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时间:2022-03-26 11:27:00

导语: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一、人类行为的快乐原则

快乐最早属于哲学中的目的论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虽然人类行为的具体(中间)目的千差万别,但从终极意义上讲,所有人类行为的目的都是同一的。即不管人们的行为如何错综复杂,行为的具体目的如何千变万化,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唯一确定的。坚持快乐论的思想家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避免和对快乐的追求的欲望,趋乐避苦是人类所有欲望中最本质的规定和共同属性。快乐主义思想家的这个认识,是从人人都在渴望快乐的这个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到的。从心理机制上讲,人的各种欲望的形成都是以人们相应生物官能的存在为基础的。当人的感受器官接受外物,外物信号由人的感受器官经信息转换后传导到中枢神经,脑中枢根据传人信号与自身各种官能需要的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产生响应或是排斥的决策与效应行为。在正常的身心条件下,当人体受到不良物刺激时,一般会引起中枢神经的抑制过程,产生消退、逃避或排斥行为,即“避苦”。当感受到良性物刺激时,一般则会引起脑中枢的兴奋过程,产生或加强对某事物的需要和响应,即“趋乐”。因此,人的欲望满足与各种需要行为一般总与相应中枢神经的兴奋过程相一致。欲望的初步实现又会增强或扩大兴奋过程,直至欲望满足,产生超限抑制为止。精神快乐即是通过中枢兴奋的心理机制反映出来。各种满足人类欲望的行动,实际上都是服从于相应中枢兴奋的需要而产生的,都是对以中枢兴奋为心理基础的快乐需要的追求。这也就是人类行为的快乐原则发生的心理机制。快乐主义者解释,人类之所以会产生趋乐避苦的欲望,只因为“快乐是带来利益的活动的表现,痛苦是带来伤害的活动的表现,这些活动的利害或是相对于个人或种的整个组织器官而言,或是相对于其中的某一部分而言。”①因而,快乐与痛苦的状态又是与生命功能的加强或削弱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使快乐原则确立于坚实的人类生命存在的客观生理物质基础之上。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其中丹尼尔•卡纳曼(DanielKahneman)就是研究快乐心理学(hedonicPsychology)并力图复活边沁快乐理论的经济心理学家。从而使得关于快乐的老效用主义理论重新引起经济理论界的重视。

二、人的有限生命成本是实现快乐最大化的根本约束条件

快乐是一种以广义物质存在与消费为基础又超然于物质之上的愉悦的精神感受,是人类欲望的本质规定和人类行为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西方经济学发生、发展的根本思想基础。这个结论应当没有问题。这里,之所以不用“效用”而是用“快乐”,有两个重要理由:一是因为效用本身的内涵就是指物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的性质,效用只是一个“代表快乐或享受的指数”。而更加重要的是,在后来的经济分析中,效用仅仅剩下了“以数字排列选择的定名。不代表快乐,不代表享受,也不代表福利”。②这样,效用事实上就成了一个没有内核的概念空壳。二是新效用主义对效用的解释是:效用=偏好满足。而由于信息不全、无理性、利他三个因素的存在,有可能使偏好满足偏离于人们的快乐,从而对人们的长期快乐产生不利影响(黄有光,2000)。所以,快乐(happines,,hedonic)或者叫趋乐避苦较之效用(以ility)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和动机。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人们为获取快乐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这种成本也就是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而这种成本或“资源”是“稀缺”的。③这就形成了获取快乐的成本约束或者叫资源稀缺性约束,含义同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预算约束线。在预算约束线条件下实现快乐最大化目标,便成了人类经济活动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的根本所在。新古典经济学所指的稀缺资源既包括人力资源也包括其它存在稀缺性的经济资源,它们共同转化为人们获取快乐的资源(成本)约束。现在,需要深人论证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资源稀缺性是否就构成为人类获取快乐最大化的根本约束条件?由于稀缺性假设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重要约束条件,这一假设至今未见重新验证和突破。然而,这却是一个努力不够彻底的假设。事实上西方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性,是指以下三种情况或其一:即结构资源有限,总量资源有限(这两者指的是资源自身的稀缺性),以及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有限和相对稀缺。事实上,自然资源具有无限性特征。人类所伴随的是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开放的宇宙资源系统,地球资源的这种客体无限性,在人类这个发展主体面前潜在着可供无限发展的能量。也就是说,从存在意义上讲,从客观存在世界与人类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性看,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无限的。资源的潜在性、潜在资源的无限性是人类所接受的地球与宇宙资源系统的根本特征。这也是我们进行资源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并把它和哲学、自然科学规律统一起来的一个应有的思维基础。①西方经济学扩大了资源稀缺性的约束限度,忽略了开放系统中的资源还有更加重要的无限性的一面。这是造成西方经济学从解决稀缺性矛盾开始到面临过剩经济矛盾结束等理论与逻辑矛盾的重要原因。自人类社会诞生至今,从天然(采猎)经济到自然经济,从制造业经济到信息与知识经济,资源的链条在不断延伸。人类可以面对的是具有无限潜力的自然资源。这是从自然资源存在状况的绝对性上讲的。从资源稀缺性的相对性讲,与人类无穷欲望相对应的恰是无穷的宇宙资源。自然存在本身与自然界在人类面前都不存在一条稀缺性规律。以辩证法观之,天地合阴阳而生,世间万物无不在对立统一之中。人类之无限的心界,必有一无限的天界与之相对,那就是宇宙。这也就是人类无穷欲望与宇宙的无限境界的对应之处。当代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其说是由资源稀缺性矛盾所导致,无如说这是当社会生产力—人类自身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潜在资源的绝对充裕性和人类需要的相对(结构)有限性的矛盾必然伴生而成的结果。可见,纠正错误的资源稀缺观念已是十分重要,人类获得快乐的真正约束条件事实上并不在客观的自然资源方面。经过相关分析,我们可以把资源稀缺性解释为以下六组矛盾,即:潜在自然资源无限与直接可用资源有限的矛盾;总量资源

