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低效力解释论文
时间:2022-06-15 10:17:00
导语:货币政策的低效力解释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货币理论中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进,而现在兴起的行为经济学建立起更为合乎现实的主观基础,主要体现在风险态度、心理账户、过度自信等特点上。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不仅能说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还能说明货币政策的重要特点,同时,基于行为经济学也能够合理地解释我国货币政策的低效力。
关键词货币理论行为经济学有效性
1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
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以马歇尔与庇古为首的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创立的现金余额理论中,开始关注微观主体的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凯恩斯发展了人们持有的货币动机,他认为人们持有货币主要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与投机动机;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创立者弗里得曼则提出了适应性预期,他认为在适应性预期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有效,而在长期内将是无效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提出了理性预期的观点,在此条件下货币政策不管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是无效的。
行为经济学,把心理学的研究与经济学相结合,为微观主体建立起更为合乎现实的主观基础,从而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作出了更加有力的解释。其主观基础的特点在于:
(1)风险态度。它认为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条件下,往往会低估了一些只是具有可能性的结果而相对高估了确定性的结果,即人们将极不可能的事件视为不能,将极可能的事件视为确定,但将对很不可能的事件被赋予的权重变大,可能的事件被赋予的权重变小,其一般会导致人们在赢利前景中具有风险规避的偏好,而在面对可能亏损的前景时,人们具有风险喜好的偏好。
(2)心理账户。指人们在现实中趋于将其行为分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并基于他们所在的账户分别给出不同的反应。一般来说,人们的锚定现象(anchoring)与其有关,它是指人类基于表面特征将特定的事物置于心理账户的倾向,从而人们在判断时常常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而量化估计时往往受建议的影响。
(3)过于自信的心理。在现实中,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一般过于自信,特别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人们的代表性经验判断与其有关,代表性经验判断是指人们凭借自己的经验掌握一些事物的“代表性特征”,在进行概率估计的时候过分地强调这一代表性特征,而不考虑其适当性。同时过于自信的心理往往导致人们的过度反应、反应不足与历史不相关的行为特征。
(4)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后悔心理是指人们哪怕犯很小的错误都会严厉自责,而不是从更远的背景中去看这种错误。奇幻思维是指对表面看来具有因果关系的心理反映与强化,而准奇幻思维是指人们的行动好象是他们错误地相信其行动能够影响结果,实际上他们并不相信。分离效应与其有关,它是指人们等到消息显示后再进行决策的倾向,即使这些信息是不重要的。
(5)效用的非对称性。人们认为损失比收益更加令人关注,较小的损失能够带来更大的痛苦。同时人们对损失与收益的敏感性是递减的,敏感性递减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基本特征,人们的感官功能都体现出心理反应是物理变化程度的凹函数,从而收入和损失的边际效用一般是其规模与频率的减函数。
(6)应用失误与框架效应。应用失误是指人们的经验与教训并不能为人们更加准确地处理问题,它与人们一般的看法,即认为经验有助于消除偏差相背的。而框架效应是指人的有限理性,对同一选择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会引导我们关注问题的不同方面。
2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在理性预期的条件下货币政策不管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是无效的,对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没有影响,这与货币政策的经验数据以及现实中人们对中央银行对经济作用的信息是相违背的。根据美国联储的最新研究,货币政策对GDP的影响是巨大的:货币供应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实际GDP的数量在一年后大约增加百分之零点五,而在以后的两年内,GDP将持续增加,直到其增加到相同的百分之一。而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St•Louis所构建的模型得到了相似的结论:货币供应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GDP在一年后也将增长大约百分之一,其说明货币政策至少在一年内将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基于行为经济学不仅能够清楚地解释在合理的行为假设下,货币政策不仅是有效的,而且能够合理地解释货币政策效力的一些特征。
(1)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基于行为经济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锚定心理,“粘性价格”与“货币幻觉”将是合理的经济现象,锚定下将过去的价格作为新价格的建议,而新价格就会趋于过去的价格,从而被新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非理性的“粘性价格”,有其存在的合理的心理基础,同时由于锚定存在的“货币幻觉”也将是人们合理的行为。货币幻觉是指人们的经济决策中未考虑通货膨胀率,混淆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倾向,而锚定的存在使人们在对经济的决策中以虚变量给出,还是以实际变量给出,将给出不同的回答。另一方面依据拇指定律,忽略那些对利润或效用影响很小的因素,将发现不管是“粘性的价格”还是“货币幻觉”,其不仅是广泛存在的合理现象,而且人们按其行事所带来的成本还是很小的。Akerylof和Yellen证明了在定价者遵循“拇指法则”(ruleofthumb),即货币供应量变化后仍然保持价格不变条件下,其建立的效率工资与垄断竞争模型能够遵循“拇指法则”,没有根据货币供应量变化调整价格的厂商的损失是比较小的,而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在这样的一个经济环境中相对冲击水平而言是比较大的。