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企业利益相关性探究论文
时间:2022-10-25 04:35:00
导语:报业企业利益相关性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网媒的崛起和纸媒网络版的建立,传媒产业内形成高度的信息共享环境。为了扩大信息量、吸引读者,媒体间弥漫着一种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新闻作品被转载的侵权现象:为提升可读性、增加发行量,或是将他人文章、图片拿来转载,不注明出处、时间和作者姓名;或是擅自转载后不履行付费义务。对此,学界或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如何转变报业经营,实现报业与网媒共生及其外部环境的建设;或从法律视角,探究资源共享中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之间利益平衡问题,就分配机制和市场机制加以研析,如建议应对报刊转载法定许可制度做出必要的调整,使网络传播作品有法可依;应完善我国转载法定许可付酬制度,主张在介于产权规则和责任规则之间建立知识产权集体管理体制;或从管理学角度,探析报刊微观主体应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健全版权保护规范等。基于以上讨论,国家主管机关已出台专项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及管理条例,但实施的收效甚微,转载不付费已成为传媒行业内“潜规则”。
传媒业所经营的是凝聚了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知识产品”,该产品具有两重性:即知识产品的使用具有共享性,只有通过传播和广泛使用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但实现产品的生产也具有成本,生产者需要得到适当的利益回报和保护,如果不加以限制,生产者“知识产品”生产积极性将遭挫伤,可能会因缺乏激励而停滞。据此,探究传媒产业转载“潜规则”形成机理,揭示“潜规则”背后所隐藏的利益关联性、利益损失及成因,协调纸媒与网媒的关系,是传媒产业得以健康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转载主客体的界定
1、转载客体对象的界定。本文所研究的转载客体对象,是指报业企业所生产的、具有评论性、描述性、凝结着作者的独立构思和创意、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新闻作品”与“非新闻作品”,其中包括文章、图片、资料等,是经过知识创新的“知识产品”。
2、转载行为主体的界定。依据是否直接参与转载行为,笔者将转载行为主体分为直接行为主体和间接行为主体。直接行为主体,是指直接参加转载活动的组织或个人,包括报业内的企业、其他传媒行业(主要指网络媒体);间接行为主体,是指不直接参与转载活动,通过对直接行为主体的作用,间接影响行业或行业内企业发展的组织或个人,包括国家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各级党委与政府等。
本文将重点限定于直接行为主体及其利益关系的研究,并对“报业企业”、“网络媒体”及“转载行为”作出以下设定:即“报业企业”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通过产权关系和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由众多的企事业法人组织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或由多家报刊、经营性网站及依托报业功能所建立的经营性实体构成;“网络媒体”是指商业公司创办的具有新闻等公共信息业务的经营性网站,排除“自媒体”(如个人博客等);“转载行为”是指发生在不同“企业”之间的、非报业企业内部的转载行为。
二、转载中主体间利益关系及其利益冲突分析
转载过程中,各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扮演不同的角色,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为了更清晰的把握报业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利益关系,寻找其间利益冲突根源,揭示转载“潜规则”形成机理,本文选取一报业企业(X)为研究对象,有关企业与其他主体间利益关系可见图1所示。
其中,A代表竞争力明显强于X的报业企业,其是行业内“领军人物”,拥有较强资源优势且其知名度高、发行量大;B代表与X处于同等地位的报业企业,该类企业鉴于历史、行政或地域等客观因素与X存在战略伙伴关系或竞争关系;C代表竞争力弱于X的报业企业,受客观条件制约,该类企业有着信息渠道窄、采编队伍不强、发行量较小等特征;D代表大型网站,点
击率高、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E代表中、小网站,该类网站点击量和影响力相对较低。在此基础上,笔者对主体间利益关系作出以下认知:
1、报业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认知
X与A类企业的利益关系如图1中①环节所示,当X转载A的“知识产品”,通常以“一揽子”或“总体式(概括式)”付费方式与A签订“信息购买协议”,建立市场交易关系;当X的“知识产品”被A转载时,X可借助A的发行量提升自己知名度扩大社会效益。
X与B类企业存在战略伙伴关系时,通常已达成有形或无形的“互换协议”,相互免费转载稿件如图1中②环节所示,对于B类中非X的战略伙伴(竞争对手),报业企业内部往往有不成文规定——避免转载竞争对手的稿件,防止版权纠纷的发生。
