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组织产业集群风险应对措施论文

时间:2022-07-15 09:43:00

导语:网络组织产业集群风险应对措施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组织产业集群风险应对措施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网络组织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风险的研究总结,指出基于集群网络组织结构的视角研究产业集群的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认为目前缺乏对产业集群风险的量化研究,使得关于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的成果缺少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集群网络结构属性出发,分析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结构风险的辨识参数和预警原理,建立集群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提出预控对策,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网络组织产业集群风险预警综述

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结构作为群内经济社会主体关系的外在表征,是影响集群网络特征以及群内主体产出水平的重要因素,与集群的生命力息息相关;集群风险的产生既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更受集群内企业网络组织结构的制约,不同的集群网络组织结构决定了集群的不同抗风险能力。因此,基于集群网络组织结构的视角,研究产业集群的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1网络组织理论

网络组织理论认为市场和企业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从而导致了企业间复杂多变的网络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制度安排。拉森(1992)研究了组织间的关系,提出用市场、组织间协调和企业等级的三级制度框架替代传统的市场与企业等级两级制度框架,他形象地把网络组织看作是看不见的市场和看得见的企业之间的握手。学者们分别从网络组织的内涵、形成与演化、内部结构形态几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网络组织理论。

1.1网络组织的内涵

格拉多里(1987)认为控股或合资、特许经营、转包、卡特尔联合体、董事互派、族系和社会关系是存在于独立法人之间的网络组织形态,而且由前向后的顺序表现了网络组织形态向纯市场交易形式演变的趋势。马耶等人(1991)从经济维度、历史维度、认知维度和规范维度等多维角度对网络概念进行了解释。1997年美国学者CadenceJones把社会关系引入网络组织治理中,认为社会网络的嵌入对交易的协调与维护至关重要。在网络组织生产活动中,自动调节、强制调节和社会调节相互交织在一起。

1.2网络组织的形成与演化

哈堪森(1995)等学者对网络组织的形成与演化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网络模式。该模式通过分析影响网络组织结构的基本变量和网络组织的构成关系来解释网络组织的形成与演化。王忠耀(2002)认为根据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地位,网络组织可以分为有盟主的网络组织和无盟主的网络组织。企业集团、分包制、虚拟企业等网络组织属于有盟主的网络组织;而在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网络组织属于无盟主网络组织。

1.3网络组织内部结构形态

传统网络理论认为网络连接是随机设置的,大部分节点的连接数目会大致相同,即节点的分布方式会遵循泊松分布,有一个特征性的“平均数”。1999年,Albert和Barabasi在强大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万维网等复杂系统的网络结构,发现了“无标度”特性,突破了随机网络模型的束缚,使我们认识到各种复杂系统的网络结构都遵从某些基本的法则。车宏安(2004)等人介绍了这种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一些网络中占少数的集散节点拥有大量的连接,而大部分的节点连接数目非常有限,“平均数”不见了,这种网络被称之为“无标度网络”。

2产业集群网络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集群的研究逐步从集群的静态优势过渡到集群的动态能力,从集群的形成机制转向集群的动力机制,从集群的生产系统深入到集群的知识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网络系统的企业集群,其网络结构具有生产力功能,决定着集群的行为,影响集群知识系统配置和运行效率。众多学者从组织管理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组织学、技术经济学、博弈论出发。进行了多角度、多学科的有益探索。

2.1集群网络结构内涵

学者们从网络组织的角度刻画了集群网络结构的内涵,认为网络中主体间关系表现为网络的结构形态,它与产业集群风险有密切的关系。集群网络结构反映了集群网络各节点的链接方式,决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和相互关系,它决定着集群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整合深度,规定集群中各主体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集群整体的行为取向。从静态看,它决定着集群静态竞争优势;从动态讲,它构成了集群的动态能力。(蔡宁,2002;倪沪平,2005等)