行为经济学中以近似理性的“拇指法则”解决了新古典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更加合理地解释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2)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现实中货币紧缩的时候,货币政策的效力将更加明显,基于行为经济学对其的解释,主要为货币政策传导中的财富效应与信用供应可能性效应。财富效应是指由货币政策的改变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减而对人们收入的影响,并进而影响人们消费支出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现象。基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扩张与收缩同等数量的条件下,对人们财富的影响将是不同的。由于人们对损失比收益更为关注,较小的损失能带来更大的痛苦,从而在货币收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将更大,因为其产生的损失对人们的效用将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信用供应可能性效应,是指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时,在影响银行准备金之外,还会引起银行资产价格的变动,进而改变银行的流动性和赢利性。当货币紧缩的时候,其效应也更为明显,因为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将导致更大的痛苦,从而银行及资金贷出者常采用信用分配措施,对即使愿意支付更高利率的客户也不愿贷款。
(3)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货币政策的效力与其敏感性呈正比关系,而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与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频率呈反比关系。随着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频繁,人们对其的敏感性将是降低的,从而对经济的效力也是递减的。例如,当中央银行第一次降息的时候,人们对其反映比较敏感,随着降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其的敏感性将越来越低,而其效力将越来越差。同时,人们对货币政策敏感性还存在着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其可能与人们的过度自信有关。在过度自信的环境下,人们根据自己的“代表性经验”进行判断,当人们凭借经验掌握货币政策的一些“代表性特征”,如利率、货币供应量等,其对货币政策的判断就只需看这些代表性的特征,而不是了解关于货币政策的全部信息,当这些代表性特征相当明显的时候有可能出现反应过度,而不明显的时候就会有可能存在反应不足。
(4)货市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国家纷纷放弃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政策实施中更多以利率、汇率等价格性变量为主,一方面由于金融创新使货币形态多样化和货币概念发生质的变化,从而降低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上,同时,由于以短期利率为中介目标,其中央银行容易控制,并且信号功能比较强,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成为一个潮流;另一方面基于行为经济学,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选择也有合理的心理基础,它与人们的锚定与过度自信的心理相吻合,由于利率相对于货币供应量,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其更加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而人们的锚定与过度自信的心理下对货币政策的判断一般更加注重代表性的特征,以利率为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效力将更加显著。
3行为经济学的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比较低,我国面临严峻的通货紧缩压力。一方面由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会降低,同时外向性经济变量增大削弱了传统货币政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基于行为经济学也能够给予有力的解释。第一,在我国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下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虽然央行能积极的扩大货币供应量,但是基于行为经济学,其带来的财富效应与信用供应可能性效应相对而言都比较低,资产的价格对其的反映也不是很敏感,特别是在我国的转轨时期,人们将面临更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对未来的预期也将更加保守,人们将会延迟其消费与投资,所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效力将更低。第二,随着降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于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的趋势。如:从1996年5月1日到2002年2月,中央银行进行了八次降息,一年期的存款利率由10.98%降到1.98%,但是效果不明显,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随着降息次数频率的增加人们对其的心理反应将越来越不敏感,从而对其收入与损失的边际效用也呈递减趋势,所以对于货币政策的效力也将越来越低。第三,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也将更低。一是由于货币政策所带来的信用供应可能性效应将更低,在产权国有的条件下由于人们对收益更加淡漠,基于行为经济学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力将趋于更低;二是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没有改革的条件下其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将更低,即使在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整之初商业银行对其的反应也将是不敏感的;三是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比较低与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有关。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其不仅偏离中介目标的要求,也与人们的心理基础相矛盾,从而带来的货币政军效力也将更低。
- 上一篇:企业节约成本演讲稿
- 下一篇:创造性探索做好投资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