无限与结构(个量)资源有限的矛盾;直接可用资源有限与人类欲望无限的矛盾;欲望无限与能力(人力资源)有限的矛盾;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潜力无限与人类欲望的个量和结构有限,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矛盾;人的潜在欲望、潜在人力资源和潜在自然资源三者无限性的辩证统一。前面五对矛盾实际上都统一在第六对矛盾之中。即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的差异性和对立性存在的前提与基础并互为基础。如此,关于资源稀缺性问题便可以作出进一步的说明:首先,从个量和直接可用角度看的资源可以是有限的,但潜在的总量资源是无限的。以个量资源的有限性来解释总体资源与潜在资源,扩大了资源稀缺性的限界并以此来作为人类获取快乐的约束条件是不正确的。其次,相对于人的欲望与需要而言,直接可用资源、个量资源以及由之引致的商品与劳务的供给可以是有限的,缺乏的。这也就是无限欲望与有限直接可用资源之间的矛盾。然而,新古典经济学在认识与界定这种资源有限性的“原因”,亦即引起稀缺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一般认为是在自然界的资源存在状态方面。即认为森林、矿藏、水等资源条件的有限性是引起经济稀缺性的根本原因。而事实的情况是,造成总量资源无限条件下的直接可用资源有限—造成经济稀缺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行为失控导致的人口过量增长超过了可直接使用自然资源的量界,而直接可用人力资源的有限性又限制了人类对于直接可用资源的养护与潜在资源的识别、利用而造成的。因此,造成资源稀缺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方面,而非自然资源的“物”方面。灭人类者,人类也。人力资源稀缺才是造成经济稀缺问题的实质与根源;人类欲望无限性与人类自身能力有限性的矛盾,才是造成经济稀缺性的根本原因;人力资源稀缺才是人类实现快乐最大化的根本约束条件。②再次,人类欲望的潜力与总量是无限的(长生不老便是个无限性问题),但个量和结构的需要却可以是有限的。人类需要的结构有限性以及人类高需要层次上对于一般物质产品需要的下降,便成为人类自身能力(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生产过剩的重要原因,而自然资源的无限性则成为形成这种生产过剩的客观外部条件。这也证明了自然资源并不构成为人类获取快乐的根本约束条件。而造成资源稀缺性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是产生稀缺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人类自身,在于人力资源的稀缺。这些是对稀缺与约束条件问题必须建立的基本认识。因此,世界中并不存在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问题。自然资源的个量与结构上存在的稀缺性问题,要么由人类自身欲望大于能力的矛盾造成,要么则可以通过“替代”和“选择”来解决,也不构成稀缺性问题的重点。而第三种稀缺即由直接可用资源的稀缺引起的商品和劳务供给缺乏,确切地讲并不是自然资源本身的稀缺问题。这种稀缺情况根本上是由人力资源稀缺即人类自身能力的约束造成的。满足人类无穷欲望的自然资源是无限充裕的,这是主体需要与客体资源在其无限性上的辩证统一。正是由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能力的有限性,加剧了可免费和直接使用资源的稀缺状况,引起了大量的经济难题。正是由于自然的博大,为人类智能的发展和快乐满足提供了无限的外在条件。因此,人类快乐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根本原因或者叫引起经济稀缺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在于自然资源方面,而在于人力资源方面。人类认识、利用、改造与维护自然的能力不足,改善与控制自身无理性行为的能力不强,才是制约人类实现最大化快乐、进而产生各种经济与社会矛盾的根源。由是得到结论:有限生命成本是人类获取快乐最大化的根本的资源(成本)约束,有限生命成本约束条件下的快乐最大化是支配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张五常言:科斯的本领,是把所有局限条件归纳在成本之内。而我认为,我们可以把人类经济活动中的根本约束条件进一步归结到人的生命成本自身。经济学的这一基本规律可以运用快乐均衡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图1中,XI、X:分别表示生命成本中的脑力、体力并都包含了使用脑力、体力时耗费的时间,AB表示既定的生命成本约束线,I,1213为三条无差异快乐曲线,点E表示在AB线约束下能够实现的快乐最大化均衡点。它表明,人们能够实现的最大化快乐总是要受到其有限的生命成本制约的。随着人类体能与智能的更多开发,人们获得快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也就是说,随着人类生命资源(主要表现为智力资源)的进一步释放,人们为获取快乐能够支付的生命成本水平将逐步提高,成本约束线将向外移动并且斜率改变,并与快乐水平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人们将获得更多的快乐满足,并形成一条生命成本—图1快乐均衡快乐满足曲线。见图2。图中有三条预算约束线AB,A,B‘,A’’B’’,表示随着人类生命资源的进一步释放,人们为获取快乐能够支付的生命成本水平的逐步提高。AB,A‘B’,A吧“分别和三条无差异曲线I;121。相切于E,E‘,E“。这些点是人们在有效生命成本支付水平提高的情况下的最大快乐满足点或快乐均衡点。理论上讲,预算约束线丫了比A’B‘、A‘B’比AB能够支付更高的生命成本即提高生命效能,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满足,即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连接E,E‘,侧,得到LH(lifeeost一happiness)曲线,即生命成本—快乐满足曲线。