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运行主要问题分析论文

时间:2022-07-29 11:33:00

导语:工业经济运行主要问题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业经济运行主要问题分析论文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加强,我国工业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一道开始步入良性运行轨道,增长速度较以前有所提高,增长质量较以前有所改善,工业结构在变动中趋于合理。目前,工业经济总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工业门类齐全,产品品种丰富,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从1992年起,除少数品种规格外,绝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但是,工业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妨碍我国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存在矛盾,工业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形势。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品已从短缺状态转变为相对过剩状态,从部分买方市场转变为全面买方市场,工业品的市场实现问题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据对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到1996年11月底,产成品库存累计达5400多亿元,比年初增加800多亿元,大大超过合理库存的需要。从行业看,目前纺织、轻工、家电、包装、钢铁、汽车等行业的产品积压严重。1996年底,我国积压的手表1000多万只、自行车2000多万辆、汽车11万多辆。由于工业产品的市场销售不畅,使得工业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利用率明显下降。据第三次工业普查对900多种重要工业品的调查资料显示,半数以上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例如,到1995年底,炼钢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6900万吨,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56.2%;汽车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328万辆,利用率只有44.3%;摩托车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489万辆,利用率只有33.5%。此外,发电设备、照相胶卷、电影胶片、日用铝制品、复印机、农药、化学原料药、微波炉、录象机、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油漆等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10~40%,小型电子计算机利用率仅为3.5%。

2、地区工业结构严重趋同。尽管我国东中西部资源的丰富程度及经济技术条件有很大差异,但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7.9%。趋同化涉及的产业和产品众多,且有增加之势。目前彩电、冰箱、洗衣机、汽车、摩托车、化纤、纺织、塑料、化肥、自行车、钢铁等众多工业产品已在20个省市同时生产,最多的涉及所有省市。令人忧虑的是各地在选择未来支柱产业时仍在重蹈趋同化的老路。“九五”期间,有24个省市把电子工业作为支柱产业,22个省市把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16个省市把化工列为支柱产业,14个省市把冶金工业列为支柱产业。而且,省市之间工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在省内地市间也广泛存在。

3、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分工协作程度低。到1996年底,我国大中型企业达到23927家,占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4.72%,比1980年提高了3.46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在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43.18%提高到了54.36%。1996年企业集团的数量已经达到1400多家。客观地说,我国工业企业在规模经济化的道路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在一些规模要求高的行业,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多数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经济规模。如钢铁企业,最小有效规模为400万吨,1996年我国炼钢生产企业有779家,平均产量仅12.84万吨,年产量在40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5家;汽车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为15万辆,目前我国仅有“一汽”一家企业达到这一标准。1996年我国汽车工业的整车生产企业122家,然而年汽车产量1996年才149万辆,这一产量尚不及世界汽车公司中排名第九的菲亚特汽车公司(1995年汽车产量为155万辆)。在石化行业,半数以上的炼油厂的生产能力在20万吨以下,没有达到最低有效规模经济水平。在我国1600多家造纸厂、400多家啤酒厂、130多家洗衣机厂中,达到最小有效规模的仅为8%、12%、6.9%。虽然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到“八五”末期,我国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4.5%;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2.9%;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占27.0%。但是,我国最大500家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尚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我国大企业产品集中度较低,众多企业生产经营散、小、差的问题严重。例如,机械行业前10家企业集中度,美、日为50~60%,我国为4.8%;电子工业前10名企业集中度,美、日为65~90%,我国为15%;汽车工业前三家企业集中度,美国为90%,我国仅为33%。

4、工业增长质量不高。我国工业在高速扩张的过程中,工艺水平和技术体系没有得到相应升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及其比重的提高相当缓慢。如我国机电产业(包括机械、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以及仪器仪表等)在工业净产值中的比重,1980年为19.8%到1992年只上升到22.2%。在进出口中,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已占出口总额的86%左右,但多为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附加价值较低的一般工业制成品;同时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投资类设备,60%以上依赖进口解决,零部件也需要大量进口。如机械行业,大型建设工程、高档基础产品和石化、汽车等支柱产业技术密集程度高的装备越来越依赖进口,如石化的80%,轿车工业的90%的装备要靠国外。机械设备进口额,1990年为136.6亿美元,1995年为430.7亿美元,平均每年以21.4%的速度增加;国产机械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80年代初的90%以上,下降为目前的60%,其中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大型工程机构、胶印设备等高新技术的机械设备的70%甚至更多被进口产品所代替。此外,我国钢材达到国际标准的只占10%左右,品种也不全,国内市场需要的热扎板、冷轧薄板、镀锡板、镀锌板等优质材,40%以上还依靠进口;我国大型石化企业的产品品种只有1800种,工业发达国家达到几千种,我国合成纤维差别率只有10%,国外达到30~40%,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份额小,其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3%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10%以上。

