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城乡关系观评析论文

时间:2022-11-05 10:07:00

导语:亚当·斯密城乡关系观评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亚当·斯密城乡关系观评析论文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最杰出的代表,他所著的《国富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斯密在这部巨著中对城市的产生和城乡关系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时至今日,斯密的观点对于我们认识现阶段中国城乡关系的现状以及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我国现阶段城乡差距的认识

城乡差距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城乡差距体现在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教育、医疗、福利等方面。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6年末达到了3.3:1,如果再算上城镇居民享受到的一些非货币性的福利收入,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会更大。对于城乡产生如此巨大差距的原因,普遍的一种看法是,这是由于我们建国以来实行了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和政策,主要是户籍制度、偏重城市的发展政策等造成的。

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城乡关系的分析对于我们认识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过大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在斯密看来,城乡各自分工的程度不同、交易效率有高低之分,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获利有厚薄之区别,因此生产要素自然会向都市聚集,城乡差距由此产生,这是市场发展必然带来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回顾我国城乡发展的历史,建国之初,我们为了早日实现国家工业化,因而采取了偏向城市的发展政策,使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愈发明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围绕着有利于资本积累来进行的,因此尽管通过“剪刀差”使广大农民对新中国工业化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就当时全国的整体情况而言,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被压缩得非常低,从整体情况看,城乡差距还不是十分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处在普遍较低基础上的可接受范围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10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确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城市相比农村而言的优势十分明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远远高于农民。从一定意义上说,城乡差距的扩大也正是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结果。特别是,我国在推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原有的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甚至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剥夺农民的事情时有发生,农民应有的权利得不到保护,这些更加剧了城乡差距。

上述分析可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产生城乡差距的天然属性,二元结构的存在甚至是固化,使这种差距越拉越大。

城乡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斯密是一位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他非常迷信市场,在城乡发展上始终强调市场的作用。他强调要通过工商业的发展来积累资本,进而使资本回流到农村,促进农村的发展。但是这样的一种回流在他看来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而且前提条件是都市的资本利润降低了。从我国的实际看,城市化的发展还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过程,城市发展带来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从总体上看,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在今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城市的资本利润都是一个上涨的趋势,城市化仍然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因此,单靠市场的作用,等到都市的资本利润降低了再来促进农村的改良和发展显然是不符合中国实际的。

事实上,斯密的贡献在于,一方面,他认识到单靠农村自身的力量发展,是无法实现农村的改良和进步的,关键还是要靠城市工商业的支持,这一思想其实也体现到了我们现在所坚持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中。另一方面,他意识到对农村改良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而斯密的不足在于他根本没有重视政府在促进农村改良和进步中的作用。这也难怪,按照斯密的观点,政府是浪费的、腐败的、无效的,并且是对整个社会有害的垄断特权的授权者。同时,他也看到了政府的有限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他指出了政府的三个主要功能,一是保护社会免遭外来入侵;二是建立司法机构;三是建立和维护私人企业家不可能从中获得利润的公共工程和机构。由此可以看出,斯密对政府的干预活动是有限制的,在促进农村改良和进步中根本没有考虑发挥政府的作用。

斯密的这个观点和以此为基础的政策措施在今天看来是需要商榷的。从理论上看,农业是弱势产业,在我国,农民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如果政府对农村的发展不给予支持,那么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可能很难改变,甚至还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从实践中看,即使是当今美国这样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对农民、农业依然有很高的补贴,何况是我们这样一个农民还占一半以上的大的发展中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农村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无疑是适时的、正确的。但从斯密强调市场重要性的观点中,我们也要认识到,推动农村的发展,基础仍然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强农村建设与推进城市化的关系

按照斯密的观点,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原因在于农业不仅提供着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且还从根本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进而影响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斯密的视野里,尽管他强调了农业在“自然趋势”中的首要地位,但是对城市和城市产业发展带来的高效率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从他所定位的城乡关系和对财富增长的追求看,我们判断,他认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如何进一步巩固好农业的基础定位,建设好农村,同时又顺应分工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积极推动城市的发展。在斯密的二元经济结构萌芽思想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依靠市场的作用,尽管这一过程充满了困难和不确定性。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城乡如何协调发展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有的人把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市化对立起来,要么过分强调这些年城市化进程中消极的一面,片面否定城市的发展对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而对在现有财力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困难估计不足;要么仍然片面强调城市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不牢这个短板,对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视而不见。

其实,按照斯密的理论,我们不仅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的基础,而且还要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规律,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提高农业内部以及与城市产业的分工效率,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兼顾农村、农民的利益,同时,要发挥好公共财政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