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育研究方法
时间:2022-01-21 03:35:14
导语:经济学教育研究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时光飞逝,转眼间,研一上学期的教育研究方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结课了。在考研期间虽然学习过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但是上课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学的只是皮毛,根本不知道教育研究方法是什么,也没有意识到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这学期的课程才让我对教育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真正重视起来。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对教育研究方法有了解,经常在课上给我们推荐一些对我们学习有帮助的书目,在这些书目里,影响较大的当属林毅夫教授所写的《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这本书虽然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是作者所写的一些研究经济学的方法也适用于研究教育学。《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主要记录了林毅夫教授与他的学生关于经济学方法问题上的探讨,并且是采取问答式的方法,即学生问,老师答。这种问答式的交流方式,深入浅出的教导了经济学研究的青年学子,也使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经济学方法,并且很好的诠释了作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王老师在课上就曾说过:“研究教育问题,不能只是单纯的关注教育,要看社会的各个方面,因为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因如此,我拜读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感触颇深,深感某些研究经济学的方法,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是互通的,并且对于我以后进行教育学研究帮助颇多,且使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教育学研究方法。
1关于经验与理论的看法
《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的对话》中林毅夫教授对于理论与经验的看法是:“现有的理论是过去的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需要通过历史经验检查才能知道那些理论是可以暂时接受的,那些理论是可以暂时舍弃的,所以我们必须给予历史经验足够的重视。”他的看法与老师在课上给我们总结的关于经验与理论的看法是相似的。老师和我们在课上探讨的关于理论与经验的看法得出的结论是:契合性与错位性。并且在处理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得出的结论是:既要尊崇契合性,又要尊崇错位性。无论是林毅夫教授还是我们在课上探讨的结论,都可以看出我们并没有对理论盲目的尊崇,也没有认为理论是绝对正确的,而是将理论一分为二的看待,有时候理论与经验是相辅相成的,有时候理论与经验是背离的。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与教育学对于理论与经验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教育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是有互通的。
2以“常无”的心态从“本体出发”的研究方法
林毅夫教授在书中一直在强调“常无”的心态。林毅夫教授在文中首次提及“常无”是引用了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道德经》中“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已观其微。”意思是常无,意欲观察深远高妙;常无,意欲观察其所归趋。所以,在这里“本体”与“常无”指的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思维体系。在林毅夫的眼里,几乎所有经济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都是从经济学“本体”出发,观察到了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约束条件。比如,斯蒂格利茨对信贷配给的研究,在他之前,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银行家故意降低贷款利率而制造客户排队的现象,因为这似乎完全不符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原则。斯蒂格利茨将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选择”这个前人没有注意到的因素纳入银行家的约束条件进行统筹考虑后,问题迎刃而解,其貌似不理性的行为依然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斯蒂格利茨也因这个方面的重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观点与老师课上讲的“发现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处。老师交给我们的方法是进行转换,及在前人已经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在思维上进行转换思考,这种转换思考可以使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找到更多新的创新点,也使现有的理论与发现更加完善。无论是林毅夫教授还是王老师,核心观点都是要已有的观点或者是研究成果上,转变思维方式或者是转换思考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这样就可能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东西和新的创新点,这样就可以对一个问题或者是事物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也不会觉得没有事物或者现象可以研究。这种以“常无”的心态从“本体出发”的研究方法对于以后写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硕士毕业论文都提供了找课题的方法,也有助于以后对于教育史学科的研究。
3“野人献曝”的心态