X与C类企业的利益关系如图1中③环节所示,X作为被转载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表现出一种“大度”,不在乎自己“知识产品”被无偿转载,反而认为无偿转载的“搭便车”行为扩大了自己影响力。
2、报业企业与网媒之间利益关系的认知
互联网站的新闻缘自于传统媒体的资源和原创信息,互联网站负责做编辑加工,如界面设计、制作标题、排版链接等。报业企业与D类企业利益关系见图1中④环节可知:作为转载方的报业企业希望用D类网媒的海量点击的广告价值来换取自己的采编内容,期望借助社会效益的提升带动其品牌价值的提升,增加广告收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报业企业与E类企业之间,只有少数非大型网媒通过购买协议,合法转载报业企业“知识产品”,而更多的E类企业与报业之间存在一种“寄生”的剥削关系,如图1中⑤环节所示,即E类企业无偿占有报业企业的“知识产品”、增加自身点击量、获得广告收入,与报业争夺广告市场。
任何一个报业企业都会依据自身竞争战略,划定A—E,并在转载中与他们形成上述利益关系,正是这些利益关系的存在,形成了转载“潜规则”,而在“潜规则”的背后,某些主体的利益取得恰是以牺牲其它主体利益为前提的,彼此间存在必然的利益冲突。
基于上述主体间利益关系的认知,转载中报业企业的利益损失,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转载中收—支失衡,报业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下降。资产的入账价值是企业按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并以实际交易作为资产记录的依据。报业企业因受信息渠道或采编能力的限制,以现金支出购买A类或D类媒体的“知识产品”;又因自身投入成本产出的“产品”被某些媒体无偿或廉价转载,极易出现收——支不平衡,使得X企业资产入账价值下降,利润下滑。作为传媒市场的经营主体,报业企业具有“自利”性。当其支出因其他媒体的“搭便车”行为未获得相应的报酬时,势必挫伤其生产“原创产品”的积极性,并在利益的驱动下,放大机会主义的侥幸心理,加入“转载不付费”行列中,恶性循环的后果是严重阻碍整个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
(2)网媒的不正当竞争,使得报业企业资产减值。企业要持续经营的首要条件之一,就是要保持资产的完整性,即实现资产保值。企业只有准确地认知可能或已发生的资产减值,及时补偿,方能实现资本保值、有效防御经营风险,持续经营发展。报纸与网站既是媒体,本应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运营,但现因网媒在一定程度上靠汲取传统媒体“养分”成长,形成“寄生”关系:报业企业每年花费大量资金(如编辑、记者的薪酬、差旅费等)创作的“产品”——稿件,网媒无偿或是廉价占有报纸的劳动成果,实现其低成本运营,并以较低的广告价格瓜分报纸的广告市场,使得报业企业的资产因不正当竞争关系的存续而不断减值。
(3)转载中无形资产流失,不利于报业企业资产增值。无形资产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体现着企业创新能力,无形资产具有的内在价值——“服务未来的潜能”,即在未来能为企业创造现金净流量和获取超额收益,对企业资产增值有重大贡献。报业企业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所产出的“知识产品”,因其独特的“内容”吸引公众扩大社会效益,增加广告资源,提升企业盈利水平,为企业带来品牌与竞争力等无形资产,不断促进企业资产增值。现实中当报业企业“知识产品”进入使用与传播环节,被任意转载且不付费或被有意抹去原出、作者,报业企业仅仅看到表面上“知识产品”流失,尚未意识到由此引发的企业公众资源、广告资源、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的流失,使企业难于实现资产增值。
三、利益损失的根源揭示
造成上述利益损失的原因,其有来自企业外部的,也有企业内部的,其中外部原因体现在:
“时事新闻”的边界模糊,报业企业大量“知识资产”流失,利益受损我国《著作权法》将“时事新闻”排除在著作权的保护范围之外,不受著作权法的直接保护。实践中准确区分时事新闻与享有版权的新闻作品具有难度,司法上也没有统一的裁判标准。事实上,单纯性的“时事新闻”很少,报业企业的“产品”绝大部分是凝聚了记者、编辑智慧的“知识产品”,满足我国著作权法上作品的构成要件,应当依法享有著作权。只因现时“时事新闻”的边界模糊,许多单位以“新闻无版权”为借口,利用“时事新闻”这一“灰色地带”随意转载他人“知识产品”且不支付报酬,致使创作者经济利益受损、报业企业大量知识资产流失,利益受损。因此,立法上应明晰“时事新闻”的边界,将独创性强的新闻作品纳入著作权的保护范围,以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转载的“法定许可使用”制度存在缺陷,致使报业企业利益受损。为了实现知识共享及党的方针路线的宣传,我国的“法定许可”实质是一种“责任规则”,即“先使用,后付款”。报业企业作为“知识产品”的创作者,应有权力判断自己的“产品”可被哪些“企业”转载才具有价值,可选择以无偿或有偿的方式与之交易,这才符合市场选择规律。但现实中“先转载后授权”使得报业企业的独家新闻不再“独家”,“同质化”严重,导致企业品牌竞争力降低,“无形资产&rdqu;流失,核心价值下降;此外,“先转载后授权”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机会主义”,在“法定许可使用”制度下,使用者无须向权利人(报业企业或创作者)申请授权取得使用权,网络用户分布范围广、数量大,使得报业企业和创作者就难以得知作品的被使用状况,转载方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实行“拿来主义”,被发现侵权时才履行付费义务。知识产权就是让知识的创造者对其创造的知识拥有某种财产权,并通过这种财产权控制知识的传播和他人对知识的使用,从而收回创造知识的成本和获得一定的利润。但“先转载后授权”,使网媒依赖报业“寄生”成为可能,竞争有失公平,报业企业利益受损。现时若摒弃“法定许可”,完全采取“授权许可”,尚缺乏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可通过宏观制度的完善对报业企业的利益损失予以弥补,实现利益平衡。