5、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严重滑坡。近几年,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一直呈上升趋势。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1992年为23.4%,1993年27.8%,1994年30.9%,1995年33.5%,1996年37.7%。1997年上半年,全国亏损企业亏损面占国有企业总数的45%。从国有企业亏损额来看,国有企业亏损额增加很快,净盈利逐年减少。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占盈利企业盈利总额的比重,1985年为42%,1995年上升为43.9%,1996年1-4月和1997年1-3月甚至出现了超过100%,即整个国有工业净亏损的严重情况。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另两个重要指标——资金利润率和资金利税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据统计,1980年,国有独资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利润率是16%,资金利税率是24.94%。到1985年两项指标分别是13.2%,23.53%;1990~1995年资金利润率各年分别是3.2%、2.9%、2.7%、3.2%、2.6%、1.9%;而这期间的资金利税率各年分别是12.34%、11.81%、9.71%、9.68%,9.77%、8.01%。

二、我国工业今后发展的主要对策与思路

我国工业经济在新形势下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市场推动的原则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1、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通过工业的结构性调整来解决因结构性原因引起的产品实现问题。前面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在低档次、低附加值的工业部门中存在因过度竞争而造成的市场实现困难,但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工业部门存在供求缺口,也有相当部分的产品的市场让给了进口品。这一现实表明我国目前工业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已从总量不足转为结构失衡;工业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发生了错位。因此,调整和优化我国的工业结构理应成为现阶段我国工业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调整和优化我国的工业结构主要包括:克服地区工业结构同构化、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各地区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搞“大而全”、“小而全”,历来是我国地区工业同构化的主要原因和表现。要克服地区工业结构同构化,首先要求各地在选择支柱产业时要突出本地区的优势。各地在确定支柱产业时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来进行。例如,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资源加工业的优势,而在资源缺乏的地区就没有必要继续发展资源加工业,重点应转向技术密集型工业。在资源禀赋大致相同的地区培植优势产业则要注重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应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发展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已有较大竞争力的工业。其次,要推动产业在区际间进行转移。当前应着推动发达地区的传统工业特别是资源加工业向落后地区转移。这既可以使发达地区腾出空间和其他资源推动产业升级,也可使落后地区发展起来的产业一开始就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当然,产业的区际转移也应采取市场方式,不要重复行政干预的老路。沿海向内地、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传统产业可以采取技术投资、机器设备投资等形式与接受转移的地区建立合作或合资企业,也可建立独资企业。由此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地区重组。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工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之一,必须改组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既要鼓励生产和经营的合理集中,推进规模经济,实行大公司、大企业战略,又要搞好专业化协作,尤其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名牌产品或为大型企业集团提供配件和服务,构建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的格局。当前工业结构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工业结构层次低,产品性能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促进结构升级也是解决工业结构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产业升级不只是指在现有产业中培植出适合新的市场需要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同时还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其中包括由劳动密集型工业上升为技术密集型工业,培植满足新的市场需要的新兴工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世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当前工业运行中的现状,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要采取措施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产学研联合以促进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的步伐,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加快各产业主体技术水平,以技术改造老企业;同时要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的高附加值、高关联度的产品,特别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名优产品,努力开发新产品、新品种,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

2、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国有工业企业体制改革步伐。对于中小型国有企业,可以因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和不同企业而制宜,采取现在已经明确可以采用的改组、联合、承包、租赁、股份制、兼并、破产、托管经营、授权经营、公开拍卖等办法,把企业改为非国家所有或非国家经营。对于大型企业,可以区分为两类,实行不同的改革方式:第一类是关系重大、影响面广有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其中大多数均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和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这类企业的改革问题有中央来抓,直接操作,通过公司制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组建特大型企业集团等方式,尽快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但目前应该强调的是:对于实行公司制改组的企业,首先,必须理顺其产权关系,做到所有者真正到位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要尽可能做到股权多元化,以克服原有的政企不分状况,实现政企分开;再次,必须建立起一套既能具有足够激励又能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以真正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对于组建中的企业集团,必须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合理内在联系,科学地划分各集团公司的主管业务范围,以既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竞争格局,又避免行业垄断状况的出现。第二类是一般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这类企业可以通过破产兼并,资产重组,实现优胜劣汰和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

3、采取一些能够增加对工业品有效需求的措施来启动消费。对于我国目前工业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如果仅归为工业的结构性问题,未免有失偏颇。前面提到,许多工业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企业的产品销售率低,市场疲软、库存积压,这表明我国工业品供求在总量上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因此,在调整工业结构的同时,适当扩大有效需求,也是十分必要的和重要的。这方面的措施包括(1)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广阔的农村工业品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但是,要把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尚需采取一些鼓励农民购买工业品的措施。在这方面,可借鉴世界银行推荐的“孟加拉模式”,即在政府、保险公司担保下由银行提供小额贷款给购买工业品的农户,以提高他们的购买力。(2)进一步制定鼓励工业品出口的政策措施。为了促进出口总额的持续扩大,要加快内资企业外贸经营权的改革,完善外贸出口制,扩大企业自营出口。在规范管理中,提高出口退税实际支持程度。增加对出口产品展览、推销的政策鼓励,简化从事经贸活动出国人员的审批手续。进一步加大对机电产品出口的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