2.2集群网络结构构成维度

学者们认为集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是大量相关企业、辅助机构在细化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地理集中的生产协作系统,具有经济属性特征,同时集群又嵌入本地经济行动者构成的关系网络以及区域规范、习惯之中,具有社会属性,企业集群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网络。产业集群生产网络层的链接关系大致归纳为三类常见模式:以纵向产业链为主导的链条模式、以竞争合作互动为主导的齿轮模式和以公共性投入和生产要素共享为主导的沙滩模式;社会网络层的经济联系概括为两种模式:官、产、学、研合作主导型的菱形协同模式与孵化器主导型的孵化器模式。产业集群网络是生产分工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和知识信息网络的耦合网络。在集群网络系统内部存在着生产模块、价值模块和知识模块的3个不同层次的耦合现象。(青木昌彦,1995;李凯、李世杰,2O07等)

2.3集群网络结构与竞争优势研究

学者们指出集群网络结构与集群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集群网络的分工结构、社会结构和知识结构等一系列结构安排,决定着集群的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同的集群网络结构影响集群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组织内部存在着模块化竞争机制,并以生产模块化竞争、价值模块化竞争和知识模块化竞争3层模块化内耦合结构表现出来,专业化分工是集群组织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组织模块化是集群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选择和完善集群网络结构,增强集群竞争优势的建议。(王发明,2006;张杰,2006;李凯、李世杰,2OO7等)

2.4集群网络结构的风险与危机

学者认为集群网络成员联系在一起时。会导致额外成本,不完全契约、道德风险、机会主义和偷懒都会引起网络成本提高,从而削弱网络的优势。无论是静态概念的“锁定效应”,动态的“路径依赖”,还是“结构性风险”,都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集群网络结构的“适应性”,即通过集群的动态演进去适应集群内外部环境的要求。蔡宁(2oo6、2008)等认为集群网络的结构属性给集群风险带来3个方面的影响:小世界属性可能导致网络的锁定效应无标度特征使得集群网络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双重特征,增强集群网络的抗风险能力,需要增强其鲁棒性,降低脆弱性;产业集群区别于其他网络组织呈现特有的网络失灵现象,与分包制、战略联盟等网络组织相比,产业集群具有网络模糊、既非共同也非互补目标、非正式契约、非结构化网络、进出壁垒低,主体多样特征等。

3产业集群风险

一般学者将产业集群风险分为两大类:①内生性风险。内因是集群产生、发展、成熟过程中衍生的,是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因素,主要包括结构性风险、网络型风险、生态性风险、产品生命周期风险等。②外生性风险。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诱发性因素,包括周期性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

3.1产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研究

3.1.1结构性风险

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随后,德国学者格拉伯赫(1993)在对德国鲁尔工业区产业集群研究后发现,整个集群应对市场环境变化能能力弱化,即产生所谓的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G在弗农“产品生命周期”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产品周期理论。他据此论述所谓的“结构性风险”,是指企业集群老化或衰亡对区域经济的危害,当集群走向成熟甚至衰亡的时期,企业集群由于其资源高度集中于一个产业或者一个单一产品,可能拖垮整个区域经济,变成难以复苏的“老工业区”。丹麦学者BentDahun等(2002)在波特的基础上,以北欧无线电通信工具集群为例,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3.1.2网络性风险

利用社会经济网络分析作为一种新理论研究产业集群风险的范式,其代表是瑞典的哈堪森和斯涅何塔,提出了影响网络组织结构基本变量和网络构成关系,在这一模式中,网络元素——行为主体、资源和活动彼此依存,行为主体间的活动就是企业之间通过网络协作与竞争的行为,而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同时,网络组织中个别企业都不能逃脱网络约束,而网络的形成又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其演进带有路径依赖特征,相互依赖的网络最初阶段是力量的源泉,但由于环境动荡可能会成为僵化、惰性的根源。Scott(1989)、Harrison(1994)、Abml煳(1994)等也从不同侧面指出集群网络会成为保护传统方法的力量,从而抑制创新。