转载法规政策出现“失灵”,行业内恶性循环,致使报业企业利益受损。为了平衡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国家虽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条例,构建了版权保护机制的框架。但实践中网媒和纸媒未能规范转载、付费,法规“失灵”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报业企业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转载不付费”这一“潜规则”的恶性循环,使报业企业“知识资产”持续流失,经济利益严重受损。当前很多行业从业者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媒体因自身的“趋利性”不主动履行转载付费义务,对此有关机关应建立相应处罚措施(如行业内的处罚)以保障版权保护的有效性。
造成报业企业利益损失的内部原因具体体现在:
报业企业内版权意识淡薄,尚未认识到利益损失。表现为:编辑、记者对自己的新闻作品的版权保护不予关注,被侵权后维权意识淡漠;企业领导层、管理层知识产权意识较淡薄,对经营方针的制定存有偏差,例如,许多报业企业,尤其是知名度不高和影响力不大的企业,不仅未认识到稿件被无偿转载造成自身利益损失,甚至还把稿件被转载的次数作为考核记者业绩的标准之一。
报业企业无版权管理,致使企业资产流失。报业企业每天都不可避免对大量已经发表的稿件进行收集、选择、整理、重发,报业企业的版权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大部分报业企业版权意识淡薄,版权管理尚属空白。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报业企业(X)才出现不断购买A类企业的“知识产品”的同时,自身的“产品”被他人无偿或廉价转载,收——支不平衡,发展受阻的局面。
四、对策
针对报业企业的利益损失,倘若禁止转载行为,则违背了传播性与共享性原则,损害了公众利益。因此,应从宏观层面积极地在权利人与使用人之间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制度,报业企业能顺利地得到回报,同时使用人可以通过付费后方便的实现“知识共享”,达到“双赢”的目标,具体举措如下:
1、法律制度的完善。明晰“新闻产权”合理地界定,尽可能限制界定范围的扩大,明确哪些“知识产品”可以被无偿使用,哪些需要付费使用,保护创作者和报业企业的正当权益;将《反不正当竞争法》引入保护新闻传媒和对第一次出版的著作权进行保护。
2、转载稿酬支付制度的健全。尽快制定网络环境下的转载稿酬支付费用标准和交纳机制,促进使用人与权利人的沟通、协商。
3、监督制度的建立。新闻出版部门与法律部门相配合,加大执法力度,制定行业内的考核及相关处法措施,对报业和网媒转载侵权现象进行监督,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
从企业层面,任意报业企业(X)可选择有效的商业模式,与其他“企业”(A—E)进行交易,在自身收—支平衡、利润增长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内成员的知识共享,具体模式如下:
4、市场合约。该种交易方式可应用于转载频率较高的企业之间,如图1所示,报业企业(X)对A企业的“产品”(稿件)有需求,以“一揽子”或“总体式(概括式)”方式与其签订“信息购买协议”进行交易。实际操作中,企业基于成本、转载频率等因素,需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作出选择,尤其是作为“产品”(稿件)的卖方,企业应考虑如何确定合理的交易价格标准,使优质的原创新闻体现其市场价值。
5、联盟。随着对知识共享的要求增高,产业内联盟已经初见端倪。本文所提到的报业企业(X)与B类企业就属于该联盟关系,、通过“交换稿”以较为松散的组织形式结成联盟;而2006年1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面向我国整个报业系统,发出所组建的“内容联盟”,类似于“价格联盟”。该联盟自诞生之日虽颇受争议,但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与以前的联盟相比,该联盟成员间关系紧密。笔者认为,随着行业边界的模糊与产业边界的扩大,未来的联盟成员将会更加广泛,不仅包括网络媒体还可能将无线媒体纳入其中,在交易价格得以合理确定的前提下,联盟内成员联系也将更加紧密,知识资源共享程度将更高。
6、合资与并购。报业企业通过适当的渠道与具备新闻登载资质的网站等“企业”合资或并购,实现知识产品的内部创造。合资与并购在保护知识利益方面优于市场和联盟,有益于整合企业内分散的知识,实现广泛共享。随着我国内容产业的发展,传媒企业间的合资和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
结语
从微观角度,报业企业的“知识产品”是知识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法权化的知识资产,企业通过对交易方式的有效选择,实现该种资产的增值,激励企业持续知识创新;从宏观角度,报业企业的“知识产品”又具有传播性与共享性,宏观制度的完善将对产业内转载行为予以规范、协调好主体之间利益关系,达到“双赢”的目标,实现“知识”的持续共享,使产业健康发展。
- 上一篇: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探究论文
- 下一篇:家族企业目标选择影响因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