数据。行业按《中国统计年鉴》的顺序排列,设置的代码如表1。

2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及其贡献率的测定

2.1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

行业信息化水平由行业微电子控制经费O1、行业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O2、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O3、行业新产品销售利润O4、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O5、行业中拥有的大中型企业数O6、行业总资产贡献率O7、行业人均创利润水平O8、行业增加值O9、行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O10、行业销售额O11计算。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5-2004年。具体计算及分析过程参见笔者论文《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研究》。以2003年为例,信息化水平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可见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

2.2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定

考虑信息化因素后的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

Y(行业总产值),A(技术进步水平),K(资本投人量),L(劳动投人量),1(信息化水平)

把公式(1)写成考虑信息化因素后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中α、β、γ分别为资本、劳动、信息的产出弹A为除去信息化水平以外的其它技术因素。然后,(2)式取对数:

运用回归分析可估计得γ

本研究中,Y为行业增加值,L为行业人数。

由于信息化水平与资本、劳动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用岭回归分析以削弱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对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作岭回归分析(k取0.1),并排序,见表3(具体分析及计算过程参见笔者论文《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贡献率研究》)。可见,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

在该时期内,中国信息丰裕系数的对数每增长一个单能够引发工业生产总值的对数平均增长0.5791个单位。

3中国工业行业倍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

3.1方程推导

对(3)式求导数:

从而得到产出增长型速度方程(离散型),并取△t=1。

由此可得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为:

这是行业信息化建设贡献度的一种分离方法。这一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分离出信息化建设的效益,适用于信息化建设后的效益分析。

3.2信息化对产出增长速度贡献的测度

用式(5)计算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1996-2003年信息化建设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取平均值,并排序,如表4。可见,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

4研究结论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1结论及分析

(1)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可能由于评价指标和数据选取等原因,某些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和对比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总体而言,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对比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为了实现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行业间信息化建设的失衡问题。

(2)中国工业行业36个分行业信息化对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定量分析结果中不能绝对排除存在自相关因素,但分析结果总体上表明的信息要素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这一结论依然是可信的。

(3)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各分行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与信息化向这些行业的渗透、扩散,或这些行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本行业的力度等存在较大的差别有关。我国目前的信息_化建设存在过急过快、缺乏协调、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现行体制有一种赶“时髦”的冲动,企业信息化申请国家贷款,投资没商量,信息化特别是国有企业信息化中成本计算的动机发生了扭曲。同时,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以及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变革的进程等都存在差异,影响着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和贡献的差异。因此,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应统筹规划,联合建设,切实将信息化落到实处,提高信息化的有效性。

4.2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目前设定的指标体系虽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的现状,但存在着指标间相关性较大的缺陷。同时,纵向指标数据统计口径及来源不完全可比,影响实证结果的精确性。

(2)虽用岭回归方法削弱了多重共线性的影响,但仍然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需要探索新的方法进一步解决,这对实证研究的精确性至关重要。

(3)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只是阶段性的,还需要不断去完善和发展。此外,限于笔者的知识储备,大量文献和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也有待于进一步去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