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变迁探索
时间:2022-03-31 04:45:00
导语: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变迁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关注技术创新的演变过程,认为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以技术上的突破为基础的,由于各个时期的主导技术是不同的,因而技术创新的形式及与其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也是不同的。
熊彼特研究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的这些变化,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经济体系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带来发展的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创新活动包括:引进新产品或提供某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发掘新的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家“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它是在经济中引入某种新东西,与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即使没有技术上的发明,也仍然可以进行创新,而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从历史上看,创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创新的发起国是英国,创新在社会系统深化过程中起着根本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为了论证价格是社会经济唯一有效的协调机制,新古典经济学是给定技术和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传统经济学把技术和生产组织的变革看作是经济进程中偶然发生的干扰因素,注意到了它们的影响但忽视了它们的出现。最早研究技术创新如何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并做出初步理论解释的是熊彼特(Schumpeter,1921,1942)。熊彼特力图把握历史进程的脉搏,把技术变革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看作是经济生活内部的创新活动,探讨了不断实现这种创新的发展机制。发展是经济生活中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征与社会经济范式变革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随着1733年飞梭的问世和1764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工业革命揭开了序幕。1785年,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同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19世纪40年代,整个欧洲和美国都普遍使用了蒸汽机。蒸汽机带动着纺织机、鼓风机、抽水机、磨粉机,造成了纺织、印染、冶金、采矿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人们以前难以想象的技术奇迹。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由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煤炭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特别是18世纪30年明了用焦煤冶铁的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以木炭为燃料进行冶炼的落后工艺。60年代,出现了巨大的熔铁炉,此后又研究出了精炼法。炼铁技术的革新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煤炭工业的发展。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煤炭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如1700年英国年产煤炭260万吨,用了蒸汽机后1835年年产煤炭达到3000万吨,在100多年间增长了10多倍。采煤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而这种能源又为冶金业提供了新的燃料,英国的冶金业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技术创新推动着另一个技术创新,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促进着另一个工业部门发展的局面。到19世纪中叶,机器已能成批生产,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新工业部门—机械制造业诞生了。
工业革命引起工业生产的巨大高涨,劳动生产率得到了空前提高,社会产品获得巨大增长。英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强国,所有这些巨大成就都源于工业技术创新,并由此带来的工业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相继建立,如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煤炭业、冶金业、近代造船业等。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其时代技术创新的典型特征是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代替了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并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导致近代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并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资产阶级工厂制度随之确立,并在工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工厂从产权的角度看,属于业主制性质,即资本所有者投资而成为工厂管理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生产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本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同时为了分散风险,于是出现了合伙企业。在工厂里,作为企业主的资本家受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驱使,对工厂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内部动力。同时,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开始自发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资源和产品的稀缺性、市场供给和需求通过价格的信号直接作用于工厂,为了取得更高的市场效率,从而形成了生产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的相互作用机制。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征与社会经济范式变革
19世纪后半期,德国人奥托发明的内燃机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世纪,伴随着电磁学理论的进展,工程技术专家纷纷投身于电力开发、传输和利用方面的研究。1834年,第一台实用电动机诞生,电动机进入了实用化阶段。1882年法国的一位电气技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远距离直流输电实验线路。1890-1891年,从法国劳芬到德国法兰克福架起了世界上第一条三相交流输电线路。随着交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交流输电为电力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这一时期,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和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20世纪20年代,石油成为内燃机的动力,石油需求和贸易迅速扩大。到20世纪30年代末,美、苏成为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石油国际贸易开始在全球能源贸易中占据显要位置,推动了能源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并动摇了煤炭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主体地位。1967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40.4%,而煤炭所占比例下降到38.8%。由此,在能源领域人类正式进入石油时代。
作为第二次技术创新中的最大受益国,美国经济开始了快速增长。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首位。1870年到1913年间,工业生产增加了8.1倍。德国在第二次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也获得了跳跃性增长。1870年到1913年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2.9%,工业生产增加了4.55倍,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电子、化学、汽车、航空等一大批重工业产业兴起,使这些重工业部门日益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使得工业内部结构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这次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集中化的大资本,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进而形成了少数大资本家垄断市场和生产的局面。市场机制对垄断资本的运行起着自发调节的作用,国家基本不干预经济的运行。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企业有能力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用于技术创新,而且企业都希望通过创新来获得超额的利润。为了提高企业承担创新风险的能力和积聚更多的资本,股份制公司出现并成为了技术创新实现的基本战场。创新体制逐步从独立发明走向了研发的企业内部化。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征与社会经济范式变革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二战结束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第一次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信息产业应运而生,人类迈向信息社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已占发达国家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明,数字通信、卫星通信的发展形成了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使人类利用信息的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人类经济活动规模空前扩大。1913年到1938年的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共增长了52%,年平均增长不到1.7%;而1946到1970年的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大约4倍,年平均增长6%左右(高惠珠,1999)。
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而且进一步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的变化,从而带动组织管理方式、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改变。例如计算机的推广普及促进了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0世纪技术进步的历程表明,主要的新技术机会越来越依赖科学知识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九州出版社,2007
2.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高惠珠.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1999
- 上一篇:小议有关强化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索
- 下一篇:小议中国当前地方财政运行困境及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