“野人献曝”,出自《列子•杨朱》:“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比喻贡献的不是珍贵的东西。在本书中,林先生每次在陈述自己观点前,常常加上:我之所以会……也是抱着一种“野人献曝”的心理……换言之,难道林先生的观点着实不够珍贵吗?实则不然,林先生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学家,其论文被学术界广泛引用,已成为引用率最高的研究中国问题的经典文献;其著作《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更是被翻译成六七种语言自动成为全世界研究中国的经典教材。由此可以看出,林毅夫教授的“野人献曝”是一种自谦,然而不同于传统中国学者所谓的“向人建议时的客套话”,林毅夫教授的自谦更像是一种遇敌之后的亮剑,表面上是自谦,实则是基于对自身的实力有着极大的自信心后,对于对手方保有足够多的尊重,而展现出来的一种不怒自威的学术态度。林毅夫的这种心态正是我们当代年轻人需要学习的。我认为我们90后的大学生,尤其是萨里学院的学生(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应当具有林先生的“野人献曝”之精神,一方面,要保持足够多的谦逊态度(事实上我一直很欣赏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具备的谦逊之态度),先敬对方三分,但同时又要常怀有“批判精神”,不迷信权威,要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说No;另一方面对于学术还应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既包括对自己学术能力的自信心,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内容怀有充分的信心,要相信自己所研究的事物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但是,当代年轻人大多年轻气盛,自己有一点点小的成就就开始骄傲,甚至把别人不放在眼里,不可一视的感觉,没有那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并不会将自己的才华内敛,太过于“外向”。这样只会让我们停滞不前,只能看到我们自己研究的领域的一点点,不能谦虚的接受别人的东西,这样不利于我们进行学术研究,无论对自己研究的学科还是对社会对国家来说都是一种损失。所以,我们也需要有“野人献曝”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从事学术研究,更好的让自己为社会服务。
4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
林毅夫教授强调,学习使用经济学理论,要注意“一分析、三归纳方法”。“一分析”指要了解谁是决策者,分析他的限制条件、选择范围是什么,选择范围里面每个可选方案的特性是什么,方案的相对机会成本是多少。“三归纳”指当代横向归纳法、历史纵向归纳法和多现象综合归纳法。林毅夫教授的“三归纳”法,与老师在课上讲的资料加工的方法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课上我们讲的是:纵向分析、横向分析和比较分析这三类方法。其中,在进行纵向分析时,我们首先要确立历史的标准(外在标准:当对历史分析时,在它的外在找一个参照系;内在标准:事务内在发展脉络。在什么时候发生一个质变时,就是一个里程碑,再这样循环,一直到终结为止)。其次我们要明确横向描述的维度。再次我们要对事物发展历程进行整体性的描述。最后我们要对整体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我们在进行纵向分析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几点:(1)历程分析的标准以内在标准优先。(2)横向描述的维度要统一。(3)在整体反思时,恒定的因素和变异性的因素都要进行考虑。在进行横向分析时,老师给清晰地指出了分析的路径:(1)对大问题进行逻辑切割,形成子问题。(2)在子问题下,进行经验归纳,形成子问题。(3)对不同字问题,进行逐层逻辑连接,考察事物相互作用的机制。(4)形成综合性的理论,建构完整的理论框架。在对资料进行横向分析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几点:(1)截取事物有限的属性。(2)部分和整体之间的阐释循环。(3)还原事物本原的逻辑。在对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时,老师给我们明确了四条路径:(1)确定比较的目标。(2)明确比较的标准。(3)围绕标准集中材料。(4)比较事物的异同,探寻根源。但是在对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两点:(1)拿来实物的可比性(逻辑上的可比性、把处于同一历史范畴的比较)。(2)比较标准的系统化。我们在分析完林毅夫教授的“三归纳”法和我们课上讲的关于资料分析加工的方法之后,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时候都同时采用了“横向与纵向”的分析方法,说明这两种研究方法非常重要,无论是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在教育学领域,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教育研究重要好找掌握这两种研究方法,并且也要牢记老师在课上指出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让这两种研究方法发挥更好的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史专业的学生,适当多读一点经济学方面的书,掌握一些经济学的方法论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教育它不是独立的存在于设种种,它与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学应该是经世济民之学,是到“生而知之”,及“及其知之一也”。学习有关经济学的文献时,要从中体悟经济学的本体;学习理论模型时,要留意各种事物的特性、每种选择的风险和机会成本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养成不断将所学理论和所知经验事实进行比对的习惯。如此,才能更好的立足本职,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研究,更为深入的观察各种教育经济现象,深刻的了解当时的教育,对教育史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有百利而无一害。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春秋)老子著.道德经[M].长春:吉林出版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
[3]景中译注.列子[M].上海:中华书局,2007:256.
作者:洪贺鹏 单位:河北大学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 下一篇:经济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研究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