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桥海经济的空间经济理论

时间:2022-04-10 11:03:00

导语:探索桥海经济的空间经济理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探索桥海经济的空间经济理论

一、核心-边缘理论的实际分析

(一)核心-边缘理论的理解

对发展中国家的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可以划分成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和空间相对均衡阶段,通过近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字主要通过第四个阶段,即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阶段)来看待长三角区域经济。在此阶段中,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在前期的发展过程铺垫下得以加强,由此发展的结果是边缘区域产生出次中心,达到与核心区域原先的同等规模,基本上达到互相平衡的状态。

(二)核心-边缘理论的实际分析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格局中,沪宁杭不仅是行政中心,而且是区域中最大的三个城市,上海的作用和地位逐年上升,而南京和杭州的地位在近年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的作用下,发展地位受到消弱,长三角内部的三边关系不均衡,影响到了长三角城市带中其为重要支撑作用的“核心三角”难以在实际意义上形成。

二、长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体现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上海中心论”和“长三角整体论”两种不同的思路。“上海中心论”认为:长三角应以上海为核心,在其发展过程中扩大其对周边地区和城市的辐射能力,将周边地区和城市逐步纳入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圈。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上海确实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海在长三角中的地位通过区域规划和自身的优势无人能及,但这就并不等于说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应以上海为中心展开。在国际上有学者常称之为“上海经济圈”,这就是我们所持的“长三角整体论”的理论依据。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是“将周边地区和城市逐步纳入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圈”,而是充分发挥长三角各主要城市各自的实力,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打造“长三角经济圈”。

三、“桥海经济”下的长三角经济格局

区域经济和各种社会活动进行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框架构成了网络空间结构,长三角必须走多核心网络发展的道路,理由重点有三方面:第一,长三角属于大体“匀质”的发展区域,作为上海周边地区的浙江、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上海相差并不很大,特别是作为上海都市圈或称为长三角都市带成员的浙北、浙东北地区、苏南地区和上海并不存在空间上的二元结构性质。这样我们就可以减弱上海的“极核”作用,充分发挥长三角各主要城市的能动力量,强化各主要城市之间的联系,这也决定了长三角必须走网络型发展道路。第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起的“二省一市”的行政和经济格局也为长三角地区走网络型发展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在经济发展过程已形成的各省区的中心城市相对完整的社会经济及政治功能和它们的辐射力量,逐步建立和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核心”机制,通过加强网络建设,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点-线-面方式的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实现长三角的均衡协调发展,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在“点轴”发展模式造成了区域内多边失衡的结果,导致了长三角目前过分向Z型地区倾斜的发展态势。只有加大区域中各城市联系,加快宁杭发展带的建设,才能缩小沪杭宁之间各边的差距,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四、结论

长三角的均衡协调发展是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战略任务,逐步从实现长三角点轴发展形态转变为区域网络发展形态,将为长三角地区在融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缩小各边之间的差距,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并且努力拓展长三角发展的腹地。长三角城市群担负着拉动华东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只有杭宁建设带和长三角Z型地区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带动长三角腹地的皖南、浙西及赣北地区的发展,实际发挥其辐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