我国学者仇保兴等(199r7)对浙江永康保温杯市场存在的过度竞争现象,用信息经济学中“柠檬市场”模型给予解释,将小企业集群发展的陷阱归结为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而造成过度竞争。吴晓波等(2oo3)借鉴植物学术语把产业集群的内生性风险称为“自稔性”风险,“自稔性”是指植物的籽花结实性,集群鉴于产生优势的自身特性,同时也削弱集群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最终导致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他们把产业集群的网络化特性概括为以下4个: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群内互相关联、协同与溢出效应。朱瑞博(2004)在吴晓波等的研究基础上引入模块化理论,分别对产业集群“自稔性”的四大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用模块化解决这些问题的机理。

蔡宁、吴结兵(2003)认为一个网络平均路径较大的集群网络对其网络连接方式的改变往往会滞后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甚至被环境淘汰。集群网络结构才是影响集群风险的内在根本因素。他们把网络性风险概括为三方面:(1)不同的网络结构的风险不同;(2)网络中存在各种资源如信任、关系等会成为保护传统方法的力量,对创新的抑制;(3)网络主体活动及相互影响的风险。

3.1.3生态性风险

秦婉顺、顾佳峰(2O03)、王发明等(2006)运用组织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从组织变革与结构惰性、选择的限制、生存与竞争三方面对产业集群面临的风险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们认为:①组织结构的惰性是组织无法跟上环境的变化,造成组织衰退;②天性的自然限制使集群无法采取有效的反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③集群形成时的内外部环境决定这个集群的未来发展轨迹,以及它是否会被变化的环境淘汰或繁荣。

3.2产业集群外生性风险研究

波特早期在《族群和新竞争经济学》中指出,集群产生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中,可能因为外部威胁(如技术间断、消费者需求变化等)以及内部僵化(由于过度合并、卡特尔、群体思维抑制创新等)而失去竞争力。

Fritz等(1998)在Ti~hy.G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周期对企业集群的冲击——周期性风险。他们认为,经济周期对产业集群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会使集群走向衰落;而周期风险是一种突发的、不可能人为控制的、由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等原因造成的风险,可能会出现在集群生命周期的任何一段时期,将导致集群所在区域的经济不稳定。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受到国家经济景气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受到国际因素的冲击。他们把产业集群看做区域经济中的一个产业,则区域经济由一个或极少数几个主导集群所支配,将面临更大的经济周期变化产生的风险;而区域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是基于区域福利功能的,区域收入或就业最大化同时使收入和就业水平波动的风险最小化,区域集群则处于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引起的风险被动接受的地位。

段鸣(2005)将地区产业集群放在全球价值链的框架下,从外部的网络联系这一视角分析集群形成机制。他从集群在价值链延伸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整合机制框架下,分析了集群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价值链治理以及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风险形成的关联机制和风险的不同表现后指出,在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风险。

另外,少数学者也对企业集群组织风险评价进行了初步研究。倪荣(2005)运用风险决策模型对企业集群风险因素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分析;韦静(2008)、尹建华等(2009)分别尝试提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集群风险评价模型。他们的初步探索值得肯定,但是有待于实证检验和具体数据的支撑。

4结论与启示

综合上述国内外研究可见,对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及其风险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而深入。但是。现在的研究主要囿于传统的经济学范式,运用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工具从宏观上审视企业集群发展中的风险问题,或者从系统论的角度,指出集群网络的系统结构是集群保持整体性及其功能的内在根据,集群可以通过有目的的结构调整提高集群防范风险的能力。特别是缺乏对产业集群风险的量化研究。对于产业集群风险的各项衡量指标、集群正常经济运行的数量标准以及风险识别、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不足,这使得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的成果缺少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集群网络结构属性出发,分析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结构风险的辨识参数和预警原理,进而建立集群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网络稳定性的预警模型,提出预控对策,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